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岗木棉

2018-06-14 09:42熊景明
南方周末 2018-06-14
关键词:木棉木棉花方正

熊景明

1979年底,我来到九龙亚皆老街155号的大学服务中心上班。小院沿墙根一排树冬天依然绿荫荫的,有一株孤高挺拔却残叶凋零。春天不见发芽,反而树叶落个精光,剩下光秃秃的枝条。早春三月,突然之间孔雀开屏一般,四面伸展的树枝,托起无数鲜红的花朵伸向蓝天,艳压群芳。这是我从没见过的木棉。花一边开,一边落,五片厚重的花瓣,饱含阳光水分。我站在小院二楼阳台上,拾起依然新鲜的落花,一看到有人进门来,就大笑着扔下:“接住!”云南来的研究助理觉得自自然然的动作,因文化差异造成了误解,其后费些功夫才澄清(也许并未澄清)。

中心1988年并入香港中文大学后,小院几易其主,最终这个殖民地时代的富人区从地图上消失,让位给中产居住的高楼,那株令人一往情深的木棉从此仅在回忆中存留。偶尔在《南华早报》看到一张占了四分之一版面的照片。两排盛开的木棉高耸,将一条小路上下映红,蔚为壮观。这里竟然不是公园,是位于香港元朗的石岗英军宿舍。记下花开的日期,次年呼朋唤友同去赏花。一行人驱车直入,压碎一路落花,停在操场边。下车后,众人一片惊呼(我一向是叫声最高的那个),举头是花的天空,低头是花的地毯。最妙清风吹过花朵飘落的一刻,每冲过去,都未能接住。军人宿舍空荡荡,住客回国了吧。那是1997年3月初。

第二年花开时节来到,门口有军人持枪站岗。“请问,我们可以进去看花吗?”我用广东话问道。无应。这才意识到他们来自祖国,用普通话再问一遍,一脸稚气的士兵依然不出声,目不斜视,只用手势表示放行。飘在军营上方的旗帜换了,一批人离开香港回故乡,另一批人离开故乡来到香港。树还是树,花还是花,依然满地落红,满枝艳。同行者有陈方正等,还有教育学院的萧今及她可爱的小女儿天天。

此后,每年3月便和固定的几位朋友,叫上中心的访客,来应木棉花之约。一半花落在地上,一半在枝头,是最佳的赏花时节。之前我必对没去过的人大肆形容一番,到时候有点紧张,担心来得太早,地上落花少;或太迟,树上花凋零。留意看中大校园路边的一棵,以它为信号,决定哪个周六前往。连续好些年,都在3月8号左右。最近这些年,则推迟到3月中旬。香港的夏天来得越来越早,花开反而迟了。

石岗木棉从未让我们失望。仅有一年,哪位不解风情的长官,命令工人清扫落花,扫兴之至。我比手画脚,不停地向初次来的朋友描绘地上铺满花朵美得如何浪漫。花开花落总有时,人聚人散奈何天。近年来到,赏花之余难免怀旧,尤其想念曾一道花下喧笑,却已经离世的高华。终日埋头故纸堆的历史学家,难得有闲暇寄情花间。最近见到一位多年前到中心的访问学者,他告诉我当初有人议论说,我将周末郊游当成必需的活动通知大家,学者觉得既然拿到生活补助,必须出席。真是当头一棒,我这才知道并非人皆享受花间月下的“小资”情调。

也有许许多多访问学者念念不忘中心每周末的郊游,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无数来自内地及海外的学者来看过石岗木棉,有些场景凝固在照片中。周保松拍过一张袁伟时老师、陈方正和我昂首看花的照片,面孔木棉花一般单纯无忧。每年的标准照都是一行人走在木棉树下,看来都在聊天,没有在看花。像我一般大惊小怪的人其实不多,相信青海社科院的朱华和北京的徐小棣真被感动了。

龙应台善于探索发现,这一年众人依从她的好奇,顺军营宿舍后的村道一直走,不期来到大榄郊野公园。这里是沿山脚引水道开辟的数公里长小路。一行人在被春色染成鹅黄浅绿的树阴下漫步,溪水静静流淌,小鸟叽喳。路边农妇售卖自己手织的帽子、围巾,给了方正送女士礼物的机会。我们还“发现”了售卖自家产品的养牛场,从此成为每次来到的中途站。吃姜撞奶、芒果布丁的前景鼓舞着疲乏的游人。

直到2000年初,知道石岗木棉的人甚少。好多次来到,空空荡荡的“花园”中,只听到这群人的喧嚣。美名渐次传开,赏花人多起来。有人来写生,有人用落花砌成各种形状,几乎人人都用手机仰头拍照。网上可搜到推荐石岗军营宿舍木棉花阵的文章和照片。不知道当初是哪位军官想到的主意,在营区遍植木棉,他恐怕像我一样被从未见过的木棉花倾倒。一个念头变成香港美景之一,感谢他,也多谢种树人。

猜你喜欢
木棉木棉花方正
木棉花
木棉花英雄花
容时哥哥
南疆木棉红似火
最暖的春风
本季推荐四方
浅析射阳大米的由来
关于钢铁厂车间动力自动化设备管理应统筹管理的思考
木棉花
南国丝木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