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项目教学简述

2018-06-13 11:36孙园媛
中文信息 2018年4期
关键词:高职

孙园媛

摘 要: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展开调查可以发现:导致学生接受不到自动化相关专业技能的提升,使其无法适应社会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的新需求。在课程的规格、以及教学质量方面无法满足学生实际需求致使学生吸收知识的水平受到一定局限,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本文针对自动化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旨在找出解决方案对课程进行革新,为学生创造更好地学习环境。

关键词:高职 电气自动化专业 课程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4-00-02

一、高职对自动化课程进行革新、注重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课改之后对高职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高职在展开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在实践技能的训练。为社会训练出更多符合实际发展的新型人才,同时,也符合高职办学中呈现的教学宗旨[1]。虽然高职院校经过时间的历练已经在教学水平上有所提升,已经对实践教学引起了重视。尤其是像自动化课程,着重考察学生专业技术的课程,更有采取策略对课程进行革新,使呈现的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然而,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加强改进。由于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着很多弊端致使呈现的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设想。因此,对自动化课程做出相应的改革对构建高效课堂很有必要。同时,有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技能,促使其满足社会对人才在实践水平的严格要求。

二、对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项目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在社会对人才在实践方面的素养要求显著提升,这对高职生来讲可以算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因为高职生所学知识注重训练实践技能,对其在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也正符合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提出的教学目标,符合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呈现的特点。促使高职院校在教育行业得到显著发展,着重为社会培养符合创新需求的人才。然而,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对课程的设计还有待提升,以自动化课程为例,还需要加强改进。在设置课程时要注重引入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在实际当中的训练,促使学生在综合方面有所提升,进而满足社会发展提出的新需求。

1.课程设置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通过对现在高职生在自动化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老师在课程相关内容的设置上还存在着很大弊端,导致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表现很不理想。课程中涉及的内容不够丰富,在同时所展现的专业信息没有获得及时更新。或者说,课程中的内容没有伴随着自动化发展进行有效创新[1]。同时,老师在设置课程内容时过于讲解基础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没有意识到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融合,对自动化课程展开中呈现的显著作用。在课程的设计上对学生综合训练的考虑存在缺陷,致使学生在综合素质提升方面存在阻碍。

2.自动化本位思想存在弊端

自动化学科在设置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教学安排上还在延续以前的教学理念。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并没有进行创新,第一阶段对学生展开公共基础课,让学生对自动化的基础知识认识清楚。然后,在向学生开展专业基础课程,相对于上一课程提升了难度,加强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掌握。最后一个阶段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学,促使学生强化自动化知识的记忆。这种课程设置方式缺乏创新性,导致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提升。

3.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实践训练能力的提升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项目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重点在于平时的实践训练能力的提升,所以相较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不能按部就班,要符合自己的发展情况,需要有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所以教学过程缺乏适应教学的体系,所以教师要构建合理、系统的教学体系,突出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将教学要用的素材准备齐全,课堂上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和思考。

4.教学材料比较旧

教学材料方面,教材比较旧,观点比较落后,导致学科知识与观点得不到更新,不能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思维也得不到锻炼。知识观点的落后不仅对老师平时的教学产生较差的影响,而且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带来了不便,不能与时俱进。

5.教学模式落后

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能力的锻炼一般是等到工作以后,实践能力才可以提高。而电气自动化工作在一开始就要求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实验课比较少,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6.教学设备落后

高职院校中,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项目教学的教学设备比较差,缺乏相对先进的设备,帮助学生更好的训练与学习,不仅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影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严重影响了学生日后综合素质的提高。

7.教师讲解传统

在专业课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不注重知识点的拓展训练。而且在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方面,缺少时间和精力,从基础上限制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导致大部分毕业生满足不了单位的要求,使得很多学生找不到工作,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率,也大大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教师对于知识的传授也缺乏创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学习压力,导致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不高。

三、提高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项目教学的策略

1.梳理课堂体系构建思路。

自动化课程涵盖的内容对高职生来讲比较繁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为了实现提升学生综合技能的课程目标,老师对该课程构建体系很有必要。在体系构建之前,老师要对该课程清楚认识并适当梳理内容,引起实践课程内容提升中呈现的作用。根据相关的职业需求展开课程设置,在设置时注重就业内容符合企业实际情况。掌握企业的具体工作环境,以此为依据建立相应的情景,促使學生模拟企业车间进行自动化操作。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当中,引导学生在观念上发生转变,扮演企业职员投入到情景学习当中。

2.课程设置符合就业需求

在课程设置时要注重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在内容上尽量与自动化工作职能相符。同时,注重将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展开教学,促使学生在实践时有相应的理论作为依据。有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课上基础内容进一步理解,以就业形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当中。

3.以项目实践为中心

在课程设置时注重项目课程的引入,将课程中心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促使学生在展开项目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基础知识的巩固。同时,老师在设置课程内容时要注意典型技术及应用方面的增设。类如针对楼宇自动化,可以设置具体技能讲解,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好的技术知识,为以后的实际就业提供帮助。

4.增设有效凸显专业技术的课程

老师在展开自动化课改工作时,要注重核心内容的设置。主要目标是训练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领会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对相关职业要求清楚掌握。根据课本内容建立相应的情景,展开项目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对项目的探究。同时,在设置项目时要注重产品规定。流程安排、职能需求方面进行合理设计。方便学生在项目完成中目标清楚,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提升。

5.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整合

在设置自动化课程时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有效結合,利用其他学科知识展开相应的自动化课程学习、并进行有效借鉴。类如在实际机械操作中有很多的英文说明,需要一定的英语专业技能。因此,在展开教学时应该将英语有效融入到课程当中[3]。类如在学习产品制作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英文资料帮助学生展开实际操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产品制作项目。

6.支持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老师适当引导

在对高职生展开自动化课程的教学时,在教训模式上进行适当创新。老师将课上内容、课后实验、以及具体实践进行有效结合呈现新的课堂形式。在学生完成实践项目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对学生的操作给予适当的指导促使项目顺利进行。老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加入到课程学习当中,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老师在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对课程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控。

7.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操作能力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操作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工作[2]。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改变传统的模式,将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选择教育内容的方向,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双方面达到平衡的发展。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该注意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课堂,带着问题参与实践训练,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实训,将学生安排到学校的实训中心和校企车间,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领悟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让学生有足够的实际观摩和动手操作机会。

四、结束语

在对高职生展开自动化教学时,学校要注重教学策略的改进,对课堂形式进行不断创新。老师将围绕学生为主展开自动化教学工作,促使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状态,不再被动地接受老师传达的知识。相反地,老师要采取策略鼓励学生主动对课堂内容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训练学生动脑思考,提升思维意识。老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展开相应的实践练习,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自动化知识的了解。同时,老师要注重将理论与实践协调好,根据课堂状态进行灵活掌控。

参考文献

[1]史增芳.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36-39.

[2]丰伟,孙旭日.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电子制作,2015(1):192.

[3]冯志成,刘素芳,郁杰.电气自动化专业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衔接的探索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196-197.

猜你喜欢
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于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应用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高职“创业课”该怎么上?
提升高职“多元”吸引力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