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赛道到底存不存在泡沫

2018-06-11 07:29李智勇
互联网经济 2018年12期
关键词:红利消化泡沫

李智勇

AI赛道在大量融资,催生了一大批独角兽公司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人对于AI赛道是否存在泡沫的质疑和讨论。在AI是整个产业层面对产业的重塑,只要是真的技术,就不用担忧泡沫的问题

对于科技行业而言要想理解是否存在泡沫,首先需要理解趋势本身的真假,因为对于互联网、人工智能这样的基础技术,一旦其所代表趋势为真,那背后就隐含着以万亿元计的市场机会,在这种市场规模下,所有的早期投入不过是九牛一毛,因此只要趋势为真,以中长期(比如5年)视角那就不会有真的泡沫。而要想判断趋势真假,则要发掘科技行业发展的更为底层的规律。

抽象来看过去50年

过去50多年我们正好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从产生技术红利,到消化技术红利的周期。整个IT技术发轫的起点在于硅谷“8叛徒”那个时代的晶体管芯片,消化这种技术红利最典型的企业是生产设计电脑的苹果以及后来的微软。随后通信技术日趋成熟,两者相融合导致了互联网的兴起,消化这种红利的是BAT这样的互联网企业以及做手机的苹果。

这种产业兴衰的过程可以这样看: 某些技术进展形成技术红利,然后企业会把这种技术红利消化到具体的产品之中。一旦形成这种技术,产品到市场的反馈,资金就会源源不断进来,推动技术红利的放大,然后再传导到产品和市场。推动形成技术红利,消化技术红利的迭代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是市场的规模。只要第一个突破点足够大,并且也真的有用,这样一种交叉迭代的过程,就最终会把一个赛道所有的技术可能性挖掘殆尽。一旦如此就需要进一步等待基础科学的突破。在特定赛道下技术、工艺的发展并非是无穷尽的,所以摩尔定律在特定范围内也注定是有边界的,这就好比内燃机的能效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并不能再无限提高。

所以过去的50年笼统来看其实都是在利用芯片和通信技术的技术红利,现在的互联网企业其实是整个产业链条发展的最后一环,拟人地讲,所有CPU、内存、磁盘、光纤、电脑、操作系统等的发展为的就是互联网。但这场盛宴显然已过高潮而趋近尾声。在未来我们还会听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所发生的种种新进展,也许有的事情还会让人惊讶,但这场50年大戏的看头其实不多了。

AI孕育的其实是新的篇章,它是站在互联网之上的,尽可能利用互联网所累积下来的一切资源,比如云、比如操作系统,但做的事情却与互联网有着本质不同。

同样的逻辑看AI

对于AI我们可以用同样的逻辑来审视。当前AI浪潮的核心技术红利在于深度学习上的突破,这种突破在分类的精度上远超过去各种模型。具体体现就是人脸识别的精度以及语音识别的字准。

而企业第一步消化这种技术红利的方式则是智能音箱、安防摄像头等。与此同时资金和人力则持续进来,在获取数据的同时正在努力放大这种技术红利(比如DeepMind的Alpha Go)。这与此前IT行业的发展一模一样。

从这个角度看整个AI行业的发展同时取决于两个因素:

第一个是消化当前的技术红利究竟可以创造多大的市场空间。

第二个是持续的投入是否能产生出新的技术红利。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整个AI行业都会被这两个问题所主宰。这两个问题看着相互独立,但实则相关性极高。因为第一个问题里涉及的市场空间越大,那持续投入的规模也就越大。而要想看清第一个问题,那则要把视角从单纯的技术上挪开,看看具体的应用场景。

有这样的视角切换后,我们就会发现对现在AI最好的描述是:AI是一场更为彻底的自动化,其落地过程就是一个世界实现超级自动化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更多地看到所谓AI的历史延续性。

此前的软件编程同现在的AI,核心差异只是一般软件的智能非常初级,只能处理预先定义好的事情,而现在的人工智能则能进行推理,进而能够处理并没有在程序中预先清晰定义的事情。

这种差异就好比是:传统的软件可以让高铁在固定的轨道上,按特定的速度从北京行驶到上海,但这一次AI挑战的则是没有轨道,不限定具体的A点和B点及车况,让汽车总是能从A行驶到B。

而之所以把这一过程定义为超级自动化,核心原因在于,泛化的自动处理不只发生在物理世界也发生在数字世界之中,并且很多时候需要打穿两者才能达成最终目的。正因为这点,AI的核心特征与互联网不同,影响范围也不同。

AI的典型特征是软硬融合,很大一部分AI应用实际上是要和物理进行结合的,这与互联网有巨大差异。

互联网更多被局限在虚拟世界里,处理的是某种终端所生成的信息,即使到后期的O2O等,更多的也只是导入了位置信息,并不强调终端与物理世界的互动。但AI则要求这种与物理的结合更为紧密。

不管是智能音箱,还是VR/AR,乃至于自动驾驶,它们都需要导入更多的物理成分,比如声学、光学、雷达等。抽象来看,这些产品上总是先形成一个与感知反馈相关的智能层,这一层负责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然后才是由互联网沿袭下来的基于数据的各种智能。也正因为这一层的存在,AI才是与互联网、IoT(物联网)完全不同的概念。

1984年创立的军事刊物《简氏防务周刊》此前作了这样一则报道:

俄军在某次反恐战争中投入了五类机器人:六部履带式战斗机器人、四部轮式战斗机器人、一个自行火炮群、数架无人机、一套指控系统。所有上述战斗机器人都与前线的指控系统相连接,并通过这个系统直接受莫斯科国家防务指挥中心指挥。

显然这是典型的AI应用(但肯定不能说这是互联网或者IoT的应用),而同样的模式完全可以复制到汽车(自动驾驶)和建筑(挖掘机的系统)上。也就是说此前形成的技术红利是横跨在诸多行业之上的,這个市场空间足够庞大来肩负起进一步启动AI和创造进一步技术红利的重任。这为下一步AI的发展打下了足够宽广和厚实的基础。

AI泡沫的产生与消化

对于一个处在风口浪尖的行业而言,短期是一定会有泡沫产生的,但如果趋势为真,在中长期的视角下,这就不是泡沫而是必要投入。在2000年的时候人们一样会谈论互联网泡沫,但现在市值最大的公司几乎都是互联网公司,在这个背景下就没有人认为2000年的时候是真的泡沫了。这就是常说的在短期被高估但在长期被低估。

AI也一样,但整个AI的周期很可能比单纯的互联网更长,因为AI需要的是全产业链条的进展,而不单是最终的软应用。同时AI的社会影响也一定更大,因为当前的整个经济体系是构架在人的智能之上的。智能这一环节的改变,显然会抽去整个经济体系的关键基石,让其产生重构,这种变化显然会比单纯地改变信息的流向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从市场规模的角度来看这种泡沫的程度也许更直观一些,整个语音赛道投进来的资金预计不超过10亿美元,但事实上保守估计在未来三年内,整个语音相关产业每年的市场规模可以达到200亿美元以上。显然的泡沫即使存在,其程度也远比想像得小,只不过是AI行业硬门槛过高,只有少数极其有价值的公司,才能匹配这些公司的营收规模等,很多人会觉得有泡沫存在,但真把背景放大,就会发现这种泡沫更可能是一种错觉。

小结

AI是一种全新的业态,消化并理解这种新业态的发展路径和本质特征其实需要一定时间。这就好比在2000年的时候我们不太理解互联网,直到BAT出现后才有人研究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不同一样。因此,笔者不同意人工智能是泡沫这种说法,但是需要不断观察和推动人工智能行业理性发展。

猜你喜欢
红利消化泡沫
废弃的泡沫盒
“胃不舒服”未必都是消化问题
有趣的泡沫小实验
泡沫轴使用有门道
消化不良
趴在桌上午睡不会影响消化吗?
抓住四大趋势红利
发掘人口红利“蓝海”
胃为什么不会消化掉自己
中海红利PK益民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