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岛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瞄准“率先走在前列”目标定位,加快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努力建设质量好、效益高、动力强、活力足的沿海型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现代化步入基本实现阶段。
坚持质量导向,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青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栾新介绍,青岛以整建制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载体,全面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努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本地产蔬菜、水产品、畜产品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优环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搭建“一轴三片、四区多点”都市现代农业总体布局,推行绿色清洁生产方式,以节水、节肥、节药为重点,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推进农机农艺、农林牧渔有机结合,节水灌溉达到40%,测土配方施肥达到90%,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零增长。
强监管。实施全程质量监管,全域禁止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建成市、区(市)、镇(街)、村四级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将616家生产单位、4000多个产品纳入监管追溯系统,每年完成质量安全检测50万批次,地产农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
树品牌。编制实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规划,打造“青岛农品”品牌集群,据统计,全市农产品注册商标达到1.9万个,“三品一标”农产品926个,中国驰名商标12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居同类城市首位。
坚持效益导向,提升全产业竞争力
为大力发展新六产,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栾新介绍,青岛首先做优特色农业,推动特色农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建成100万亩高效蔬菜、100万亩果茶特色农业优势区和高端畜牧业集聚区,培育了蓝莓、绿茶等一批特色农业小镇。发展海洋牧场、远洋捕捞,建设“蓝色粮仓”,推动渔业从近海走向远海。其次做强加工农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行动,发展壮大千亿级农副食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有106家,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有1200多家,全市农产品出口达到350亿元,居全国城市首位。三是做大休闲农业,规划建设农业“新六产”综合示范区,大力发展“旅游+”、“科技+”、“生态+”产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体育深度融合,全市建成现代农业园区913个,培育国家休闲旅游农业示范镇村28个,乡村旅游收入突破140亿元。
坚持科技驱动,增强农业发展动力
发展高科技现代农业是都市农业的标志之一,青岛运用现代科技、装备、信息化改造提升农业,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产业技术体系创新推广团队,省级以上农业重点实验室39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建设青岛“国际种都”, 研发旱作小麦新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9%。
创建国家全程机械化示范市,粮食作物实现全程机械化,全面推进经济作物、养殖业、加工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7%。
培育壮大“互联网+农业”,青岛率先出台了“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建成农业科技110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畜牧兽医综合监管平台和智能农机精准作业系统,发展益农信息服务站816处,现代农业物联网园区132个,农村电商平台550家,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58亿元。
坚持机制创新,激发农业发展活力
“青岛坚持不懈深化农村改革,用改革破解瓶颈、激活要素、汇聚动能。” 栾新强调,首先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目前,青岛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任务,率先试点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81%的村庄启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323万农民变成股民。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市培育农民合作社1.2万家、百亩以上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6500多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达到62%,连续5年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列入市办实事,累计培训10万人。
在乡村治理方面,青岛创新机制,坚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突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100个经济薄弱村派驻了第一书记,从今年开始派出20个工作队对口帮扶20个经济薄弱镇、100个集体经济空壳村,以党建引领镇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为了更好地促进城乡融合,青岛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施农村路水电气暖网改造提升工程,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打造市域“1小时经济圈”。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发展“归雁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栾新表示,下一步,青岛将奋力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努力打造乡村振兴“青岛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