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巴舞起源与发展的文化生态学研究

2018-06-11 06:30成天李小红文静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36期

成天 李小红 文静

摘 要:桑巴舞作为一种影响了全世界的巴西民间舞蹈,其发展历程对我国优秀民间健身娱乐体育项目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本研究通过文化生态学视角,对桑巴舞的文化生态系统及文化生态层次进行分析,探究桑巴舞起源、发展和其文化内涵,为国内相似民间体育项目的发展与传播提供参考,找出适合我国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之路,使其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关键词:桑巴舞 起源与发展 文化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G8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2(c)-0254-03

Abstract: Samba, as a kind of Brazilian folk dance which has influenced the whole world, has a good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folk fitness and entertainment sport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cultural ecosystem and cultural ecological level of samba, explored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samba dance, and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of similar folk sports in China.

Key Words: Samba; Origin and Development; Cultural Ecology

桑巴舞作为巴西的国舞,与足球、烤肉并称为巴西三大文化象征。它是巴西社会历史的产物,也是一种影响了全世界的舞蹈,是巴西狂欢节的主角,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巴西参加狂欢节观赏桑巴舞表演,同时也成为了一项新兴体育项目——体育舞蹈中五个拉丁舞舞种之一。很难想象最早的桑巴舞只是一个地区性民间舞蹈,桑巴舞的发展历程对我国优秀民间健身娱乐体育项目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因此,本研究采用文化生态学视角,探究桑巴舞起源、发展和其文化内涵,分析桑巴舞的文化生态结构层次,为国内民间体育项目发展提供参考。

1 桑巴舞起源与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分析

文化生态学理论由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创立,他通过对印第安人的研究,看到了文化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将文化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特定的生态环境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平衡的学科”。我国学者江金波[1]将其归纳为“是以文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文化群落与其地理环境之问关系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文化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文化生态系统,包括特定人群及文化群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1.1 自然环境分析

桑巴舞虽然是巴西的国舞,其起源却是在非洲大陆。非洲大陆为一高原大陆,地势比较平坦,明显的山脉仅限于南北两端。全洲平均海拔750m。海拔500~1000m的高原占全洲面积60%以上。非洲降水分布十分不均匀,有旱季雨季之分,且越靠近赤道地区降水量越多。非洲植被茂密,种类多样,雨林、草原、沙漠等植被类型广泛分布,动植物物种多样。因此,由于非洲自然环境特异,非洲原住民对自然非常敬畏,多具有自然崇拜、至上神崇拜、生殖崇拜等傾向。早期非洲人民希望神灵与人类和睦相处并福佑人类,于是巫文化在当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以舞蹈作为主要手段的巫术活动广泛出现。出于人类自身的健康与繁衍以及对生殖的崇拜,出现了祭祀生育女神的生育舞。生育舞主要是通过腰部、胯部以及腹部的蠕动、摇摆以及震动来完成的[2],这成为了桑巴舞最早的前身。

1.2 人文环境分析

1.2.1 黑奴贸易带来欧非拉三大洲的文化冲击与融合

桑巴舞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黑奴贸易”。16世纪葡萄牙人开始黑奴贩卖,将大量非洲黑人运往巴西。被贩卖至美洲的黑人奴隶也将家乡的舞蹈带往美洲,最为流行的主要有起源于刚果和安哥拉的巴突克batuque舞以及起源于安哥拉的lundu舞。其中,batuque舞就是最初桑巴舞的原型[3],舞蹈动作中的肚脐相接触的动作在班图语中被称为“semba”,可能就是“桑巴”一词的来源[4]。据资料考证,桑巴舞最早流行于巴西的巴伊亚州首府萨尔瓦多一带。这里是葡萄牙人最早在巴西登陆殖民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办有大量种植园和采矿场,被贩卖到种植园里和采矿场的黑奴,在繁重的劳动之余,以跳这种家乡舞苦中作乐。到了19世纪70年代,一种新型的融合性舞蹈——马希谢舞(maxixe)出现了。马希谢舞融合了非洲的巴突克舞、美洲的哈巴涅拉舞(habanera)以及欧洲波尔卡的元素[4]。一般认为马希谢舞是桑巴舞的雏形,与起源于非洲刚果国王加冕仪式的congos、起源于安哥拉格斗的capoeira以及Ze Pereiras等舞蹈形式融合形成桑巴舞的前身[4]。因此,黑奴贸易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非拉地区的文化传播与融合,使得桑巴舞这种跨文化融合的民间健身娱乐项目得以产生和发展。

1.2.2 桑巴舞发展与巴西狂欢节相得益彰

桑巴舞的发展离不开巴西狂欢节。狂欢节起源于巴西贫民窟,起初狂欢节还只是一个民间自发的文化活动,随着政府合理扶持与引导、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其逐步发展成巴西最大的民俗文化活动和“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4]。狂欢节最重要的就是桑巴舞表演,著名鼓团或者桑巴学校的游行演出是狂欢节的精华所在。可以说,桑巴舞与狂欢节是相辅相成的,狂欢节为桑巴舞的发展提供舞台和资源,发展后的桑巴舞反过来又能推动狂欢节的创新和国际化。

1.2.3 桑巴舞规范化使得成为体育比赛项目的必要条件

体育舞蹈一词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此前被称为国际标准交谊舞。国标舞的前身是起源于意大利的舞厅舞,1904年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的成立和1924年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舞厅舞分会的成立,促进了舞厅舞的快速发展。1925年,规范化的舞厅舞出现,标志着国际标准舞的诞生。1929年桑巴舞进入美国,并迅速风靡至全世界,“二战”后,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对包括桑巴舞在内的拉丁舞系列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化整理,并于1960年正式将拉丁舞列入世界国际标准舞锦标赛比赛项目。桑巴舞成为国际标准交谊舞的正式比赛项目,也得到了系统、规范的整理。20世纪90年代,国标舞逐渐成为体育舞蹈,2008年成为北京奥运会表演项目。桑巴舞也作为体育舞蹈项目之一,逐渐从民间舞蹈走向竞技体育项目。

1.3 特定人群及文化群落分析

桑巴舞主要流行于巴西的黑人奴隶中间。而对于黑人来说,音乐与舞蹈是他们非常重要的文化元素,两者都是黑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还与宗教仪式结合,将音乐与舞蹈视作与神灵沟通的媒介。正是由于黑人文化中音乐与舞蹈的不可替代的独特性,黑人奴隶们在被卖到巴西后,选择跳舞来排解心中的痛苦,尤其是家乡的舞。这也是桑巴舞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跳舞的人有着深厚的舞蹈文化。

2 桑巴舞的文化生态层次分析

斯图尔德认为文化生态是一个由内核与若干外核组成的不定型的整体,从外向内可分为物态文化层、心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行为文化层等生态结构层次[6]。桑巴舞发展至今已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之一,对其进行文化生态结构分析能够明确桑巴舞文化的内涵,为国内民间体育项目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2.1 物态文化层分析

物态文化层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形态的文化事物,直接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利用、改造的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7],主要包括服饰、头饰、妆饰、表演工具等特点。传统桑巴舞服饰,尤其是女子服饰,多以色彩艳丽的羽毛、流苏、布料来做装饰,且多为比基尼式服装,辅以华丽的背饰。整体上呈现出性感、热辣、活力的感觉,尤其体现出女性的身体美,并充分凸显出胯部的动作特点。而男子服饰显得简单。桑巴舞妆饰多为浓妆,以夸张的眼妆为主要特征。现代桑巴服饰、头饰、妆饰,与传统桑巴服饰有较大不同。由于体育舞蹈包含五支舞,因此竞赛服饰需要兼顾五支舞的特点,还要考虑到优美和灵活性。世界体育舞蹈联合会规定,包括桑巴舞在内的拉丁舞女士服装不允许出现比基尼装,男士发型有“如头发太长必须束成马尾”的要求,其他面料、头饰、配饰、发型、妆饰等均无特殊要求,这为服饰文化发展提供无限空间。

2.2 心态文化层分析

心态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升华出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操、思维定势等总和[8],主要包括动作场合、动作意识、社会功能、社会需求等。传统桑巴舞多为劳作之后的消遣之舞,因此动作场合多为街头巷尾,后来逐渐发展至狂欢节现场,总体上偏向于民间;动作意识从一开始的巫术舞蹈与生殖崇拜发展至思念家乡、反抗殖民统治、反抗奴隶主压迫、渴望自由的社会功能和社会需求。现代桑巴舞已成为一项广受喜爱的健身健美运动,多在教室、赛场、表演舞台上出现,动作流畅而富有弹动感,同时其社会功能逐渐从反抗压迫转变为展现自我风采、健身健美、交流交际和提高艺术修养等多元价值取向。

2.3 制度文化层分析

人类社会实践中建立的社会规范、社会组织等构成的制度文化层面,属于上层建筑。也包括政治、经济、宗教、家庭等制度在内[8]。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管理组织、传播区域、传承方式等。传统桑巴舞产生于工业革命后欧洲新兴资产对海外殖民时期,当时黑奴贸易猖獗,黑人和美洲土著人受压迫严重。当时的桑巴舞仅为黑奴之间流行的消遣舞蹈,并无相关组织进行管理,也仅在小范围内流行。后来随着黑奴贸易的结束,桑巴舞逐渐流行开来,出现专门的桑巴舞学校,流行区域也扩大至巴西全国。现代桑巴舞是资本主义国家规范建立,管理组织既有政府也有民间协会,政府负责引导正确的方向,民间协会则享有充分的自主权。现代桑巴舞在被规范成体育舞蹈后,逐渐流传至全世界,获得全世界人们的喜爱,在世界各地有大量的包括桑巴舞在内的体育舞蹈学校。

2.4 行为文化层分析

行为文化是在社会实践中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常见于民俗、民风之中,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民族性的行为模式[9]。主要包括动作类型、动作内容、动作特点、动作风格等。传统桑巴舞动作奔放而热情,动作内容多为即兴创作。桑巴舞具有步法上有弹跳性,体态上有摇曳感等风格特点。女舞者主要是小而灵巧的扭胯动作,男舞者除胯部动作外,常以脚下各种灵巧的动作变化来显示自己的舞技。表演时可围成圆圈而舞,也可一男邀一女在圈内表演,而其他人仍在原地跳,还可由一人领先,其他人在其后排成一列,由后人扶着前人腰,众人按各种队形一致做扭胯动作。现代桑巴舞舞风活泼而具有浓厚的欢乐气息,舞蹈方式主要包括渐进式移动、定点式、曲折型舞步、游行式、彼此环绕。反弹是桑巴舞律动最典型的动作,其将身体中段的力量挤压以产生出韵动感。反弹能使被压抑的身体语言在很短的时间内爆发出来[2]。高级舞者会正确地运用身体重量与地心引力,产生“很沉”的重心。参赛选手须将重点放在肌肉的适度松弛,肌肉紧绷及心理的紧张均无法将活泼、热情的桑巴舞表现良好。

3 结语

桑巴舞是一种主要起源于非洲、发展并流行于巴西乃至全世界的民间健身舞蹈之一,也成为了一项正式的体育比赛项目。可以说,桑巴舞是一种跨越时间、种族、国界的文化产物。我国也不乏类似桑巴舞的优秀民间体育健身项目,因此我们可借鉴桑巴舞的发展,找出适合我国项目的发展之路,使其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来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 江金波.论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发展与新构架[J].人文地理,2005(4):119-124.

[2] 臧亞男,刘秀.探析体育人类学视阈下桑巴舞的起源与发展[J].辽宁体育科技,2015,37(6):101-102.

[3] 郑凯怡.黑人音乐舞蹈文化对桑巴舞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6(45):212-214.

[4] 冯霄.观赏桑巴舞的感受与启示[N].中国旅游报,2016-05-02(B03).

[5] 江叶.反抗的身体语言——从文化的角度阐述巴西桑巴舞的形成[J].艺术教育,2018(1):112-113.

[6] 孙群群,张小林,王明英.一项外来体育项目身体动作的文化生态学分析——基于国内伦巴舞案例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5,34(11):952-955.

[7] 孙群群,白晋湘,罗玲.中西舞蹈身体运动的文化生态学研究——基于对水族斗角舞与西班牙斗牛舞的比较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7,33(5):47-50.

[8] 刘霏霏.桑巴舞起源文化探究[J].戏剧之家,2014(3):187.

[9] 吕艺生.对民间舞的重新解读——巴西桑巴舞考察启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3):10-13.

[10] 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 崔明昆.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与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4(5):58-64.

[12] 万义,王健,龙佩林,等.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与身体运动文化形成的文化生态学分析——东巴跳与达巴跳的田野调查报告[J].体育科学,2014,34(3):54-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