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新宾 陈红军
摘 要:文章以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中体育隐性课程的作用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体育隐性课程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其特点,随后对其在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中体育隐性课程作用进行了阐述分析以供参考。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中,需要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许多教学大纲,重复教材的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兴趣,而没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自我成长、自我管理的技能和态度。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 体育隐性课程 教育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0(b)-0143-02
在如今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中,通过了解体育隐性课程特点,分析体育隐性课程的作用,能够有效提升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水平与质量,还能够使得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改善,使得学生深刻理解体育文化精神、学习体育文化精神,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进而促进学生在未来实现全面发展。
1 高校体育隐性课程概述及特点分析
1.1 高校体育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显性课程多是向学生施予的是“显性教育”,就体育课程来说,其显性教育即是指教授学生掌握必备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而隐性课程则是向学生施予的是“隐性教育”,它具体是指非正式教学内容的各种“看不到的教育因素”,例如教师本身的教学方式及教学风格、师生关系的经营等,上述都是体育隐性课程的具体体现。体育隐性课程带给学生的多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这种影响虽然不会对学生体育知识、技能掌握产生直接的帮助,但能够在心理、精神成面对学生施予积极的教育与影响,能够加深学生对体育文化的深刻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体育隐性课程在教育教学方面与显性课程一样,主导权在于教师,需要教师在日常开展体育文化教育过程中,注重隐性课程的设计与渗透,充分发挥体育隐性课程的作用,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1.2 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特点
文化性。高校体育隐性课程作为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比较显著的特点便是具备良好的文化性特点,它的存在说明了体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对人的身体素质的锻炼,还在于对人的精神意志、思想品格的培养。体育教育历经多年发展,已经逐漸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文化体系,并且随着人们对文化价值认同度的不断提升,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体育文化教育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而在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中,着重突出体育隐性课程的文化性特点,充分发挥体育隐性课程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使学生在精神层面不断实现自我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完善,深刻理解认识体育精神文化,达到行为与精神的和谐统一。
行为性。对于高校体育隐性课程教育的行为性来说,在具体展现上主要是围绕体育教师这一课堂主导者来实现的,具体体现在教师在教学期间有意无意展示的一种课堂教学行为。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受自身性格、教师方式方法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展现的教学行为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会随着课堂气氛的不同有所改变;同时在教育理念上,有的体育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认为学生与教师“身份有别”,不能与学生“成为朋友”,这样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一件严肃的事情,理应用端正的态度来进行知识学习。有的体育教师教育理念则比较开放,认为应当融入学生群体中,并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学生实际学习需求,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上述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自然会决定教师在课堂之上做出不同的行为,带给学生的心理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对于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积极主动性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体育课程与一般科目课程有所不同,它的理论与实践性结合更强,主张学生身心互动,既要达到身体锻炼的目的,又要实现体育文化对学生精神的熏陶与与培养。
2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中体育隐性课程作用分析
2.1 弥补体育显性教育的
传统体育教学更加注重体育显性课程的教育,忽略了体育文化的教育与培养,如今随着人们对体育教育内涵理解逐渐深刻,在体育教育方面更加注重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然而要想切实有效的实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显然离不开对体育文化的教育,体育隐性课程作为体育文化教育的核心重点内容,对于上述目标实现作用意义重大。通过进行隐性课程教育开展,有效弥补了显性体育课程只注重学生身体锻炼,忽略学生体育文化精神培养的不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技术背后蕴藏的体育精神文化,给予学生更多的精神感悟,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使得学生对于体育教育认识更加全面,更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2.2 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精神品格
从当前高校大学生精神面貌发展现状来看,受网络上一些不良思想诱导,普遍存在终身体育意识薄弱,拜金主义盛行,社会责任感缺乏,对参加体育活动的社会意义认识不足,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体育文化精神缺失问题。而体育隐性课程涵盖了大部分体育的精神、文化、行为等内容,能够从精神层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通过在体育文化教育中加强学生隐性课程教育,能够有效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品德修养,规范学生言语行为,磨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与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操,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2.3 有助于体育精神的传播与发扬
隐性课程基于自身“隐性”优势,因此在体育文化教育中更加能够进行体育精神的渗透与传播。对于体育文化来说,其本身涵盖的体育精神就非常丰富,是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我国传统体育精神主要包含竞技、健身、养生、益智等体育精神,到了现代,又融入了开放自由、顽强拼搏、公平公正等等体育精神,使得我国民族体育精神更加丰富,更具备民族特色,通过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展与融入,更有助于特色的民族体育精神传承与发展,例如在教授“太极拳”时,体育教师除了注重动作技巧的传授外,可以向学生讲解隐藏在太极拳背后的“无为”、“天人合一”道家哲学精神,这同时也是一种体育精神,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能够帮助学生平复浮躁心情,使得学生学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前行,同时也有效实现了体育精神的传播与发扬。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中,需要教师深刻认识到体育隐性课程的内涵,明晰其特点,并充分来接其在体育文化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好的融入隐性体育课程的应用,提升高校体育教育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 邵玉萍.基于文化传承语境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隐性课程设计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3):133-134.
[2] 鞠峰.大学生体育教学中隐性德育课程的作用与建构[J].才智,2016(7):23.
[3] 熊纯子.隐性课程对体育教学改革的价值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14(14):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