于贵红
作业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或积累知识,或深化思考,或拓展应用,或探究发现,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可以以作业训练为载体。设计高质量的作业练习,对完成教学任务至关重要。古诗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作业练习的多层次多样化设计,在积累中传承,在鉴赏中汲取,在探究中发现,在应用中内化,提高古诗文教学的实效。
具体说来,高中古诗文作业的多层次优化设计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一、在多样化诵读中“积累”
诵读是古诗文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因而也是一种重要的作业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将这一作业练习形式简单化,要不断丰富诵读的形式和内容,提高诵读的效率,达到调动兴趣、口诵心赏、强化记忆、增进理解的目的。例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在师生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听一听著名演员濮存昕的诵读,问学生听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再听一听表演艺术家焦晃的诵读,让学生谈谈这又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两者在吟咏诗歌表达诗情时有何异同,在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如何“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再如,学习李煜的《虞美人》,让学生听费玉清根据这首词演唱的《几多愁》;学习李清照的《一剪梅》,让学生听歌手邓丽君演唱的同名歌曲。这样的练习形式,都能调动学生诵读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的领悟,促进对诗歌的记忆,完成背诵任务。文言文的诵读也应如此,对于古代抒情散文如《滕王阁序》,可以配乐朗诵;对于叙事性强的散文如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以分三个故事分角色朗读,甚至进行课本剧表演。同时,定期开展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模仿“中国诗词大会”的形式举行经典古诗文背诵默写比赛,更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让古诗文诵读的良好风气在校园里落地生根。
二、在多角度比较中“鉴赏”
高中古诗文学习不能止步于诵读,从必修到选修的学习,要从熟读背诵、领略文采意境过渡到鉴赏探究,感受古诗文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感情,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高中古诗文的鉴赏类作业要加强“比较阅读”设计,扩展学生的经典篇目阅读量,在多角度比较中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提高鉴赏能力。
以宋词单元为例。学生学习了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作,教者可以设计如下作业:苏辛二人同属豪放派代表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在意境风格上有何异同?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发现:两首词同属于“怀古”,都“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意境雄浑壮阔。但前者以“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奇之景衬托英雄人物,直抒胸臆,风格开阔明朗,旷达乐观;后者连用孙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位历史人物的故事,用典与抒情相结合,风格含蓄蕴藉,激愤沉郁。在学习整个宋词单元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延伸性比较阅读的作业:将本单元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作进行比对欣赏,说说婉约与豪放两种词风的不同特色。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语文读本》中宋词的其他作品,如北宋的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南宋的张孝祥、陈亮、姜夔、刘克庄、吴文英等人的词作,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词作撰写比较阅读的鉴赏性小论文,深化对宋词的学习,也进而了解两宋词史的概貌。
三、在全方位梳理中“探究”
《课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在古诗文阅读鉴赏的基础上,设计梳理写作素材类的练习,让学生全方位整合并生成材料,积淀民族文化智慧,从经典作品中汲取写作营养和思想营养。例如学习《鸿门宴》后,让学生以人物、事件、提取的观点为项目制作“素材积累表”,分别梳理刘邦、项羽、张良、范增等不同人物的主要事件及可以引申出的观点,这既是对作品的深化理解,也梳理了写作素材。
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梳理含有同一意象的诗句或诗作,进行某一意象的文化探究。例如学习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布置如下梳理探究类练习:整理古诗中含有“月”意象的诗句,归类说说月意象的文化内涵。在每个学生查找整理的基础上,师生一起梳理,对“月”意象的内涵获得丰富的认识: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旷达的情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以月渲染凄清气氛,烘托孤苦情怀,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通过以上梳理,整合了课内外的阅读资源,深化了对“月”意象的文化探究。
四、在读写结合中“应用”
读写结合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在古诗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达到对经典文化的迁移和应用,在运用中又深化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古诗文读写结合类作业,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灵活多样的写作训练。古诗文中的名句往往传达出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穿越时空,烛照千古,古诗文中的名句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可以设计如下练习:引用(或化用)名句写一段话,或对这一名句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或谈这一名句对生活的启示。古诗文尤其是经典文言文的思想内涵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宝库,要批判地继承,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可以设计古今思辨类写作训练,如读《劝学》,谈一谈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作者的观点是否具有现实意义;也可以就文中的观点展开开放性思辨,如读《师说》,你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否认同?这样的设计训练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另外,古诗文的写作技巧为我们今天的表达提供了许多范例,也是设计写作训练的重要角度。例如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中“五十步笑百步”的设喻论证,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写一个议论性片段,对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古诗文教学的积累、鉴赏、探究、应用各个层面,教者通过多层次的作业优化设计,无疑可以丰富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引导学生对古诗文进行深入有效的学习和积累,达到传承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