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2018-06-11 06:30高丹娜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36期
关键词:高校体育创新教学模式

高丹娜

摘 要:我国高校响应党和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号召,积极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为实现素质教育理念所蕴含的教育目的,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创新。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与内涵探讨,从教学模式的各要素层面视角出发,述评近年各地高校在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已取得的理论与实践进展,指出未来教学模式发展与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体育 教学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2(c)-0064-02

1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带有浓厚应试教育色彩的小学中学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延续到大学阶段,学生普遍对体育的意义和内涵认知有限。只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基础技术和基本技能的“三基”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需要。21世纪以来,全国高校在党和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号召下,肩负起全面启蒙大学生体育意识、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并实现终身体育的重任,最终目标是期望学生获得人文素养的充实和提高。因此,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创新。

2 对体育教学模式概念与内涵的理解

教学模式是指按照某种教学思想设计,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关于体育教学活动的模型或策略的教学程序,它包括课程设置的框架或类型,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教学模式包含的要素有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评价[1]。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技能规律、负荷规律、情感规律和交往规律。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引下,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各个要素层面的实践改进都是对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创新。

3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1)教育理念逐步转向因材施教。虽然因材施教在我国古已有之,但近年发展起来的有针对性的个别教学、运动处方项目,较长期以来的统一班级,不分层次,不分学生体育能力水平高低,固定内容统一授课的模式,不失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种突破。

“分层次型”模式注重从学生的生理特点、体能和个性心理特征等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测评学生身体素质、运动基础等,并进行综合评估,划分不同的教学层次班级。因班而异,区别对待,使课程设计更具适宜性和针对性。

(2)教学目标全面多样化。从增强学生体质的基本目标扩展到终身体育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心理素质和体育人文素养、发展自身个性、卫生知识与习惯等多重能力的培养目标。

(3)教学组织方式小群体化。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制约,过去的教学组织形式全国普遍“一刀切”,而引入班级教学、小组教学、男女混搭教学等多种组织形式,有利于师生之间、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无论是室内课堂理论知识传授,还是户外现场体育课堂学习和竞技,都有助于刺激学生更好地发挥思考、合作、解决难题、增强运动表现等身心能力。

起源于美国并广泛在欧洲实践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借鉴。它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组成一个10-15人的学习小组,教学过程以技能传授为先导,培养小组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凝聚力,组间进行循环比赛和讲评及阶段性总结。施教方式双向,增加组内讨论和组间互学相结合的推进方式[2]。

(4)授课模式更为灵活自由化。高校体育课在绝大多数高校是学生的必修课,有相应的课时和学分要求,但是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学校体育资源的高效充分利用角度來说,学生的体育权利也应享有公平的对待[3],有更多的选择自由度。国内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对俱乐部模式本地化,概括地提出“三自主”模式,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4]。尽管在具体操作中仍然存在学校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但笔者亦赞同该理念在结合各高校实际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推行。

(5)教学评价体系趋于系统化。教学评价由以往单向度的学校和老师考核学生,增加学生自我测评,学生评价老师和学校,不同教学方案下的师生团队教学效果互评等双向度、多维度的沟通交流评价机制,有助于从全方位对教学模式中可行性强、收效好的要素进行归纳并良好运用,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调整改进。

(6)教学时空安排更为科学化。“三段式”模式将高校体育课程分成三个阶段,一年级开设基础课程,二年级开设专项选修课,更高年级的开设选修课,既兼顾打好基础的目标,又注重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考虑到高年级大学生所面临的进修或就业压力问题,采用“并列型”教学模式,即在一、二年级同时开设基础课和专项选修课,也在师生中收到良好效果。

“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也为众多体育教育工作者所推崇。人体唯有在反复的锻炼中方能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并伴随地获得心理素质的锻炼提升和经验积累。该模式将高校早操、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避免零散破碎和无谓的内容重叠,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习得系统化、连贯性强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学校体育设施也得到充分利用。

此外,根据高校所在地气候、季节的变化,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人与自然的充分接触,实现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磨炼,激发学生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热爱生活的自信心和愉悦的心情,培养学生的野外适应力和生存能力的“生态体育”教学模式尤其值得关注[5]。

(7)体育教学俱乐部化。在一些经济条件好的东部省,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软硬件有旺盛的需求。江浙地区高校在这方面有许多模式创新尝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借鉴国外健身教育经验,打破年级界限,学生可凭个人兴趣选修运动项目,亦可根据教师教学表现自由选择任课教师,上课时间自主安排,但师生都需遵守考勤打卡制度,学生可自由转会。俱乐部初测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表现,划分出A、B、C班,实现因人施教,这对高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和器材、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项技术水平都提出更高要求,需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施教方法更为灵活,教师拥有充分的教学自主权。俱乐部按教学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学质量监督考核,激发教师开发新思想、新方案、新技术,提高教学质量[6]。

4 结语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尝试在体育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理念、目标、组织方式、内容、课程设计等重要教学要素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取得许多可喜成绩。在推行体育教学新模式过程中,高校自身重视,地方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支持,配套制度保障机制建设必不可少。只有在多方共同配合下,好的教学模式才有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可能。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资金实力等实际,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体育权利,使适应素质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新模式得以顺利实行,实现体育资源高效利用,最大范围惠及高校师生群体。

参考文献

[1] 董胜利.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和发展对策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体育科技,2001(11):17-20.

[2] 申向军.高校体育“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81-83.

[3] 杨芳.论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与学生体育权利的关系——兼谈大学生的体育权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5):672-673.

[4] 张哲敏,孙麒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三自主”教学模式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85-87.

猜你喜欢
高校体育创新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