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孙砚红
五年来,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3个,其中1个获评为2017年“武汉市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荣获“湖北省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累计获得国家专利授权57项,取得创新成果80项,1项成果荣获中国专利奖金奖;解决技术难题42个,创造经济效益3600万元。如此斐然成绩的背后,是中交二航局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会坚持的“三二三二”模式。
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群众性组织,具有松散型、自发性的特点。要将它转化为工会组织职工进行岗位创新的优质平台,就必须强化领导,坚持“三个到位”。
领导推动到位。公司工会成立了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小组,明确各自责任,工会负责总体策划工作,积极与上级工会联络与协调,做好工作室制度建设、人员安排、阵地建设等工作,形成“党委领导、工会搭台、各方协同、职工参与”的格局。
组织措施到位。工会深入各一线单位,鼓励支持各级劳模结合自身岗位和业务特点成立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劳模带头引领作用,激励全体职工立足岗位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大大激发了职工的创新热情。
上下联动到位。在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下,广泛开展跨专业、跨部门乃至跨单位、上下联动的技术交流和技术支持等协作活动,把创新工作室切实当作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工作模式和创新机制。
框架搭起来后,该如何让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效益和作用发挥到最大?公司工会的“秘诀”是狠抓“两个管理”——过程管理和效果管理。
坚持过程管理。每年年初,工会都组织各工作室进行讨论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年度工作计划,明晰工作要点、难点和创争目标。在工作室运行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制度建设,定期开展跟踪检查和评价考核,年底组织评选优秀劳模创新工作室并开展工作经验交流,以促进工作室的整体水平共同提升。
突出“效果管理”。举办劳模讲堂、专题讲座、技术沙龙、论坛交流等活动,推广和展示工作室的成果应用,交流和分享工作室的创新经验。同时,工会对推广效果好、适用性强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进行评比和经验交流,打造品牌效应。
“把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成为职工成长的大学校、技术创新的催化场和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工会主席熊彪说,这是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初衷。工会将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与导师带徒、技能比武、每周两小时学习等活动有机结合、科学对接,做好“三个突出”。
突出培育职工职业素养,弘扬劳模的奉献精神。公司工会利用新员工入职培训的契机,开展劳模讲堂、技术骨干讲座等活动,让广大青年员工从中感受劳模精神,提升职业道德。
突出职工创新技能,实施“传、帮、带”。工作室定期组织和开展成果培训,通过自主学习、个案研究、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各成员间的学习与交流,总结推广先进成果和经验,提升工作室成员的技术创新水平。
突出立足岗位创新创效,弘扬建功立业的主思维。大力开展如商务英语、BIM技术为主题的技能比武活动,以及以降本增效为目标的“五小”活动,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学练结合,学产结合,推动技术创新和施工生产。
为了进一步扩大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公司工会加大宣传发动,营造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浓厚氛围,提升员工业务素质,服务企业创新发展。
一方面,加强宣教建设。工会注重树立和突出各类先进典型,通过企业文化小故事、宣传片的形式挖掘工作室成员身上的闪光点,在企业内刊、网站上广泛报道,弘扬先模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先进事迹,提升工作室的影响力。此外,在武汉市总工会的推荐下,“李宗哲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张国志劳模创新工作室”科技成果参加了武汉市总工会举办的“武汉市职工创新成果展”,典型引领得到进一步彰显。
另一方面,加强服务企业建设。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首席专家”、导师带徒制度等载体,以专家型人才示范引领、团队合作研发的人力资源培养模式,缩短技术人才培养周期,打造出了一支技术强、业务精、素质好的新时期职工队伍,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促进了企业与个人的共同成长。
劳动模范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是弘扬劳模精神的新载体,是激发职工创新活力的新平台,也是进一步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新要求。通过加大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力度,不但能展现新时代下劳动模范的风采,还能有效地释放职工队伍的创新活力,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激励广大职工在工作实践中建功立业,把劳模精神转变成企业员工共同的精神与财富,让劳模创新工作室真正成为广大职工实现自我价值、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