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芳
【摘要】随着当下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移,劳动力逐渐从农业转向工业,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本文基于工业集聚视角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分析。就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原因,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展开,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 工业集聚
一、引言
工业集聚是指一系列相似的下业企业汇聚于同一个区域。这是一种在工业布局上相对集中的现象。由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限制以及工业组合因素的影响。随着各种下业产业的发展与个别产业规模扩大。为了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应,下业集聚成为必然的趋势。企业的运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当地的劳动力已经远远不足。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下业集聚区。久而久之,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据统计。2010年从农村转移㈩来的劳动力约有1.5亿人,占到了总流动人口的68.2%。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不容小觑。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产生原因
我国存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其中一元是以下业化生产为主的城市经济。另外一元是以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农村经济。在这种经济社会结构下。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城乡收入差距、地区贫富差距,城乡生活水平和人民幸福指数差距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这些因素息息相关。
(1)经济因素。与农村相比,下业化集聚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更高的薪酬。一部分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奔赴工业聚集地,一定程度上促进着农村劳动力转移。
(2)科技因素。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农村开始引进适量机器设备,提高了部分农业的作业效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而在下业集聚地下厂为了维持日常经营又急需劳动力。那些被机器所淘汰的农民开始寻求新的下作。为了谋生他们向工业集聚地转移。
(3)生活质量因素。我国现阶段,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水平有着显著的差距。一些农民工进城工作已经不再是为了挣钱去找一些辛苦脏乱的下作,他们更加希望的是在挣到钱的同时能借此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开阔眼界,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希望在城市立足,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
三、工业集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我国农村人口过多。耕地严重不足,截至2008年,我国的人均耕地仅1.35亩。并有666个县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795亩,其中463个县低于国际公认危险线:0.5亩。工业集聚可以及时吸收农村的闲置劳动力,合理的进行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
(2)缓解了城乡经济差距。由于城市的收入水平大大高于农村,外出的农民工在城市下作能大幅度提高收入水平。“进城打工,回家盖楼”的例子层出不穷。长久以往,城乡的贫富差距便能得以缓解。
(3)提高农民下自身素质,进而提高农村整体素养。文化的教育与吸收是潜移默化的。在城市打工的同时,他们会学到许多新的知识和技能。学会适应城市的生活节奏,了解一些机械化操作流程以及相应的经营化理念。这些潜在的财富会随着他们回到农村,提高农村整体的生活素养。
(二)消极影响
(1)农业开发缺少优秀人才。在下业集聚的环境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大量青壮年外流,优秀人才几乎都转向城市发展。留在农村的多为一些儿童与老人。不利于农业开发。
(2)增加了人口流动的控制难度,容易导致城镇化的无序发展。
四、对工业集聚引起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现象的建议
(1)发挥政府职能,制定相關政策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从农村到城市下作的农民由于户口问题。就业受到阻碍,不能顺利的完成各项下作。政府应该实施相应的政策,尽量避免在户籍问题方面的地域歧视。为农村来的就业者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
(2)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人才市场,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农村劳动力转移普遍存在着盲目性和自发性。从而影响人才市场上的人力资源供求失衡,不利于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建立一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能够综合考虑求职者的各项才能,为其寻找更合适的下作岗位。
(3)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升劳动力总体水平。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可以提升其就业能力,使农村劳动力从“劳力”向“技能”转变。有利于提升劳动力总体效率。
(4)在农村附近发展下业集聚地,便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利用。伴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成为热门话题,在农村附近发展工业集聚地能够减少此类现象发生。
五、总结
工业集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我国就业市场上的资源配置。要实现劳动力结构的优化必须处理好城乡劳动力的分配。在二元经济结构中,处理好农业和工业的关系,在工业集聚的同时,做到农业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丽环,劳动力流动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3.
[2]李娟,葛慧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
[3]李琰.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与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