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贵智 杨照寒
(重庆市设计院 重庆 400015)
随着重庆主城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交通拥堵已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城市交通畅通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要解决交通问题首先应结合现状的交通条件,选择合适的交通模式。
近几年来,重庆主城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提倡采用大运量的公共交通也得到了较好的成效,但城市扩张及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导致居民出行需求日益增加,对城市空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地面道路交通状况非常严峻。纵观国内外交通系统较成熟的大都市区,地下道路作为新的道路规划、建设形式已经成为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1]。作为地面道路系统的延伸和补充,地下道路系统也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
城市地下道路的功能主要有:节约土地资源,减少拆迁;促进区域发展,提高区域环境质量;缓解地而交通压力,均衡路网流量,提高安全;能够有效分离过境交通;高片区停车效能。
在主城核心区,停车难、乱停车等问题日益突出,大比例的路内停车或因寻找车位产生的无效交通,将对本已脆弱的地面路网产生严重的影响,而行人与机动车争道,更造成交通秩序混乱或发生交通事故。
通过道路的建设,可减少瓶颈节点的延误,提高道路通行效率,使地面交通与地下交通协调发展,同时大大提高该区域的停车周转率,实现地下停车资源实现共享,从而增加停车资源供给,缓解停车难。
在目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背景下,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正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城市地下道路除了出入口外,用地极少,而将地面则尽量留给人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主城区拥堵区域均为商业核心区,对重庆市经济的带动作用不言而喻。经济的发展需要交通的支撑与运作,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要保持主城核心区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保证其中心商务区的地位不动摇,首当其冲是要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让车辆进得来,停得下,出得去。
地下道路内车辆的噪声和尾气污染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得到集中控制和有效处理,对环境的破坏可以降到最低程度,是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的必要举措。
重庆是著名的山城,地势和地质条件都更有利于地下道路的建设,通道位于山体之间,地质条件好,投资省;其出入口可以利用高低错落的台地、斜坡、陡坎,采用水平通道的方式直接进出,易于连接地面道路,既节省造价、又方便使用,运营费用也较低。具体表现为:
(1)有效提高道路网通行能力:地下道路不受山城地形影响、路网分布合理,封闭性好,速度快,可以大幅度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2)可与目前的地面道路形成合理的网络:地下道路可以与主城区地面道路体系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
(3)地下道路的出入口设置容易:重庆地下道路的出入口可以利用高低错落的台地、斜坡、陡坎,采用水平通道的方式直接进入,易于连接地面道路,既节省造价,又方便使用,运营费用也较低。
(4)重庆自然形态利于地下道路的深层开发:重庆主城区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有利于深层地下道路开发,不存在征地困难,能以最短的距离连接山城的各个片区,可方便与过江隧道连接。
(5)地质条件优势:重庆主城区以强度很高的基岩为主,岩体多为整体块状或厚层状结构,岩层平缓稳定,岩体裂隙基本不发育,地下水贫乏,且水位较深,对地下道路开发非常有利,其造价也较低。
(6)方便修建地下停车场:停车场缺乏是影响交通畅通的重要因素。在停车需求较高的地区,结合地下道路出入口的设置,在其周围建设地下停车场,可大大减少地面的占道停车现象。
(7)体现“以人为本”和环境友好:地下道路用地极少,不影响地面人类活动。机动车能源消耗小、排污少,噪声和尾气可以有效处理。不受雾、雨天气影响,可大大减少交通事故。公共交通在地面运行,方便群众。
根据近几年的主城区交通发展年度报告,结合重庆市主城区交通运行状况,通过走访主城区交警支队和出租车驾驶员,综合交通广播的路况播报拥堵信息,发现主城区交通拥挤路段主要分布于渝中半岛的东西向干道和观音桥商圈、杨家坪商圈、沙坪坝商圈、南坪商圈的连接干道及相交节点上,主要都是由于地形限制和土地开发强度过高引起交通需求大于交通供给引起的,具体为:
(1)主城区道路网先天不足导致瓶颈处通行能力低,且改造困难
重庆市主城区的山地城市特征和自由式路网形态,尤其是渝中半岛的道路较窄、交叉口畸形,通行能力不高,且道路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的矛盾,增加了道路用地困难。
(2)中心区土地利用强度过高,与路网不匹配
主城区的渝中半岛、观音桥商圈、杨家坪商圈等核心区开发强度过高,大量吸引人流的设施聚集,并不断增加,使路网的交通供给不能与之匹配,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仅靠地面道路建设和常规的交通方式无法满足中心区大量的需求。
(3)由于规划建设的不合理及设计的考虑不足等因素,造成主要干道的路段及节点通行能力不足,使交通运行受阻,导致车辆转换困难。
(4)交叉口容量及渠化不适应网络通行能力的要求
平面交叉口是路网中的瓶颈,平原地区的城市大都通过拓宽交叉口进口道来提升交叉口的通过能力。而重庆是有名的山城,道路建设困难,绝大多数的交叉口在设计时都没有拓宽渠化,当交通需求增长到超过交叉口容量时,交叉口就成为拥堵的起源点。如渝中半岛的大溪沟节点、一号桥节点、临江门节点、七星岗节点均为畸形交叉口,通行能力不大,难以满足交通需求的发展。
4.2.1渝中半岛
为系统的解决渝中半岛东西向干道及相交节点的交通拥堵问题,在综合规划、现状、经济实力等诸多因素的情况下,提出了“地下北干道”、“地下中干道”设想,并与解放碑地下环道相衔接。
“地下北干道”系统西起人民广场下穿道,向东下穿人民路、大溪沟节点、北区路、黄花园立交、一号桥节点,最后与在建的解放碑地下环道相接,线路全长约2755m(其中入城约2755m,出城约2056m)。
“地下中干道”系统西起高九路东延的长江支路,高九路东延线在穿过彭家花园后,在九坑子处逐渐下沉进入隧道,先后下穿佛图关公园、鹅岭公园、大田湾体育场、两路口环道,进入中山二路、中山一路地下,分别在和平路和中华路穿出地面,同时延伸支线进入在建的解放碑地下停车环道,线路全长约5600m(其中入城约5384m,出城约5646m)。
地下道路采用双向双洞方案,且除进出口外,全线采用暗挖,对现在交通影响较小。
图1 渝中区地下道路规划图
图2 地下道路剖面图
渝中半岛地下道路系统的建设,能够分离北干道和中干道的主流交通40%左右,缓解地面交通压力,使干道的平均行程车速提高到35km/h,减少出行延误约5~9min,有效提高路网的服务水平。
4.2.2杨家坪环道
考虑在杨家坪环道北半环和步行广场下建设一个地下交通环道,该环道分别在谢家湾正街设置一对出入口、兴胜路设置一对出入口,在杨九路设置一个出口,在直港大道立交两侧辅道设置一对出入口,通过地下道路解决谢家湾正街、兴胜路、杨九路、嘉华大桥南延伸段的交通联系;通过珠江路和直港大道下的车库联系道和地下环道开口的方式联系西城天街、金州商务大厦、瑞成商都、银都大厦、九龙电力大厦、跃华大厦、国际金融大厦、海丰苑大厦、西部医药商城以及正在研究的直港大道车库等主要停车系统。
图3 杨家坪地下环道规划图
杨家坪地下环道的建立能将主要的交通转换和进驻商圈的社会车辆从杨家坪环道分离出去,实现车辆的快速集散。杨家坪商圈将拥有轨道交通,常规交通,地下交通的立体交通格局,极大地缓解杨家坪商圈商的交通拥堵问题,提升商圈的形象。
国外地下道路的开发已经屡见不鲜,地下道路作为城市快速道路交通的补充,越来越受到大城市的重视。地下道路系统不仅可以为汽车出行提供一条通畅、便捷的通道,还可以起到城市快速路的作用,而且对城市景观的影响比高架路要小得多,其污染也可以在地下集中处理。同时,地下道路系统可以与地下停车场优化整合,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这样整个城市交通系统将形成一个地下道路系统和大运量的地铁系统两种形式并存,地面以公共汽车、步行系统为主,地上高架系统以轻轨方式为主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立体交通形式。
本文总结了主城核心区地下道路的功能和适用性,针对重庆市的城市特点及地下空间利用现状,提出适用于重庆市的地下道路规划布局设想,有利于有效控制地下空间的有序利用、为各种功能预留发展空间,同时可以改善交通环境、增强城市交通的可靠度和促进地下空间的连通和综合利用、提升整个城市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