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琛
幽静的武康路上,一座楼房里,十多位工作人员埋头忙碌。这里,可能是上海最“年轻”的政府办公地点——今年1月,小楼挂上了“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牌子,简单的办公室里,却在筹划着巨大的工程。
“来到这里4个月了,感到自己既是江苏人,又是上海人,如果一定要贴一个身份标签,应该叫‘长三角人。”来自江苏省交通厅的孙华强说。今年春节前夕他被借调到了上海,几个月以来和十多位来自江苏、浙江、安徽、上海政府部门的同事一起工作……
今年1月底,由上海牵头,三省一市共同组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上海正式设立,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第一个跨行政区划的官方常设机构。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研究拟订长三角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以及体制机制和重大政策建议,协调推进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事项和重大项目,统筹管理合作基金……每一项内容,都是长三角区域合作中的首创和突破。有探访办公室的记者描述:“这里不像传统的政府办公室,倒像一家准备IPO、热火朝天的创业公司。”
6月11日上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走进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调研。李强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尽快把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取得的成果落到实处,在做成事上下更大功夫。办公室作为上下协同、四方联动的枢纽平台,要按照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共同关切的问题,抓好任务分解落实,加强前瞻谋划,在综合协调和督促落实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加快布局城际轨道交通、优化长三角机场群、5G协同布局先行试用……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正向以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推进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征程加速前进。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建立、《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的制定等一系列推动一体化的实质化操作,更是意味着长三角区域发展已站在新时代、确立新方位、迈出新步伐。
调研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当天,李强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接受多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要通过三省一市的共同努力,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长三角将大不同”,这是政府、企业与市民的共同心声。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
根据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土地面积3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26,常住人口2.2亿人,占全国的1/6,经济总量19.5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4。随着新一轮长江经济带规划、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等诸多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多年来,作为中国经济“发动机”之一的长三角地区,发挥着作为全国经济增长极的巨大拉动效应。
事实上,长三角合作由来已久。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央就提出长三角一体化,但当时三省一市更多的还是在各自埋头苦干。
李强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的时候就积极倡导建立长三角党政主要领导定期会晤机制。后来,经过酝酿、筹备,2005年,首次长三角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杭州召开,区域合作纳入长三角最高决策层视野。2008年,安徽加入,三省一市合作机制正式形成。
伴随着发展,打破壁垒、对接资源在三省一市形成共识。2016年6月,國务院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培育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一体化迎来重大机遇期。
多年来,在沪苏浙皖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各方面呈现良好态势。
“一是省级统筹加强,形成了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作机制,以及交通、产业、科技等12个方面的专题组。二是协同创新加强,大科学仪器设施实现了共建共享,2017年底‘长三角大仪网已集聚2192家单位的2.8万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总价值近300亿元。”李强介绍道,“三是互联互通加强,沪通铁路一期、商合杭铁路工程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宽带用户规模、光纤宽带接入端口、4G网络覆盖率均位居全国领先地位。四是联防联控加强,推动区域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五是市场和公共服务融合加强,信用信息共享互动、社会保障互联互通等不断强化。”
6月1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召开,新一轮长三角一体化的序幕由此拉开。《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在会议期间通过审议,由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进一步明确。《三年行动计划》覆盖了12个合作专题,将进一步聚焦交通互联互通、环境整治联防联控等7个重点领域。
不少专家认为,《三年行动计划》的审议通过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一个新突破,是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次编制的三年行动计划,是第一个跨省级行政区、联合编制的集体行动纲领,明确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近三年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有了这个计划,等于就有了操作指南,可以更加聚焦。当前就是要明确责任主体、狠抓推进落实,持续将一体化的事情一件一件落实下去。”李强认为,这次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不仅形式上作了创新,更把最重要的事情议深议透、拍板定调,形成了一批实质性成果,真正把座谈会开成了部署推进会,吹响了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集结号”。
同时,一批围绕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项目签约引人关注,解决了落地落实的实效问题。
“在省市级层面,比如明确打通省际断头路,总共排出36条省际断头路,今年启动建设了第一批17个项目;加强政法系统区域合作,建立了区域环境保护的司法协作机制。在区和地市层面,比如嘉兴与青浦签订战略框架协议,苏州与嘉定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共同构建协同创新核心圈,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入快节奏、快车道。”李强表示。
可以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到了全面提升的新阶段。
从全球看,这是大势所趋,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承载体,决定着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与纽约、东京、巴黎、伦敦、芝加哥五大城市群相比,长三角是生机勃勃而又充满想象的地方。
“从国内看,长三角一体化是中央确定的重大战略,城市群也是引领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主引擎、创新发展的‘主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作出重要指示,希望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李强解释道,而从自身看,长三角是我国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关键枢纽,肩负着对内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对外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双重任务,必须以一体化的创新突破,更好地服务全国发展大局。
“这次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把整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举措,都讲得非常清楚,为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长三角必须要高举旗帜、乘势而上,全面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李强强调,必须在已有合作基础上,抓紧落实“上海会议”成果,一项一项抓出实效,推动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城镇体系、要素市场、产业布局、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生态保护一体化发展,努力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作为长三角的龙头,上海与“区域”的关系被屡屡提及。长三角的发展,关键詞有三:“上海作为龙头”“各地各扬其长”“高质量的一体化”。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最近习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再次强调,上海要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李强说,这是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也是对上海的期望和鞭策。在他看来,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服务”二字文章。上海历来就是为全国服务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尽管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上海服务全国、服务长三角的使命没有改变,只是服务的内涵、形式、层面与过去不一样了,重点要发挥好经济中心城市和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不断增强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为各地参与全球资源配置提供便利。
李强强调要在三个方面做足文章。一是在推动区域能级提升上有新突破。中央要求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说到底,就是希望上海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实现这个目标,首先我们自己要努力,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紧盯全球顶尖城市,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强同长三角城市联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上海周边城市的能级都很强,发展各有特色。只有各个城市各扬所长、优势互补、功能联动,整体提升长三角城市群能级,才能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李强说,“二是在推动长三角改革开放上有新突破。下一步,我们将深化改革合作,搭建开放平台,推动长三角继续走在前列。共同推动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重大举措落地,打造服务‘一带一路桥头堡,以高水平开放的主动赢得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主动。这方面,上海将为长三角引进来、走出去,提供更多通道、更大舞台。我们将联合推进制度创新,依托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平台,深化重大改革联动,推动更多的制度创新成果在长三角复制推广,整体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第三,是在推动长三角资源共享上有新突破,关键还是要大力破除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促进市场融通、要素流动、资源共享。上海在人才、教育、医疗、科技、金融等方面集聚了不少高端资源。
“一方面,要主动对接三省需求,包括大科学设施共享、科技创新联合攻关、战略产业联盟、数据开放共享等,全面深化合作,推动长三角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共建共享,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生态保护等,强化高层次、多样化的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化,让更优、更好资源惠及更多长三角老百姓。”李强说。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在第十一届“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研讨会上发布了全球首张智能识别全样本城市建设图。通过对全球40年的卫星图分析,他预言今后“单打独斗”的城市没有未来,“对于上海来说,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智能发展是必然选择。”
他表示,“上海的金融业和国际化、浙江的民营经济积累、江苏的大型企业力量等,都可以相互借鉴、互动,形成一个有力的群体。”吴志强分析,与京津冀、珠三角、美国五大湖、英国大伦敦地区、美国东北部、美国西北部湾区等城市群相比,长三角的面积、人口、经济增长率综合排名世界第一,但地均GDP、人均GDP和人均专利数综合排名落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抱团前进”。
浙江大学区域和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陈建军也分析道,中国的区域一体化发展,长三角、珠三角走在前列,除了传统的中心城市外,就因为有新的创新中心涌现,比如杭州互联网、会展产业的崛起,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竞争压力,也会产生城市本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长三角一体化非常重要的动力,就是不断有创新城市涌现出来,不能说是挑战上海,但确实是对整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产业方面,三省一市各有特色优势。当前要通过摸清家底,编制好长三角产业和创新资源标识图,把各自产业特色和基础标识出来,既防止重复投入、资源浪费,又推进产业联动、资源共享。比如,把创新资源标识出来,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开放共享,共同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比如,把产业集群标识出来,每个地方集聚了哪些产业集群、发展到什么阶段,都能一目了然,各地产业发展也就能有所侧重、有所分工,真正形成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集群。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长三角三省一市在探索中也形成了各自特色优势,比如上海的“一网通办”,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江苏的“不见面审批”,等等。
“现在很多企业都是跨省市经营,如果能在更大范围推进‘放管服改革,就能使企业办事更方便,也会让长三角成为更有活力的区域。”李强透露,将抓紧研究共认“一个章”,整体优化长三角营商环境。
当前,已经有一些大企业在长三角布局,发挥各自在市场和技术上的长处,形成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李强提出,要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契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长三角地区出现更多的世界级大公司。“长三角有很多有理想、有情怀的企业家,政府要更好发挥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国企、民企、外企等各类企业参与推動一体化的积极性。企业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更敏感,政府要积极协调,关键时刻推动一把,企业往往就能闯出一片全新天地。”
成立25年的中梁地产对《新民周刊》表示,创立于浙江温州的中梁2016年把总部搬到上海,就是希望深耕长三角、辐射全国。当长三角实现一体化后,各座城市之间的医保、交通和安保都打通了,相当于城市没了“边界”,这对于中梁等房地产企业而言是极大的利好消息,企业家们也在思考如何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对于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充满期待的不仅仅是企业,还有无数长三角地区的老百姓。长三角一体化蓝图涵盖了医疗、养老、食品安全、人才交流等多个民生领域,《三年行动计划》带给老百姓的是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根据上海社科院相关课题组对长三角人口老龄化前景进行分析预测:长三角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规模从2010年的3253.45万人快速扩张至2015年的3976.14万人,未来几年是老年人口低速增长阶段,2020年以后老龄化又开始加速。2035年至2050年,随着长三角地区总人口规模进入负增长,老年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使老龄化水平处于高位运行。对此,东方网记者获悉,长三角三省一市已针对区域养老签订部分合作协议,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行动计划,在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和服务管理、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养老护理员从业资格等方面都达成了共识。
除了养老,医疗也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民生之一。截至今年3月底,三省一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量超过5万人次。数字的背后,是参保人员不用再异地奔波的喜悦,个人垫付医药费和等待周期长等一系列矛盾得到有效化解。据悉,长三角地区正在计划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APP等业务,进一步提高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质量。
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据了解,目前,上海与江苏对接道路总计24条,包括G2京沪高速、G50沪渝高速等高速公路,G204沪宜公路、G312曹安公路、G318沪青平公路等普通国道,车道数约100根;与浙江省对接道路总计15条,包括G15沈海高速、G60沪昆高速、S32申嘉湖高速等高速公路,车道数约60根。对此,东方网记者获悉,今年三省一市已确定有17条断头路开工建设,交通领域先行先试的举措将有效提升区域一体化运输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最近有一件事,让李强书记也觉得做得特别好,那就是三省一市正在积极推动民生档案资源共享,方便群众异地查阅利用,老百姓对此感受很深。
民生“一卡通”,首先要“通”起来。“我们将加强顶层设计,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研究打通各地异地结算、系统对接。”李强介绍道,同时,功能要“多”起来,从老百姓最期盼的事情做起,比如交通、医保、养老,今后还有文化消费、旅游等,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增强认同感。
此外,李强还强调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长三角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以更加精准高效的减排措施打赢蓝天保卫战;坚持上下游联动、水岸联治,加强水源地协同保护,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始终喝到好水、放心水;推进港口岸电应用、重污染天气联动应对等共性问题突破,共同保障好环境质量。
“环境天蓝地绿水清;城市充满活力、散发魅力;一张卡可以跑遍长三角。”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波在接受长三角新媒体记者集体采访时道出了自己作为一位上海市民的梦想,这也是长三角区域居民的共同梦想。在这一“幸福圈”里,不一样的长三角值得众人期待。
长三角一体化推动重要结点 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长三角的范围确定为江浙沪,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提出,经过10-20年建设,中国要将“长三角城市群”建成国家综合竞争力最强的世界级城市群。
2014年,《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规划中提到沿江五个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定位,其中首次明确了安徽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部分,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龙头作用,加快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和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优化提升沪宁合(上海、南京、合肥)、沪杭(上海、杭州)主轴带功能,培育壮大沿江、沿海、宁湖杭(南京、湖州、杭州)、杭绍甬舟(杭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发展轴带。
2015年12月3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合肥举行。全面总结了“十二五”以来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情况,深入交流了三省一市今年以来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建设,推进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的政策举措和经验做法,综合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情况,重点围绕“共同谋划‘十三五长三角协同发展新篇章”的主题,就深度融入国家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深化重点专题合作、完善合作发展机制等事项进行了深入讨论。
2016年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培育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规划中提出,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推进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在扩大开放方面,要大力吸引外资,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区,推进贸易便利化。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强化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汽车、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关键领域创新,发展金融、研发、物流等现代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