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生作文,就是把生活变成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应从观察入手。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教给学生的观察方法。读写结合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指导循序渐进,细致有序。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以树立学生的写作信心。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教学 兴趣 方法 信心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052-02
一、激发写作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心理学研究指出:兴趣是直接推动儿童作文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出发,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克服作文难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使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从而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1.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一个人的智慧,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东西而来。同时,观察越多,得到的知识越牢固。”《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我们的教学经验来看,大部分学生之所以认为作文难主要是缺乏写作材料,即所谓“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而作文就是写出真实的生活,所以教师从学生在生活中的兴趣观察开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其观察的兴趣。例如,低年级时让学生观察他们感兴趣的小动物(蚂蚁、蜻蜓、蜗牛、小狗、小兔……)的外形特征,年级高一点可让学生观察这些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等。观察周围的人,观察自然现象,观察花草树木,观察所在的校园,观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逐步让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并在养成观察习惯的过程中感受到作文其实并不难——作文就是我的眼,作文就是我的耳,作文就是我的鼻,作文就是我的手,作文就是我的心——作文就是在现生活,从而消除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变得更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2.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
有了生活就一定有写作材料吗?答案是否定的。要取得较好的观察效果,还必须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第一,多器官协同观察
观察不等于用眼看,还应该用耳听,用鼻子闻,用嘴尝,用手摸……也就是说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联合调动起来,把得到的材料综合起来,通过分析思考和精心筛选,提取最有价值的素材,这才叫观察。文章就是具体生活的再现,要写出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文章才真实具体。
第二,有顺序地观察
不少学生的作文,条理紊乱,言之无序,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而造成的。如果能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就能为今后有条理地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事情的发展顺序,生长顺序等。到底按什么顺序观察呢?
(1)按事物的状态确定观察顺序。如观察建筑物,可按整体到部分或由外到里的顺序;如观察植物的变化,可按其生长顺序观察;如观察动态事件,可按“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纵向顺序观察。(2)按观察目的确定观察顺序。如观察家乡特产桔子,观察的目的是这种水果的特点,可按形——色——味的顺序观察,如果是要观察它为什么生长得这么好,就纵向观察其开花——结果——成熟的过程。(3)按观察者的角度确定观察顺序。如登山活动,已经登上山顶,可按从上到下,由上到四周的顺序观察,如在山下,可按从下到上的顺序观察。
第三,抓住特点就来观察。
所谓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事物与事物之间,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况下特点都不一样。抓事物的特点可以用作比较的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我引导学生:“早晨、中午、傍晚的太阳一样吗?”学生肯定地说:“不一样!”我又问:“怎么不一样呢?”学生答不上来。于是我布置学生先在同一地点在同一天三次观察太阳,在观察中用比较的方法看清晨的太阳、中午的太阳、傍晚的太阳在形状、颜色、亮度、动态等方面有何特点并做好记录。同学们兴趣盎然,这次观察十分仔细,更难能可贵的是不少同学不仅抓住了不同时候太阳的特点,而且写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与感受。
二、教给学生方法,指导细致有序
1.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须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叶老还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丁有宽老师“读写结合“的实验也使我们深受启发,认识到”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语文于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找到读写结合的联结点,使读写真正结合起来,以读促写,而不要流于形式。更不要把习作看作是语文园地要求的那点内容,应把习作不仅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还要把习作与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进而喜欢阅读与写作。
语文七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观察与发现”。其中的几篇课文都讲的是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本单元的习作内容和要求与主题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写写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要写好本次作文,首先要解决的有两个问题:(1)如何观察。(2)观察什么。为解决第一个问题,我充分利用了本单元的几篇教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领悟其中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会运用。
2.循序渐进,化难为易
解决了怎么观察,接下来就是观察什么,怎么样写的问题。“不打无准备的仗”,这一向是我的原则。为了有充足的时间做准备,在学完《爬山虎的脚》,总结出作者观察方法后,马上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并做好记录。到底让学生观察什么呢?泡豆子?三年级时观察过了;观察蜻蜓?现在秋天,不好寻找;观察蜘蛛?城市里难觅踪迹;其他植物?学生可能难以找到新的发现,极易写成一般的状物文章。思来想去,决定两条路一起走。一是统一指导观察蜗牛,二是在观察蜗牛同时自己学着观察另外一种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学了《爬山虎的脚》,学生已然懂得作者先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再写爬山虎的叶,最后写爬山虎的脚。也就是说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观察和写作的。所以,我前后布置了三次观察,每次观察不同的方面,并要求学生做好详细的记录。第一次:观察蜗牛的样子。(记录下:哪里找到的?蜗牛的大小、形状,哪里觉得最奇特?为什么?哪是蜗牛的眼睛、鼻子和嘴,怎么知道的?)第二次: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比如:蜗牛喜欢在哪里生活?什么时候能见到它的身影?它是怎么爬行的?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原因是什么?怎么知道的?第三次:蜗牛喜欢吃什么?蜗牛是益虫还是害虫?怎么知道的?这样细致的有序的指导,降低了学生操作的难度,也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学会观察,接下来的交流和习作就水到渠成。非常可喜的是学生为了弄清蜗牛有没有牙齿,还上网查找资料,这大大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由观察,由写作引发的对科学的探索不得不说是令人开心的。交流完后,指导学生在三天的观察记录基础上进行整理,有顺序地写下观察所得,就是一篇很好的习作。
三、树立学生信心,调动写作积极性
人总是有自尊心的,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赞许。自己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让学生保持对写作的浓厚兴趣,作文教学中,还应充分注意学生这一心理需要,尽量让每个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1.作文批改多久少改
教师批改作文除了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好尺度,不任意拔高要求外,还应多照顾个别“后进生”,多挖掘他们作文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好句子,甚至一个好词,不能把学生的作文批得体无完肤,这将大大上海其写作的积极性。
2.作文給分纵横并用
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教师给学生的作文评分,除了注意横比意外,还应注意纵比。有些同学的作文基本功要差一些,但他们这次作文同上次比有较大的进步,仍可以给高分。相反对好的同学可以严格要求。这样,避免了好同学永远得高分,差同学永远的低分的现象,既照顾了后进生,帮他们树立写作的信心,又帮助好学生杜绝骄傲自满的情绪,再接再厉,对调动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全班整体写作水平很有好处。
3.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
“出于能获得荣誉和利益表现”是诱发写作动机的心理因素之一。教师应充分运用激励机制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树立学生的写作信心。每次作文,总有同学写得较好或者有进步,可让他们在班上读读自己的好文章或介绍自己文章的好词好句给大家听。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到报刊上发表,或在校报和班级作文栏内展示。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好日记、好文章编辑成小集子,让同学、父母、老师与自己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这快乐犹如甘泉不断流进孩子心里,写作的兴趣自然会越来越浓,写作的信心也会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王欢.《由观察入手,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J].《课外语文》2015年08-51.
[2]李辉,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章《什么是兴趣》2009年4月.
[3]朱作仁.《深入学习丁有宽读写结合法》[J].《江西教育》2002(19):16-17.
作者简介:王苹(1968-)女,汉族,四川乐山,中学一级教师,大专,四川省乐山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