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道老师“学长式教学”研究

2018-06-20 07:41李春丽
黑河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研究

李春丽

[摘要]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根本任务。胡明道老师以其扎实的语文教学基础和卓越的教学技巧,在教学实践中展现了其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最能代表胡老师的教学艺术的就是“学长式教学”观。胡明道老师的“学长式教学”以全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课堂观,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深层次地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将素质教育真正带入语文课堂。通过对《童趣》的课例及“学长式教学”的结合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学长式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融会贯通,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胡明道;学长式教学;研究

胡明道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说起了“学长式教学”的由来:“除了我的特殊身份(一个留校的真‘学长)、特殊心态(永远认为自己是一个会学习的‘学生)以外,全源自于一个不相识的老师的一句话——‘胡老师,进入学生这个角色的提法很新颖,希望胡老师深入研究。”而胡老师也没有食言,从1999年开题到2002年结题,历经四年研究了这项专题内容。

一、“学长式教学”内涵

“‘学长式教学是教育者以‘学习论为核心理论,以开发学习个体潜能,培养全员素质为目的,以‘先学者身份组织丰富的课堂生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习得读写能力并形成创造性人格的教学论。它的课堂评估标准为: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单一,学习流程是否循序通畅,思维训练是否灵活丰富,课堂生活是否民主和谐。实施操作的要领是:无障碍的心灵沟通,易效仿的学习示范,深层次的潜能开发,强效应的人格融合。”其中包括四个观念的革新,分别是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及课堂观。

1.教师观

“学长式教学”将教师视为“学长”,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远离学生站在讲台上的人,而是每天见面、年长几岁、多上了几年学的哥哥姐姐。学长和老师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就是学长的榜样作用,“学长”是作为先学者对学生进行感情、道德、学习的示范。教师作为“学长”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考。“教师要在一个一个的教学设计中向学生示范如何想,如何问,如何读,如何写,如何听,如何说,展示思维过程,甚至是错误的过程,并且要能在无数个过程中,抽象出带规律的方法,加大学生正迁移的概率。”因此,也改变了传统讲授法的课堂模式。

2.学生观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长式教学”认为学生有权利了解一切和课堂相关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学习内容、课堂进程,并且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进行修改。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心理情况,进而考虑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不再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目标进行课堂评价,而是以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来评价课堂效果,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增长了技能,有了情感体验。

3.教材观

教材观的主要观点就是教材是“媒体”。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而是通过教材让学生学到知识,提升能力。教材的选取标准就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语文课与其它科目的不同就是语文的重点在于阅读,文本又是阅读的媒介,所以,语文课课文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需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4.课堂观

“学长式教学”将教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全面发展。语文学科培养人的目标更为明确。通过对课文情感的体会,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离不开新的“课堂观”,要求教师将课堂看作小社会,组织课堂内容,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构建一个真实、合理的人际关系,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同时,也适应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二、《童趣》中的“学长式教学”

1.无障碍的心灵沟通

教师“学长”的身份为无障碍沟通创造了条件,而如何做到有效的心灵沟通,还需要有效的教学手段。

(1)导语的作用。在导语部分,胡明道老师向学生展示了两幅图片,同时向学生提问:“有两幅画面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一幅画面中有一个小孩在蚊帐中对着蚊子慢慢地喷烟,看蚊子在烟中怎么办;另一幅画面中,一个小孩对着墙角的乱砖头乱草愣愣地看了一个多小时……怎么?听得不满足吗?有什么想问的,想说的,就问吧!”

学生的“情感准备”在一堂课中是至关重要的。在《童趣》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胡老师没有按照传统的介绍、复习等导入方法,而是以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是开放式地将同学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课文中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并带着疑问进行下一步的阅读,注意力大大提高。教师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课堂的学习。

(2)了解需求。学习动机来源于学生的需要和需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适当加以引导,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胡老师在导入部分让学生提出问题,如 “这个小孩为什么要对着砖头发愣,他是不是有毛病呀?”“他把蚊子放进帐子里,难道不怕蚊子咬吗?”“这是不是真事?是发生在什么年代的事?”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也了解了学生困惑的内容。了解后,也做到了“热心”“真心”:“热心”的对问题进行了处理和总结,“真心”听取学生的建议。

2.“学长”示范

(1)概括方法。语文课文的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方法,所以,概括方法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步骤。在《童趣》这节课中,胡老师在第一次小组合作、大合作时,学生回答后,老师追问了几个问题,待同学们了解这种模式后,老师说道“其他组可像我一样对他们进行发问”,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学生间的一问一答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2)迁移发展。在课堂内容即将结束时,学生们进行了第三次讨论,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 “我想对沈复说,我很羡慕他,他有閑情去观察,虽然他没有现代玩具,但他能亲近大自然。”这不仅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实践,也是语文训练的迁移发展。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应用,所以,课堂内容的应用和感悟才是学习的最终落脚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迁移的目的。大部分教师认为《童趣》这篇课文的学习主要是文言文字词的理解,但胡老师认为这篇文章应该在教学文本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在体会作者“情趣”的基础上,与作者产生心灵沟通,积极发现和感受生活的乐趣。所以,胡老师在课文内容基本结束的时候,让同学们讲述童年的趣事,并落实到笔上,成为现代版的《童趣》。这种教学形式,让同学们在忙绿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乐趣,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胡老师完成了知识的迁移。

3.潜能开发

(1)以疑问促发展。教师通过引发学生对于问题的疑惑,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产生新颖、独特的见解,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胡老师在《童趣》教学的第二次小组讨论中的问题是这样设置的: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在这句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他的“趣”在哪里?同学们积极思考,通过联想和想象,获得了“文外之趣”。教师最后总结为“想象着作者的想象”,而后又有学生与课文的作者对话,学生在感受课文的情景后,喜欢与否,有什么样的体悟,都是结合自己已有经验对生活的感悟。学生的联想力、感受力都不是在一朝一夕培养而成的,而是在胡老师这种课堂中逐步积累的。

(2)有效的讨论和问答。“于无疑处激疑。在学生感到平淡无疑的地方设问,挑起矛盾,可达到激发思维,刺激焦虑的效果。”在《童趣》中,胡老师在激起同学们的疑惑后,采用了三次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问题,整个课堂也由三次讨论贯穿形成。第一次“大合作”加“小合作”解决了初读课文的三个问题,第二次小组合作进行具体赏析,最后一次合作完成扩展延伸。三次讨论学生学得兴致勃勃,教师教学目标圆满完成。在讨论中,学生全员、全面、全程参与学习,学生在体验中对话,在对话中探究。

胡明道老师的“学长式教学”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理论知识,教学课例也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学长式教学”对现在的语文教学仍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明道.胡明道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2]胡明道.学长式教学与创新教育师徒座谈会纪要[J].中学语文教学,1999,(05).

[3]胡明道.课堂心理与高校研究[J].语文教学论坛,1991,(06).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