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郭 隆
1月25日上午,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召开“科技创新引领 汇聚首都发展新动能”专题座谈会,来自科技、农业、医药卫生等界别200余委员齐聚一堂,22名委员围绕“三城一区”科技创新、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营商环境等问题发表真知灼见。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强调要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抓好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三城一区”建设,加快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深入推进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1月25日上午,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召开“科技创新引领 汇聚首都发展新动能”专题座谈会,来自科技、农业、医药卫生等界别200余委员齐聚一堂,22名委员围绕“三城一区”科技创新、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营商环境等问题发表真知灼见。针对委员的建议,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张工、副市长阴和俊纷纷做出回应。
“三城一区”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战场、主平台。围绕全国科创中心建设和“三城一区”发展,多位市政协委员从政策、人才、企业发展等不同方面建言献策。
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性、全方位的工程,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都要齐头并进。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赵忠对于“三城一区”治理机构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北京要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是重要举措,其整体建设规划要有顶层设计,只有相互之间要做好协同与衔接,“三城一区”建设才能发挥“3+1>4”的功能。
如何吸引“三城”的科研成果到“一区”落地转化,市政协委员、北京亦庄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文良一直在深入思考。他建议,要尽快研究出台有利于“三城”科研成果实现转化的配套政策和创新机制,涉及人才引进、产业孵化、企业发展等全方位、一条龙的政策创新。既要让研究能“上天”,还要让应用能落地。
委员也对如何提升营商环境表达了看法。市政协委员、龙信数据(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数据分析师屈庆超认为,北京应建设与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相适应的营商环境。他提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营商环境是生产力,营商环境是市场哺育企业生长的土壤,有什么土壤才能长什么苗。
关于委员们提出的“三城一区”规划问题和人才服务的建议,北京市副市长阴和俊作了回应,今年上半年,“三城一区”规划将要出台,实现从区到城的详细规划。此外,阴和俊指出,北京要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学城,应该具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世界一流的研发机构以及世界一流的创新性企业,有这“三个一流”的前提,才能产出一流成果的平台。但“三个一流”的关键前提还是要有一流的人才,“用好在京的专家、企业家,包括知识产权、律师、中介等,并吸引全国、全球的专家。”阴和俊称,“人才是重中之重,我们要考虑怎么把人才留得住,引得来,要为科技人员的家人提供最好的宜居环境。”
在推动科技创新过程中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北京市副市长张工表示,政府不是什么事都要亲自管、亲自抓,但也不能放手不管。“政府如何掌握好这个度,在符合发展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调动社会资源参与,这是政府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他说。
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举行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汇聚首都发展新功能专题座谈会
推动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讨论中,委员们提出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要汇聚国内外高端人才,大力吸引海外专家团队、国际科技组织,“引得来”更要“留得住”高端人才。
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认为,科技创新最重要的是人才,如何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人才的汇聚地变得至关重要。“需要完成从支持物到支持人的转变。“谭天伟说,科技创新的物质条件基本建成,需从利于汇聚一流人才的多个方面去着手,比如联合世界一流人才、团队共建实验室,同时注重配套设施建设,让留下的高端人才没有后顾之忧。
“北京要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人才是第一位的。”市政协委员、58集团CEO姚劲波说,北京并不缺乏人才,这里有全国最好的大学,更不缺乏顶尖人才,但是科技创新毕竟是“年轻人的产业”,所以这个行业需要源源不断地吸引最好的、最有创意的人才。与此同时,北京还要着重考虑如何留住这些人才。“现在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都在与北京竞争人才。”姚劲波分析说,对于人才的引进各个城市都有独特的优惠政策,其中成都、杭州等新一线城市,就业即落户的优惠政策让不少年轻人有了新的选择。而硅谷等一些国外老牌地区的政策,也正在与北京竞争人才。他建议,针对高端人才,政府应在子女就学、住房需求等方面出台更为优惠的政策。
“以人才公寓模式吸引高端创新型人才”,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工作顾问、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提到,近年北京生活成本高涨,对于外地人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有下降趋势,甚至出现了人才外流的现象,不利于北京的经济结构转型和创新型产业发展。毛大庆表示,人才公寓是政府为吸引人才而专项配备的长租公寓,建议北京在城市的核心产业区、开发区和高新科技园区周边兴建人才公寓并建立配套设施。
谭天伟委员在会上发言
市政协委员、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长山提出,要注重青年人才和国际人才的引进。他建议,可以利用中关村优势,搭建一个“1+1+N”全球跨境孵化网络,在境外建立“1”个人才聚集、技术孵化的平台,在中关村搭建“1”个有利于境外人才发挥科研作用的平台,并最终在国内形成“N”个产业化项目。赵长山希望政策支持力度更大一些,探索形成境外人才引进、境外技术在国内加速孵化的创新机制。
“如何把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引擎作用发挥出来,是至关重要的‘牛鼻子’。”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建议,健全人才和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提升科研“软件”水平。
刘忠范谈到,北京有全国最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了最密集的智力资源,但目前对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评价是靠论文说话。“我国发表论文的总数已位居世界第一,但实际科研水平与国际上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仅仅满足于数量领先是不行的。”他认为,众多的企业虽然有活力,但缺乏核心竞争力,原因是缺少对研发的重视和投入。刘忠范提出,必须重视政产学研的结合机制,将之作为长期课题,做好科学和产业的对接。
如何让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定位更加鲜明突出,委员们认为,要在培育龙头产业、完善金融支持、增加国际交流上再发力。
北京市政协委员、360企业安全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科技发展和创新的经验表明,科技创新必须要围绕重点领域实施突破,围绕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才能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先机。
齐向东分析说,在2000年以后,随着深圳的腾讯、杭州的阿里等一批互联网巨头的崛起,北京失去了独领全国科技创新的地位。在他看来,这是因为北京没有以已经形成的龙头企业为核心打造更为聚集的科技创新中心。而杭州、深圳等地区的发展,也基于以阿里、腾讯等龙头企业为核心,聚集了一批又一批的创新企业。
齐向东说,北京想要建立引领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就需要锁定重点行业和领域。而从我们即将进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来看,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网络安全技术是核心技术,也是北京优势所在。“北京未来科技创新中心的模式,不是技术应用的创新,而是核心技术的创新,是在技术本身向纵向加深的创新。”他建议,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构建,重点要围绕着龙头企业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中小企业参加,形成创新中心。在“人、大、物、安”四个领域里,每年通过评估和评审,在每个领域找到10家龙头企业,经过几年的建设形成上百个由龙头企业引领的科技创新中心群,共同支撑起北京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大厦。
在市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看来,北京有人才,有创新能力,但如果让这些企业聚集成规模还是要金融手段支持。
郭田勇表示,当下大多数科技创新企业是“人脑+电脑”的轻资产企业,无法办理抵押担保等业务。同时,新科技的未来发展前景大多不确定,且初创企业规模较小、信息透明度不够等问题,都成为阻碍初创企业融资发展的桎梏。他建议,希望市政府可以搭建针对科创企业的信息整合平台,针对轻资产的情况,银行等金融机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知识产权评估、抵押无形资产等相关业务,进一步让北京的科创企业得到发展。而对于风险较高的问题,应该进一步引入如风投、PE等资金,建立多层次的针对科创企业的融资市场。
市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国家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颜丹平表示,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应站在世界科技创新的前沿,增加更多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北京的自主创新能力,也能让北京居于全球创新网络的核心位置。
颜丹平表示,冷泉港亚洲会议为苏州成为“2016年国家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50强榜单”第一名立下功劳,浙江乌镇的互联网大会、杭州的云栖大会都让浙江的科技创新更上一层楼。颜丹平认为,目前北京虽然是科技创新中心,但面临的挑战很多,具体的推进措施尚不完善,国际地位也有待提高,“顶级的国际学术大会将推动北京在金融、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将提升北京的科技综合实力的形象,更将成为北京获取前沿科技知识的重要途径”。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佟力强建议,北京应建设网络安全产业基地。
科技金融服务支撑企业融资
佟力强表示,北京市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网站数量最多,网民占比最高,网络和信息化产业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发展水平。同时,作为全国科技资源最集中的地区,北京的高校、科研院所的数量及科研实力居全国首位,全国60%以上的网络安全企业注册地都在北京,但是,在网络安全产业整体布局和推动产业发展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明显滞后于其他省市。
对此,佟力强建议,充分立足本市“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尽快建立北京市网络安全产业基地,以网络安全产业基地为核心,完善本市“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网络安全产业体系。
市政协委员、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联想创投集团总裁贺志强表示,北京肩负“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定位,政府引导基金要立足于支持“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建设,并突出“科技创新和国际化相结合”的特色。
贺志强建议,北京市政府设立的引导基金中应该以适当比例支持中国产业资本走出去,投资境外优质科技资源,并吸引这些优秀的科技和人才回北京发展;同时支持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从对外科技产业投资的维度落实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建设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