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增光
摘 要:财政支农是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财政支农规模的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财政支农效率普遍较低,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积极从财政支农监督体制建设上,来优化支农结构,完善支农措施,真正发挥财政支农价值,促进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词:农村 财政支农 问题 对策
农村经济在发展中需要国家资金的支持,农村金融是市场行为,遵循自由竞争规律,而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财政扶持中,需要实现支农资金的科学、合理、高效使用。国家通过财政支农政策,对农村、农业生产进行资金投入,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然而,由于农村经济结构具有特殊性,特别是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因财政支农体系不完善,而导致财政支农资金效率低下的问题依然突出。为此,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必然需要从财政支农监督体制完善上来提升农业竞争力。
一、农村财政支农中的突出问题及表现
财政支农作为我国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随着资金规模的扩大,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围绕农村经济发展,来优化财政支农政策,但对于支农资金总量来说,尽管每年都在增加,但与我国农业现状相比依然不足,特别是较为落后的偏远地区,支农资金所占比重较低。二是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在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上,各级政府多关注投资见效快、收益高的公共领域,而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农业基础设施支出相对比重较低;在基本建设领域,大中型水利、生态建设资金比重较大,而对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偏小;在支农投入上,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偏高,而用于生产补贴则较少。三是支农方式不科学。对于涉农项目财政补贴机制来说,多存在“暗补”操作,特别是“跑、冒、滴、漏”问题突出,农民并未享受到实惠,对农业生产的刺激作用不足;另外支农补贴政策存在短期化行为,忽视长远规划,使得补贴目标多集中在粮、油、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四是支农资金管理不完善,导致资金利用率低。由于农村支农管理模式滞后,资金在途时间偏长,使用率低下;同时涉及多个部门管理,导致条块分割问题突出。
二、改进财政支农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财政支农资金总体投入力度
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财政支农是重要手段。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和深化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特别是在资金投入总量上,要拓宽投资范围,加大投资力度,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议从总量上不断增加财政支农资金,完善多渠道资金投入模式,加强对城乡财政统筹与合理配置,促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
(二)完善财政支农结构体系
对于当前财政支农结构体系来说,由于在大中型基础设施支农资金占比过高,加之供养人数、行政开支较大,使得财政支农资金利用率偏低。因此,从支农结构上,加大对生态环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尤其是在农业科研、农业技术引进方面,突出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发展,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同时,加强对 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在乡镇环节,优化增收节支措施,统筹城乡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机制
农村税费改革工作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减轻农民负担上,要从税制体系上进行深化。如一些不合理收费、摊派、集资项目,要进行全面改革,确保支农资金用于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村基础生活条件。同时,加大对农村财政转移支付管理,填补财政收支缺口,深化农地制度建设,规范国家和农民的收入分配关系,积极构建良好的农村市场经济环境。
(四)优化农村科技投入占比
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加强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投入是关键。然而,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相对粗放,农业科技含量普遍较低。因此,从农业科研资金投入力度上要加强,特别是在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及条件上,积极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另外,进一步加大对高科技产业化农业基础设施及农业研究中心的资金倾斜,促进农业科技人才的成长,如农业生物工程、基因工程领域更要给予积极发展。
三、结束语
农村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与实施,还需要拓宽人民群众的参与渠道,特别是在完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及监督体系上,从监督内容、方式及监督主体上,坚持多元化、多层级、多渠道方式,坚决杜绝挤占挪用支農资金问题,提升支农资金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