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怡,洪秋阳,赵 杰,王世广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北京 101300)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FP)又称贝尔氏麻痹,是指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导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起病突然,多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患侧面部功能减弱或丧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2-5]。贺氏火针是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所创,以“三通法”为理论依据。目前贺氏火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尚无高质量研究证实。因此,本研究采用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方法,客观评价贺氏火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1.1 一般资料 100例临床研究对象均来 自于2015月9月-2017年7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针灸科的门诊患者。应用SAS 9.1软件制定随机方案,并用随机信封实施分配隐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男21例,女29例,左侧23例,右侧27例,平均年龄(46±8.74)岁,平均病程(3.28±1.74)d;治疗组男26例,女24例,左侧22例,右侧28例,平均年龄(47±7.56)岁,平均病程(3.35±2.13)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6]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年)中面瘫的诊断标准制定。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诊断符合西医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3)均为一侧发病;4)发病在7 d以内;4)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继发性疾病或外伤导致面神经麻痹者;2)双侧或复发性面神经麻痹者;3)Ramsay Hunt综合征面瘫;4)严重肝硬化、心肾功能不全者;5)妊娠、年龄不符者;6)瘢痕体质及晕针的患者;7)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干预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针刺疗法,针具选用 0.35 mm ×40 mm 华佗牌不锈钢毫针。1)急性期:第1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腧穴(百会、风池、太冲、合谷)。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 min;第2周循经取穴,刺法同前。同时选取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髎,针刺0.8~1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随症配穴:舌前2/3味觉丧失加廉泉;听觉过敏加听宫。2)恢复期:循经取穴,刺法同前。同时选取足三里、内庭,针刺0.8~1寸,采用补法,留针30 min。3)联动期和痉挛期:循经取穴,刺法同前。若面肌跳动选行间、阳陵泉,采用泻法;若面肌萎缩则选用脾俞、三阴交穴针灸治疗,采用补法。若出现倒错或联动,可以采用缪刺法(即在 针刺患侧的同时配合刺健侧),根据倒错或联动部位选用太阳、下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颊车等穴。
1.4.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贺氏火针疗法,起病15 d后选取颊车、下关、阳白穴。患者取坐或卧位,常规消毒后,医者以右手拇指食指持细火针针柄(直径0.5 mm × 40 mm的特制钨锰合金火针),左手持止血钳夹持点燃的酒精棉球,针体于外焰处加热至微红。对准穴位迅速点刺,深度约2~3 mm左右,并立即敏捷地出针(进出针靠腕力控制,时间约半秒钟),随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操作过程要求“稳、准、快”,避免灼伤皮肤,针处当日不宜洗擦。1 次/d,每周5次,休息2 d;火针隔2 d 治疗1次,每周2次,疗程同针刺治疗。
1.5 疗效评价 主要指标:面部残疾指数(FDI)[7]由躯体功能评分(5项)和社会功能评分(5项)两部分组成,前者得分越高越好,后者得分越低越好,从自身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评价治疗疗效。分别在入组后、4周末、8周末进行评价疗效。并在治疗结束后8周时通过门诊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随访,以面部残疾指数(FDI)来评定随访结果。次要指标:1)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系统[8]结合面部肌肉静态、动态以及联带运动来评定面神经功能,从0分到100分,其中0分表示面瘫程度最严重,100分为正常。分别在入组后、4周末、8周末进行评价疗效。2)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9]根据面部神经功能分别I~VI级,I级为功能正常;II级为轻度功能障碍;III级为中度功能 障碍;IV级为中重度功能障碍;V级为严重功能障碍;VI级为完全麻痹。分别在入组后、4周末、8周末进行评价疗效。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计量分析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内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的趋势分析是用于比较分类变量,P<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治疗前后FDI指数得分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FDI指数得分比较( ,n = 50) 分
表1 2组治疗前后FDI指数得分比较( ,n = 50) 分
注:与入组后比较, #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 别 评价指标 入组后 4周末 8周末 随访对照组 躯体功能 14.37±3.32 17.56±2.97 21.39±3.47 23.43±4.36社会功能 15.56±4.21 13.91±3.87 9.58±1.34 6.28±1.27治疗组 躯体功能 13.62±4.28 20.32±3.28#△ 23.56±2.74#△ 24.02±2.56△社会功能 14.83±4.37 11.36±4.23#△ 6.37±1.53#△ 5.73±1.21
2.2 2组治疗前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比较( ,n = 50)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比较( ,n = 50) 分
组 别 入组后 4周末 8周末对照组 42.37±5.62 58.36±8.72 82.74±11.21治疗组 40.23±6.37 74.81±10.32#△ 96.37±12.39#△
2.3 2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分级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分级比较(n = 50)例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受凉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可能影响到茎乳孔内的面神经,出现髓鞘肿胀、脱失,晚期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轴突变性,导致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产生面神经麻痹[10-13]。
中医学认为,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邪(风寒)侵袭面部经络,导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肌 肉失于约束,发为此病。无论是单独或与药物联合治疗,针刺在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有独特的疗效优势[14-15]。贺氏火针[16-17]是“贺氏三通法”中温通法,借助火的温热作用能够刺激穴位,疏通气血、温通经脉。在火针应用中掌握“红、准、快”三个要素是取效的关键。一方面,火针点刺阳白、下关、颊车三穴分别刺激了面神经的3个分支(颞支、颧支和颊支),有助于减轻面神经水肿、炎症反应,促进局部血液微循环;另一方面,毫针干预能够协助火针温通作用,驱邪外出,进一步改善血管痉挛,促进局部新陈代谢,共奏散寒通络之效。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主要指标方面,经过4周的治疗,治疗组能明显改善患者FDI躯体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在社会功能评分中无明显差异,这可能与患者对预期治愈急切的心理因素有关;在治疗8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能显著改善患者FDI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说明贺氏火针联合毫针治疗可以进一步促进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疗效满意度。在次要指标评分中,与对照组相比,贺氏火针联合毫针能明显提高患者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同时经过4、8周治疗后,治疗组中有54%和86%的患者面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明显优于单一毫针治疗,同时也能提高V、VI级严重面神经功能缺损患者恢复。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从多靶点、多层面、多方向,整体调节身体机能,起到恢复面神经功能的作用,这可能与贺氏火针刺激肌肉皮肤神经纤维的局部效应有关。综上所述,贺氏火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增加疗程到8周,可以进一步提高贺氏火针临床疗效。
:
[1]吴江.神经病学[M].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18.
[2]TERZI S, DURSUN E, YILMAZ A, et al. Oxidative stress and antioxidant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bell’s palsy[J].Journal of Medical Biochemistry, 2017, 36(1):18-22.
[3]黄樱,李锋,陈红.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0,13(11):1222-1224.
[4]SOMASUNDARA D, SULLIVAN F. Management of bell’s palsy[J]. Australian Prescriber, 2017, 40(3):94-97.
[5]杜光辉,毛文静,刘斌.影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6, 22(4):464-468.
[6]贾建平.神经病学[M].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39.
[7]陈平雁,范建中,赛章宪,等.面部神经肌肉系统功能障碍的一种评价手段—面部残疾指数及其信度和效度[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1997, 17(4):173-175.
[8]张晓杰,姜曌,夏峰,等.中文版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系统的验证[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6, 42(2):85-90.
[9]李阳,冯国栋,田旭,等.面神经分级2.0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评价研究[J].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4, 12(3):361-366.
[10] MURTHY J M, SAXENA A B. Bell’s palsy: Treatment guidelines[J]. Annals of Indian Academy of Neurology,2011, 14(Suppl 1):S70-S72.
[11] PEPPER J P. Selective chemodenervation with botulinum toxin in facial nerve disorders: operative techniques[J].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2012, 23(4):297-305.
[12]ZANDIAN A, OSIRO S, HUDSON R, et al. The neurologist’s dilemma: a comprehensive clinical review of Bell’s palsy, with emphasis on current management trends[J].Medical Science Monit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Research, 2014(20):83-90.
[13] 刘建强,魏小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 进展[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7, 15(4):69-71.
[14]叶婷欣,刘农虞.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研究[J].中国针灸, 2015, 35(10):111-119.
[15]冯蕾,马文珠.不同时间针灸介入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J].中国针灸, 2013, 33(12):1085-1087.
[16]王桂玲,贺普仁.贺氏火针技术临床应用文献研究[J].医学综述, 2015, 21(1):137-138, 141.
[17]许明辉.贺氏火针的创新发展及临床应用[J].微创医学,2017, 12(5):587-59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