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选静 战国杰
摘 要: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高校对于新时期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也对当前我国高校的竞技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应该根据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与时俱进,并针对高校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以促进高校竞技体育的健康稳定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深入挖掘当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寻找出当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以为高校根据这些问题制定一系列的解决措施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2(c)-0074-02
1 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我国高校发展竞技体育事业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利用高校所拥有的各方面资源优势,在提高大学生知识文化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大学生的体育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培养大学生高超的体育技能,以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水平运动员。目前,在我国一些试点院校着重开展竞技体育,并且制定出了不同层次的目标定位,总的来讲,这些院校的竞技体育也取得了比较好的发展。如今我国高校对于竞技体育的目标主要定位为两个方面的层次:
第一,能够参加国内、国际上以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的重大比赛。如今我国大多数试点高校已经能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的重要体育比赛,但是并没有能够参加国内与国际上的一些重要体育竞赛。
第二,在完成第一个层次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国家的奥运争光和我国竞技体育的健康稳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如今我国至于很少数的试点院校完成了这一层次的目标。尽管目前我国还有很多高校难以有效完成既定的目标与任务,但是其竞技体育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国很多试点院校能够成功地完成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重要体育比赛的任务,这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而且这一影响力逐渐渗入到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中,从而有力地推动了高校体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如今,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中,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尽管在一些高校中,因为拥有具有一定优势的传统项目,所以其高水平运动队具有比较好的竞技水平,然而,还是有很多高校运动队的实际运动水平并不符合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这主要是由运动员自身各方面问题、运动队的不良风气、高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以及高校招考制度等一系列原因造成的。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运动队的发展水平仍然与国家要求不相符。
高校竞技体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一是能够促进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与竞赛水平的提高,以在体育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从而为校争光;二是充分调动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从而实现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且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参加各类体育比赛的方式,获得优异的成绩,以为校增光,从而增加学校的知名度。然而,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目的之一就在于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而如今我国高校运动队由于平时的体育训练与比赛的任务比较重,因而忽略了体育教学活动、各类课外体育活动等的参加,从而使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一味地投入到竞技体育的训练与比赛中,而难以充分体验到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忽略了体育文化的重要性,针对这一现象,若不及时改进,将会极大程度地影响高水平运动员的未来发展。
2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项目设置不均衡
1987年,教育部开始在全国高校中招生具有高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直到如今已经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渐渐取得了一定进步。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项目设置方面普遍还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高校在体育项目的设置方面,主要倾向于足球运动、篮球运动、排球运动、乒乓球运动、羽毛球运动、田径运动、武术运动以及健美操运动等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比较好的群众基础,是比较大众化的体育项目。高校对于这些项目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与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因此,不需要投入过多的资金。而对于那些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优势项目,则需要投入比较多的资金来进行发展,因而高校对于这些项目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高校为高水平运动队设置项目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重叠现象,而且在生源招收方面,也存在着盲目扩张的现象,从而难以保证高水平运动员的生源质量,这严重限制了高校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高校竞技体育项目的设置存在项目单一、规模不大的问题,这就对这些项目赛制制度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的设置能够为高校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3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不健全
如今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着不健全的现象,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培养模式。
第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独立培养的模式。在该模式下,高校在设置体育项目的过程中,很容易存在“避轻就重”的现象,从而使得很多高校在竞技体育项目的设置过程中,存在比较严重的重复现象。另外,由于教练员缺乏足够专业的训练水平与丰富的训练经验,再加上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名不符实的现象。
第二,在役高水平运动员挂职模式。高校在招收一些在役的高水平运动员之后,由于并没有将其纳入管理体制,因而导致这些高水平运动员实际上是有名无实的。
第三,校企合作模式和独立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能够非常有利于解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然而如今很多企业对于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具有很高的要求,因而他们更愿意对向专业运动队或者俱乐部进行投资,而很少愿意对高校运动队进行投资。
4 高校竞技体育中的教练员队伍急需优化
在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中,教练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核心作用,因为运动员的选材、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等环节都需要教练员。高校教练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兼职;另一方面通过外聘的方式招进来的高水平教练员。目前我国高校教练员主要是体育教师兼职的。但是这两种教练员,都存在一定的弊端。
第一,来自于高校体育教师兼职的教练员,主要存在以下节方面的弊端:一是他们很少进行长期且专业的训练与培训,缺乏足够的高水平体育竞赛的实战经验。二是他们还要负责体育教学工作,难以分出足够的精力与时间来指导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与比赛;三是他们对高水平运动队缺乏足够的管理经验。
第二,通过外聘的方式所引进的教练员主要弊端在于对其责任分配、经费投入、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
所以,高校在配置教练员时,应该加强教练员内部培养的重视,加强对教练员的专业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可以在评优奖励、职称评定与工作量计算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以帮助體育教师兼职教练员能够更快地投入到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与训练工作。
参考文献
[1] 高明发,赵颖,陶伍建,等.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与发展问题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7):162-164.
[2] 王凯珍,刘海元,刘平江,等.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2):126-132.
[3] 罗巍.“教体结合”——建立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教育培养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