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在校生群体对中长跑运动的参与动力研究

2018-06-11 06:30严伟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36期

严伟

摘 要:中长跑运动在高校中的存留与开展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校学生群体对这项运动的参与动力。调查发现,目前部分在校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已经不能达到进行中长跑运动的基本要求,且对中长跑运动抱有畏恶和抵触情绪,使得高校中长跑运动的开展面临困境。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既与在校生群体较少进行锻炼导致的体质下降有关,也和目前高校教育侧重于青年群体的心智发展而体魄锻炼相对不受重视有关。

关键词:学生群体 中长跑运动 参与能力 参与意愿

中图分类号:G8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2(c)-0138-03

作为一种开展范围广泛且参与“门槛”较低的体育项目,中长跑运动在我国普通高校中的开展已经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对于锻炼高校师生体魄、改换精神面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中长跑运动在高校开展时间既久,开展范围亦广,相关的调查与研究也相当深入。对当前高校中长跑运动的开展现状,吕慧青[1]、秦纪强[2]等在各自的论述中进行了探讨,对于中长跑运动教学模式的革新,提出多课次教学等方式和方法以求改变现状。在目前的研究工作中,大多数研究人员采取的仍是运动组织者和教学者视角。对于作为中长跑运动参与主体的在校学生群体,对中长跑运动的参与动力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即身体素质决定的参与中长跑运动的能力,以及对中长跑态度决定的参与意愿[3]。中长跑运动在高校的存留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主体参与能力的高低,而目前对此方面现状的关注仍相对不足,研究层次也不够深入。

1 中长跑运动的存在形式

中长跑运动在普通高校的开展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作为检测在校生群体身体素质的一种测验手段;作为一种群体性活动的活动形式。两种不同形式的中长跑运动,在开展目的、运动强度与具体要求方面存在根本的不同。

在我國的大多数普通高校,要求依照年度对在校学生群体进行身体素质检测。中长跑运动以其较大的运动量、较少的场地设施需求、对受测试人员心肺机能要求全面等特点,成为一种非常适宜的考察与测验手段。故而国内的大多数普通高校一般都选用中长跑运动作为主要的青年群体身体机能检测与监控手段之一。以此为目的的中长跑运动,其参加者主要是在校生群体,没有特殊原因,这类测验一般是必须参加的,对测试的距离和达标时间等都有相应要求和标准。

作为一种高校内广泛开展的群体性运动,全国各地的高校几乎都会组织广大师生进行中长跑运动。此类迎接新春长跑运动,更多的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性活动。作为群体性活动的中长跑运动,其举办目的主要是改换师生的精神面貌,调剂在校师生群体的日常生活动-静安排等。这种类型的中长跑运动,参与人数较多,参与者除了在校学生群体,一般还包括教师和教工,参与范围和年龄层次远较作为达标手段时广泛。其运动路线划分比较随意,距离一般是不固定的,遵从校园内外的场地条件,而完成的时间一般也没有硬性的规定,参与者没有达标压力,甚至可以自行决定是否中途退出活动。

比较两种形式的中长跑运动,在举办目的,参与群体以及具体要求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相同点则是无论作为那一种形式开展,其频率都比较低。此外,中长跑运动作为一种对体能消耗极大的运动项目,参与者在运动中的体能和耐力需求,都远高于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状态。

2 中长跑运动的参与动力

中长跑运动的参与动力的定义,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参与中长跑运动的能力,由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决定,其二是对中长跑运动的参与意愿,由参与者的抱有的态度和情绪决定,两方面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前提和互相影响的。

具备参与中长跑运动所必需的身体素质,是高校在校学生群体参与中长跑运动的物质基础。中长跑运动有别于一般运动项目的特点是对体能的消耗大,对参与者身体素质、心肺机能、身体耐力以及意志力要求较高。中长跑运动过程中出现的身体不适状况,对于身体素质不足以胜任此运动的参与者来说是非常难以忍受的,在出现生理上的排斥现象同时,心理上也会对此运动产生极为深刻的负面烙印,加之每年参与中长跑运动的次数有限,无法在多次的参与过程中逐步适应并调节身体与心理状态,导致有限的参与次数中获得的都是负面感觉,会在心理层面缔造出根深蒂固的抵触情绪,使得个体反之更不愿意参与这类对身体要求较高的运动,如此反复就会导致对中长跑运动的参与动力难以得到提高。为打破这样的循环,就需要逐步增强身体素质,使之逐步适应中长跑运动需求的同时,建立对自身体能的自信,逐步改变对运动本身的抵触情绪。在激发起对挑战自身极限的兴趣,提高了参与热情之后,反过来又能刺激对自身身体潜能的开发,由此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具备了相应的身体素质和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之后,对于中长跑运动的参与动力自然就达到了要求。

3 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参与能力调查

中长跑运动测试标准为:男子1000m,达标要求是4min33s;女子800m,达标要求是4min23s。对抽样得到的八个教学班进行的中长跑成绩达标测验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退出者成绩视为未达标。

从抽样测试结果来看,年组整体的平均达标率呈现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其中一年组的达标率明显高出其他3个年组,这得益于大学生入学后进行的军训,军训期间的体能训练为期半个月以上且时间比较比较集中,使得一年组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和提高。从男生达标率来看,伴随入学时间的增加,下降非常显著,而女生群体虽然也有一定下降,但其下降速度明显低于男生群体。在同年组的达标率对比中,男性群体的达标率全部高于女性群体,在4个年组中的比对皆是如此。对于未能完成测试中途退出者,在各个年组的男女参试者中都有存在,且随着入学年份的增加,其数目有增加趋势。

由表2和表3可以看到,大部分完成达标测试的受调查者,其成绩区段都集中于达标线附近,优于达标标准5s之内的男性占64%,女性占78%。测试成绩明显高于达标要求的男性只占4.6%,女性中则只有1%比例的成绩优于标准10s。整个受测试者群体的成绩分布中心靠近达标标准,意味着受测试者整体对中长跑达标测试的完成质量并不理想。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在校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对于承受或完成中长跑运动达标测试的能力已经不容乐观,无法完成测试、成绩不达标以及勉强达标的个体数量众多,即使通过达标测试的部分受测试者,其成绩分布也不理想。以上情况表明,在校生群体身体素质现状与中长跑运动对体能的需求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已经严重的降低了在校生群体对中长跑运动的参与能力。

3.2 参与意愿调查

调查中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02份,其中有效问卷271份,有效问卷占发放数量的比例为77.4%,可以认为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对于自身的身体素质是否胜任并能够顺利完成中长跑达标测试的问题,只有约的21%的男性群体认为自己的身体素质随时可以胜任中长跑达标测试,44%的比例认为自身需要经历一段的适应性锻炼之后才能更好地完成测试,有9%的比例则认为自身难以达到完成中长跑达标测试所需要的身体状态。在女性群体当中,有52%的比例认为自己目前身体状态难以满足中长跑达标测试的需求,包括部分测试达标的女性仍然持有以上观点,仅有5%的比例认为自身状态随时可以参加中长跑测试并达标。在对于以中长跑运动作为达标测试方式的看法问题中,将近60%的男性受调查者表示可以接受,将近32%的人则希望换用其他运动项目作为体能测试的方式;而在女性受调查者之中,几乎94%的比例希望不再将中长跑运动作为体能达标测试的方式,要远高于男性群体。对于参加达标测试的态度,接近比例56%的男性表示了一定程度的“畏惧”心理,表示“无所谓”态度的只占27%强,其余态度则介于两者之间;女性群体对于达标测试表现出的“畏恶”情绪远高于男性,比例达到82.1%,只有4%的比例表示了对达标测试“无所谓”的态度,两性对比非常悬殊。

在对待群体性活动中长跑运动的态度中,受调查者表现出的情绪与态度则明显不同于对待中长跑达标测试。有近85%比例的男性表示愿意参加此类活动,女性中有46%的比例表示愿意参与。对于参与群体性中长跑运动抱有抵触情绪的人中,男性比例为3%,而女性则为12.4%,远低于对中长跑达标测试所表现出的负面情绪比例。两相对比,在校生群体对于群体性活动的中长跑运动抱有的态度较为平和,怀有“畏恶”情绪的比例明显偏低,这与群体性中长跑运动的强度要明显低于达标测试有关,对参与者的心理压力要小。

对于中长跑运动的态度,无论男女,皆表示出一定程度的“畏恶”,即抱有一定的害怕参与和反感的心态。由于中长跑运动是一种考验人体耐力的有氧运动,即使日常经常锻炼的人在运动过程中,心肺功能也会出现一些不适。对于部分缺乏锻炼的个体,猝然开始中长距离的跑步运动,身体会很快到达极限,造成身体反应强烈,这种生理上的严重不适感能留下非常深刻的记忆,对心理的负面影响很大,所以越是平日参与运动较少的人群这种情绪也越为强烈,是造成大部分人对中长跑运动怀有畏恶情绪的一个主要原因。不论对于哪种开展形式,参与者中对中长跑运动抱有抵触情绪,都将会降低对中长跑运动的参与意愿,影响到中长跑运动在高校中开展的效果。

4 结语

由于中长跑运动是一种非常考验身体机能和耐力的运动,不适合参与这项运动的人数目不少。如果不顾及身体承受能力直接进行中长跑运动,则参与者有可能出现严重的身体不适,甚至导致猝死的严重事故,故而在开始运动前剔除这部分个体是非常必要的。

在普通高校,中长跑运动的开展机会并不多,但无论是作为一种身体素质测试手段,还是以进行群体活动为目的,在进行之前,都要留给准备参与者充足的时间进行身体机能的适应性训练,绝不应该是忽然的,仓促进行的。运动之前的这种适应性训练,不应该仅限于运动前的热身,更应该是时间充裕的、分成若干次的、运动量逐渐增加的训练,以便缺乏进行中长跑运动身体机能需求的参与者有个适应与过渡的过程。这种适应性训练次数虽然较少,不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但是对于尽量降低中长跑运动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普通高校在校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使其逐步恢复对于中长跑运动的参与动力,促进中长跑运动的顺利开展,必须找到一些能够实施的,具有一定效果的措施。在不改变现有教育教学模式,不影响学生群体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前提下,可以采用的措施虽较少但仍然存在。如高校中的晨跑与晨读活动,即规定学生的早晨起床时间,固定于某些地点集合签到,其初衷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此外,高校体育课的课时安排,可以考虑以多课次的形式分散到4个学期内,以中长跑运动的达标与否作为体育课程成绩评定的一个考核因素,也是一个有益的办法。将在校学生群体身体素质的保持与提高纳入考查范围,逐步改变对心智的过分侧重,改变体魄锻炼不足的现象,在当前必须予以足够重视,也是增强其对中长跑运动参与动力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吕慧青.高校开展中长跑教学的现状及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与手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4):84-87.

[2] 秦纪强,陶运三.对高校中长跑教学的理性認识与创新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108-110.

[3] 黄碧岚.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之中长跑测试现状及对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2):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