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波 梁源
摘 要:目的:口腔颌面部存在诸多有利于感染发生的解剖因素,由于软组织的弹性与可让性,各感染部位感染因子可以相互扩散,往往形成广泛性感染。为减少颌面部感染的发病率,进一步加强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防治,我们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漯河医专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颌面部感染患者79例,对其引流液进行细菌培养,和感染途径回顾性分析。结论:造成颌面部感染的主要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牙源性感染为感染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病原菌 感染途径
中图分类号:R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4-0-01
口腔颌面感染因其特殊的解剖结构,致使其与其他部位感染有着感染广泛、病情急、危害大的特点,一旦发现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轻者导致临近软组织的感染,重者导致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1]的发生,危机生命。我们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漯河医专附属医院收治的79名颌面部感染的病例,对病原菌和感染途径进行分析,意在为日常生活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漯河医专附属医院收治的79例颌面部感染患者,性别,男41例,女28例,年龄5-74岁,平均(41.6+2.5)岁,0-5岁组1人,6-12岁组15人,13-18岁组2人,18-65岁组47人,65-74岁组14人。所有患者资料完整、可信度高,经临床查体、细菌培养、血液生化检查、MRI等专业检查确诊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2.方法
严格遵循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常规切开引流,取适量流出液做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1%-2%的过氧化氢液反复冲洗脓腔[2],直至流出液清亮,后以盐水纱条或者碘仿纱条充分引流。次日更换引流条,保证引流通畅、低位、隐蔽。然后收集整理细菌培养结果,并对感染途径做回顾性分析。
二、结论与分析
1.结论
1.1病原菌
在79例患者的细菌培养结果中,共检出菌株75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45株,占比60%,是主要的致病菌。见表-1
1.2感染途径
经过对患者详细问诊以及查体,确定牙源性感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多有深龋-牙髓炎-根尖周炎发生扩散至软组织感染,而中青年多见因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导致颌面部感染。见表-2
2.分析
2.1关于病原菌的分析
从生态动力学来看,口腔颌面部感染主要是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溶血性链球菌等引起,并且往往是多种菌群共同作用引起的混合感染,感染初期主要有需氧菌,感染后期由厌氧菌在作用,所以对某感染而言,不是单纯某一种作用的结果。
2.2关于感染途径的分析
在研究的对象中,我们分析发现有54例患者经牙源性途径感染[3],占比68.35%,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龋病普遍发生,不分年龄、性别、种族,因龋导致牙髓炎、根尖周炎近而引起颌面部感染的案例比较常见;其次中青年的智齿阻生引起的智齿冠周炎也是颌面部间隙感染常见的病因。龋齿与智齿冠周炎都是牙源性疾病,从而使牙源性感染成为颌面部感染的首要感染途径。
经过以上分析讨论,我们可以明确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致病途径是牙源性感染,这就提醒我们要重视牙体疾病。做好牙齿疾病的防治工作是减少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重要措施。然而,我们选取的研究对象毕竟数量有限,区域相对集中,研究结果有局限性,在今后的工作我们仍需继续探索和实践。
參考文献
[1]邱蔚六,张震康,张志愿.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25-326
[2]胡砚平,万前程.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68-169
[3]李庆隆,高俊鹰,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回顾性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44(12):985-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