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展 赵亮
摘 要: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潮流,高校教育和国际的接轨越来越密切。加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形势,我们可以发现,学分互认机制越来越完善。但是诸多地方型院校,由于地方的局限性和制度的不完善等种种制约,使得学分互认机制出现了許多问题。如何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经验来将学分互认体系结合地方发展和建设,并逐步将国际城市大学、国内城市的大学的完善的学分互认体系精髓吸收,为我所用是地方型应用大学思考的重点。
关键词:地方型;学分互认;管理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8-001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8.004
学分互认是在学分制的管理下,可以在一定的规定和协议下认定学生的学分,学生从而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1]。简单来讲,学分互认就是学生获得学分的途径不仅仅可以通过本学校的学习课程获得,还可以学习同合作院校的相关签署协议下提供的学习课程来进行学分的获取,课程成绩达到合格的状态,则学生所学习的课程的学分就可以在有合作关系之间的院校之间被认可。学分互换的出现和发展是世界范围内教育合作与分工的重要体现。现如今,我国的高校教育和国际的接轨越来越密切,加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形势,完善与调整学分互认机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前景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根据文献记载,欧洲高校实行学分互认机制源于1953年在巴黎召开的“关于进入别国大学学习时文凭等值的欧洲大会”,32个参会的国家承诺将进行学分互认的机制。欧洲国家学分互认开始的时间早,其充分发挥了欧洲各国的优势,学分互认在一定程度上还变相促进了个国家之间交流的障碍[2]。欧洲的学分互认体系十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因而在国外的学习会更加轻松,更有利于学习,深层次的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
日本和韩国相对于欧洲来讲建立学分互认机制的时间晚。韩国最初学分认证的雏形是建立学分累计的形式,即学分银行的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学生在学校内外的各种执业资格和学习的成果等向上级教育机构进行申请,达到要求即可以进行申请相应的学位。日本是在大学中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加快了学分上的互认脚步。学分互认系统一直以来逐渐更新、发展,所以学分互认机制已然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环节。
随着我国发展的步伐,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显现,教育也不会例外。但是我国的国情,高等教育一开始是在相对隔离的状态下发展,各个高校分别具有适合本校校情的制度。到现如今,随着国际浪潮的推进,大学城建设、出国留学、国际交换生等情况,我国的高校也在逐渐加速对学分之间的互换工作进行更新 [3] 。尤其是在2005年以后,我国的教育部门对学分互认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现如今,学分互认机制在逐步推进过程中。而且,学分互认机制在北京、南京、上海或者是有大学城的地区均有实行。具有不可替代优势的是这些城市都具有各种类型的学校,地方型大学、教育部直属院校、应用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等,每个学校都具有本学校的特色专业和优秀学科。院校多、资源丰富是实行学分互认机制的主要实现途径之一[4]。目前来看,区别于一二线城市大学来讲学分互认相对狭隘,没有强烈的互补来推进学分互认的实施,从先决条件上失去了先机。不过随着合作办学的步伐,学校在学分互认上逐步推行。无论是地方型院校还是大学城等高校学分互认的目标是相同的——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学分互认,从而使学生大学学习期间获得的学分得到累积增加。地方型大学具有自身的发展空间和限制,但仍有许多的地方型院校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校建立了合作办学机制。纵向来看,诸多地方型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可以进行学分互认的途径仅仅包含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合格成绩、计算机一(二)级考试合格成绩、本专业认定的专业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与本专业技术技能相关的各类竞赛、国内外交流学生课程等。其学分互认比较单一、互认范围局限。
学分互认体系这些年在一些城市均有快速的发展,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教育体制、管理规范、运行过程严谨性。如何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经验来将学分互认体系结合地方发展和建设是诸多地方型应用大学思考的重点。
在不断发展与改革中,故步自封的教育始终无法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教育需要发展就必须遵从发展趋势,需要不断适应调节。现如今,学分互认体制在欧洲、韩国、日本、北美等国家已然成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并且仍在前行的过程中。地方型本科院校也需要领悟学分认证的重要意义,逐步将国际城市大学、国内城市的大学的完善的学分互认体系精髓吸收,为我所用。地方型本科院校在进行学分互认的过程中应认识到学分互认体制是促进学校发展、共赢的优质理念,可以结合布局来保障学分互认机制的顺畅进行。
首先,学校的管理体制方面。经济高速同世界接轨的时代,教育也需极速前进。现部分地方型院是立足于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办学定位,服务地方、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则是将着重点放在根据地方和本校的情况来实行学分制教学工作,这样就没有做到与其余高校进行学分互认的合作空间,反而在固定的教学思维模式下进行,于是学校在教育和课程的改革上可能与其他高校渐行渐远。对此,地方型院校需通过校际之间的合作将不同的课程呈现在学生面前,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兴趣全面发展。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选择放在第一的高位上,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学习不仅仅是空泛的科学知识还能激发自身的学习激情,从而也间接促进了课程的建设,提高了教学质量。
其次,完善健全学分互换的体系,打破互认的范围局限格局。部分地方型院校面临学校单一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校际之间的合作,使现有进行学分互换的含大学英语四六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等情况有所改观,互认的范围上应更加宽泛。学分互认体系完成后,地方院校中学分互认主要针对同类型的课程来互认的局限性也将逐步打开。但随着学分互认机制的发展,不同学校、不同层次之间的学分互认会逐渐显现。做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之间的学分互认机制,务必在同类型、同层次上明确互认方法,从而使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可以促进整体的教育改观。
最后,规范学分互认的准则和办理流程的透明化。即通过参观学习优秀院校、组织教学委员会、聘请专家指导开展课程剖析等,在本专业方面建立学分互认准则标准,对不同课程申请互认进行论证、公示。这样,学分互认机制中涉及学分互认的范围会逐渐加大,于是关联到的互认机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就能逐步建立一个学分的转化准则,对于实施学分互认会逐步提升。此外,各个院系学生提出申请时,教务机构须严格进行考察、评估和监测。与此同时,在办理学分互认的程序应明确,如提出申请、几个工作日的回复、公示、处理结果等都应面面俱到,促使学分互认系统的公平公正性。
根据《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等文件精神,需要我们积极做好学分制的改进工作。在普遍实施学分制的前提下,要想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体现个性化教育,促进高等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高等院校的学分互认机制毋庸置疑成了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学分互认机制会使高校之间的交流更加紧密,能将学校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调配做到最优,从而可使高校的高层逐步从自我发展上转变为合作共赢。而且,国内外所有的高校都只是在某一方面具有优势,更应根据学校的长远发展着重于办有显然优势的学科,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任课教师的教学的主动性,使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共赢。
参考文献:
[1] 吴宏元,郑晓齐.学分互换:高校教学联盟与合作的有效途径[J].教育发展研究,2006(13):71.
[2] 袁松鹤.欧洲学分体系中ECTS和ECVET 的分析与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1(5):30.
[3] 张莉,周玉泉,张劲柏,张平.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中的学分互认制度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82.
[4] 徐跃.学分互换研究——以湖南省高校为例[D].湖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