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爽
从滴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创业发展中的一些共性特点,也看到了中国在新兴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信用体系、政策监管等各方面的挑战,这为中国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创业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2012年9月,滴滴打车正式上线。到今年,滴滴走到了他的第六个年头。这六年,滴滴在资本的一路支撑下,已经成为一家国际化的独角兽企业。然而在“全球独角兽”的光环之下,是滴滴盈利能力不足、核心技术不足、流量变现困难、安全风险凸显等系列挑战。从滴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创业发展中的一些共性特点,也看到了中国在新兴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信用体系、政策监管等各方面的挑战,这为中国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创业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滴滴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起于打车,建设中介平台
滴滴出行最早的名称叫滴滴打车,2012年9月正式上线,成立初期,主要业务是针对出租车司机和有打车需求的乘客,搭建网络中介平台,将用户的资料、打车信息,以及司机和乘客的双方信用评价信息发布到平台,供双方选择,有效地解决出租车司机空跑率高和乘客打车难的问题。对比Uber在建设初期就从高端市场切入,滴滴在平台建设和推广阶段,准确地抓住了中国市场的特点,建设信息对接平台,从出租车司机和在线打车的具体场景切入,实现了快速的扩张,到滴滴上线一周年的时候,艾瑞发布的打车软件报告显示,滴滴打车市场份额59.4%,超过其他打车软件市场份额之和。
资本追捧,开启快速扩张
风险投资在中国的互联网创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滴滴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自成立以来,滴滴已经完成17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过240亿美元,平均每年获得2.8轮融资,融资最为密集的2016年获得7轮融资(约80亿美元),投资方涉及30余个(位)投资机构(个人),成为全球范围内融资轮数最多的未上市科技公司。根据相关机构在今年五月份发布公开数据,滴滴近期上市的话,其IPO估值或将达到700亿美元到800亿美元之间(折合人民币4800亿元-5500亿元)。可以说,滴滴从创立开始,就一路被各路投资机构和个人保驾护航,为滴滴的“烧钱”买单,为滴滴的现金流提供强大的支撑,从而使得滴滴在业务发展和市场拓展过程中,能够跳出互联网公司普遍存在的业务盈利压力局限,持续地开展创新,不断地开拓新业务、新板块。
市场领先,开启多元业务
滴滴凭借市场的先发优势和适宜的市场拓展策略,在成立一年就实现了打车市场的绝对领先。但是依靠大量补贴培育起来的出租车打车业务,并不能为滴滴带来足够的盈利,所以滴滴从2013年开始,陆续开拓了9个相关市场:2014年8月,专注高端出行服务的滴滴专车公测上线;2015年5月,滴滴快车上线,6月滴滴顺风车上线,7月滴滴代驾上线、巴士业务在北京和深圳上线运营;2016年9月,滴滴在线租车业务上线;2017年4月,ofo单车接入滴滴App;2018年4月,滴滴正式在无锡开展外卖业务,同时成立一站式汽车服务平台,开展涵盖汽车租售、加油、维保及分时租赁等多项汽车服务与运营业务。从滴滴的业务多元化路径中可以看出,2017年之前,滴滴的业务拓展范围还聚焦在汽车出行的密切相关领域,2017年的共享单车和之后的外卖,汽车服务等市场,则不再局限与出行自身。滴滴的多元化探索,一方面于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之后的业务探索路径相同,但是速度更快;另一方面也隐约可以看到滴滴在业务方面的盈利与变现压力。
兼并收购,融入全球市场
2015年12月,滴滴正式宣布与Lyft, Grab,Ola缔结全球战略伙伴框架,打造服务全球的多元出行网络,正式开启全球市场的布局。紧随其后的是,2016年5月,滴滴获得Apple的战略投资,8月收购优步中国,11月与安飞士巴吉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开启为滴滴用户在全球175个国家和地区的预订租车服务,全球化步伐加快。2017年,滴滴先后投资巴西最大网约车公司99、东南亚出行与移动支付平台Grab,与欧非地区共享出行领先者Taxify、中东北非地区最大的移动出行平台Careem达成战略合作,全球布局急剧扩张。2018年,滴滴正式收购巴西99,并在墨西哥推出滴滴快车业务,全球化布局进入深耕阶段。与百度、阿里、腾讯、京东等企业首先打造核心盈利业务并实现盈利,然后再开展全球化布局不同,滴滴的全球化业务与自身的多元化业务拓展基本是同步的,这更像是在快车等出行业务盈利困难、流量变现无门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滴滴成長中面临的几个现实矛盾
长短之争
长板与短板之争是互联网时代企业创业绕不开的话题。传统企业面临市场、上下游等各方面的变革环境时,企业通常的做法是“温和式改良”,是通过不断补齐企业在研发、加工、营销、服务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来维持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在产业创新、变革的速度和周期都极大改进的情况下,“效率”成为很多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突破点,滴滴也不例外,其生于“传统打车效率低下”的场景需求,最大的长板在于资源的实时优化配置(即地理、身份信息的实时对接和匹配);同时移动支付浪潮来临,背靠腾讯的滴滴又及时地搭上了微信的“红包便车”,有效地利用腾讯的社交红利,市场一下子就被打开了,可以说发挥长板是滴滴创立并实现独角兽的根本秘诀。但是随着滴滴的成长,滴滴平台用户的黏性不高、盈利渠道有限、运营负担剧增、平台用户信息审查、平台服务质量与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问题逐步暴露,滴滴也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传统企业的“补短板”魔咒中,这些“短板”的补齐与否也就成为滴滴“二次成长”能否成功的关键。
快慢之争
线上打车平台是信息网络技术在传统生活应用普及的典型代表,“互联网约车”作为一个新的模式和业态的代表,它的出现和发展跳出了原有的市场和政策的覆盖范围,并且相对于传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程来说,其出现和发展的速度更快让市场监管措手不及。一方面,从2012年的平台上线,到网约车市场的投资风口出现和市场混战,再到行业领军企业的兼并(滴滴快的合并),不过短短三年。另一方面,《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于2016年7月27日才正式发布,大大滞后于网约车市场自身的发展,再加上中国信用体系建设的严重滞后,以及各地对传统出租车市场发展的路径和惯性依赖,直接导致网约车行业在各地推进中的问题频出。
上下之争
滴滴的建设和运营始于线上平台,但是线下作为服务闭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比在线旅游、在线音乐、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线上平台,无一不是如此。线上平台作为新型的中介,其对效率改善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具体到服务交付环节,无论是传统的线下模式,还是创新的线上模式,用户对于服务体验的要求并没有降低,网约车的司机服务态度、用车环境、行车安全等涉及到具体服务交付的各方面要求,并不会因为电话叫车、路边招手叫车、在线约车等方式的差异而有所改变。网约车作为新出现的事物和平台,面对更大的客户群体,在线下管理、资源统筹、服务标准化方面,相对传统的用车模式有先天的不足,这种不足在滴滴等网约车平台刚出现时,或许用户出于平台补贴等因素暂时搁置,但一旦平台进入常态化运营,其矛盾迟早会出现甚至激化。
未来展望与建议
优化做强核心业务
滴滴发展至今,其在市场拓展、融资能力、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优势人所众知,但是说到核心技术、行业门槛的构建等方面却乏善可陈,美团、高德已陆续入局,这次滴滴面临的是比快的更强大的“业务组团”,补贴大战一旦再次打响,美团输得起、高德输得起,但是滴滴却再也输不起了。为今之计,滴滴只有在大数据+智能出行方面加快建设“护城河”,夯实“立身之本”,才有余力拓展相关业务,探索多维度变现和盈利。
持续优化创新监管环境
虽然网约车的监管政策陆续发布,但是作为对包括网约车在内的诸多新模式、新业态,政府的监管更多还要是给予机会、包容发展。一方面要兼顾传统服务与新兴服务的协调发展,巧妙处理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另一方面要更快地融入、适应新业态的发展,加快政府监管的技术和平台体系的建设和更新,为企业的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支撑和服务。
天时地利已备,还需静待人和
对比Uber在国外市场的发展,滴滴平台在车费垫付和信用赔付等方面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策略。这一方面说明滴滴已经认识并接受了国内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滴滴对于平台信息安全、网约车司机的信用情况又采取了“掩耳盗铃”的方式处理,那屡次出现的乘客安全事故就不足為奇了。国内的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情况虽说在持续的改善,但是距离国外的水平目标,还需要很长时间。对滴滴来说,现在市场和资金的天时地利条件已经具备,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手段,利用人口、公安、消费等各方面的信息,建立起对司机和用户的信息分级,或许就是最大的人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