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
摘要:羊寄生虫病严重危害养羊业的健康发展,其中尤以血吸虫病较为严重,本文通过对一例典型羊血吸虫病的诊治分析,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羊:血吸虫病:诊治
近年来随着养羊业的快速发展,养羊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显现,较为凸显的就是各种羊疫病的发生,随着生物技术水平的提升,多种羊病引起了重视,进而研发出了很好的疫苗或其他防控手段。但由于对羊寄生虫病的疏忽和不重视,使得很多养羊场存在不同程度的寄生虫病,如羊血吸虫病、羊弓形虫病等,对养羊产业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血吸虫病作为一种严重危害家畜和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分布广泛。研究发现山羊和绵羊是日本血吸虫的易感宿主,在我国各地均有羊只感染病例,羊血吸虫病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应用传统的羊血吸虫病诊断法对一例羊血吸虫病进行了诊治,确诊后积极开展有效治疗,使得疫情得以控制,现将诊治过程简要汇报一下。
1发病概况
2016年7月,某放养散户羊只突然出现腹泻、食欲减退、体温升高、精神不振等症状,粪便中有黏液和血液,怀孕母羊发病后出现流产现象,病发后期病羊逐渐消瘦、贫血严重、趴卧不起,并开始出现死亡病例。病发后该养殖场内兽医用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及时开展治疗,但疫情没有得到控制。
2病例剖检
患病羊死亡后都明显消瘦,剖检可见腹腔有大量腹水,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小肠黏膜上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坏死灶,肝脏肿大、被膜增厚、质地变硬,表面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坏死结节,并出现程度不一的结缔组织化,在心脏、肾、胃等组织器官有虫卯。
3诊断
根据粪便检查并结合剖检病理变化和发现虫体即可进行确诊。因感染初期血吸虫产卯较少,不易在粪便中发现,为进一步确诊采用传统的毛蚴孵化法进行粪便检查。经检查确定该病例为血吸虫感染。此外其他的实验室诊断方法还有补体结合反应、环卯沉淀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间接血凝试验等。
4治疗
确诊后,积极指导该羊场选用吡喹酮进行治疗,按照每次30 -50mg/(kg· bw)的剂量,口服,2次/d,用药后效果较好,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无新发和死亡病例出现。
5羊血吸虫病防治
羊血吸虫病在全世界各国均有广泛分布,该病病原主要有日本血吸蟲、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三种,其中日本血吸虫是导致我国羊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原。近年来我国羊血吸虫病流行并有进一步扩大蔓延的趋势,尤其是长江流域较为普遍。目前我国对羊血吸虫病的防控关注度仍有待提高。
羊血吸虫病可急性或慢性发病,急性病例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慢性病则多见于冬春季。血吸虫侵入机体后,寄生于羊肠系膜静脉、门静脉和盆腔静脉内,以宿主血液为食,由此引起宿主机体消瘦、贫血与营养障碍,多呈地方性流行。羊群如果感染该病,应及时处理治疗,否则会导致羊群发育不良或大量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羊血吸虫病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防治羊血吸虫病的前提应首先了解血吸虫的寄生过程,通常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有钉螺和椎实螺,血吸虫雌虫在血管内产生虫卯,部分虫卯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部分虫卯则在肠壁沉积形成结节,发育成熟的虫卯可进入肠腔并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卯一旦落入水中可孵出毛蚴,毛蚴寄生到钉螺或椎实螺内形成尾蚴。尾蚴可通过皮肤或消化道进入终宿主体。由此可见切断血吸虫的寄生途径可以有效防止羊血吸虫病的发生。因此养殖场必须加强饲养管理,相关工作人员强化责任感,应保证饮用水清洁卫生,防止污染,一般不应直接饮用地表水,确需饮用时应加入漂白粉等消毒剂杀死尾蚴后才能饮用;通常各养羊场应在每年春秋季节定期对场内羊群进行驱虫和治疗,驱虫药可选择吡喹酮口服或通过肌内注射伊维菌素注射液,停药7d后再重新给药1次,可以达到很好的驱虫效果。饲养过程中一旦发现病羊应及时淘汰,羊粪经发酵处理后可杀灭虫卯再用于肥料或沼气等。目前有效的血吸虫疫苗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还有待进一步推广应用。牧区养羊业应合理规划草场建设,进行划区轮牧,实现安全放牧,同时应用灭螺药物杀灭中间宿主,阻断血吸虫的发育途径。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羊血吸虫病传染源的综合治理力度,对螺区放牧的牛羊和人定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养羊场尽可能实施圉养的饲养模式,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推广种草养殖,禁止在有螺洲滩放牧羊,同时要加强羊粪便污水等管理,预防含血吸虫虫卯或毛蚴的羊粪对环境造成污染。
6小结
羊血吸虫病的大范围流行将严重影响当地养羊业的健康发展,减少养殖户的养殖收入。当前日本血吸虫病已经成为我国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为羊血吸虫病的流行区,主要分布在钉螺消灭困难的江河洲滩区域和落后的山区。经调查走访该地区曾经为羊血吸虫病的疫源地,近几年羊血吸虫病得到有效控制。病发前一段时间,该地区降雨量较大,日常放牧的区域积水较多,发现积水地段有钉螺存在,由此可以推断此次疫情的发生,是由于羊群饮用了污染的地表水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