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诚香 刘林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从环境视角探析高校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原因。分别从课堂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层面对高校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不良环境是导致教师行为失范的重要潜在原因,从教师、学生、学校、社会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教师质量和综合素质;打好学生体育基础;完善学校体育软硬环境;重视法规制度落实等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 行为失范 环境 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7(b)-0124-04
党的十九大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出“突出师德,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近年来,关于教师师德师风问题和行为失范的报道日益增多,许多专家学者也以此作为研究方向,试图从不同视角探寻教师行为失范的成因。
大学既是学生在校教育的收官,又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开局,教师的言行将对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的大学生产生深刻影响。体育教学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具有教学环境开放、人际关系多边、肢体接触频繁、承受身心负荷等特征,体育教师失范行为的表现、特征、成因以及影响有其特殊之处。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有关教师行为失范和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教师行为失范的内涵定义、分类表现、成因分析、优化策略等方面,这些研究的视角多是基于教师为中心,认为教师自身存在不足或是受外在因素影响导致失范行为出现。但是,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师生双方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活动,教学环境的优劣良莠既会影响学生的学,同时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因此,本文拟以环境视角作为切入点,分析高校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原因。
1 相关概念
哲学层面的环境是指“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1];教学环境则是指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须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而体育教学环境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和“学”的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制度、集体、氛围、物质等方面的条件,可以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其中物理环境包括体育教学场地和设备、自然环境、信息、班级规模和队列队形;心理环境包括校风与班风、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课堂常规、课堂心理气氛和人际关系等[3]。
高校体育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践行者,同时还是身处社会环境的成员群体之一,结合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已有研究和不同环境概念的定义与内涵的界定,本文拟从与体育教学或体育教师相关的课堂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层面来分析可能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原因。
2 环境对高校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影响
2.1 课堂环境的影响
2.1.1 班级规模增大
班级规模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有影响,而且对师生双方的课堂行为以及个别化教学的实施也有较大影响[4]。由于教学环境的开放性和人际关系的多边性使得体育教学与其他文化课相比具有复杂性的特点,《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要求“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5]。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导致生师比不断升高,对教育质量产生了一定影响。生师比居高不下会造成体育教学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采用大班教学,课堂班级人数增加,体育教师无法兼顾全班整体的需求和每个个体的差异,课堂教学的组织调动、教法学法的实施运用等都会受到影响,;二是坚持小班教学,严格遵守人数限制规定,教师的教学出勤率会大幅度提高,其他如课余训练指导、竞赛活动裁判、学生体质测试等工作量也会随之增加,高强度、大密度的工作负荷让体育教师不堪重负,必然会对教学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2.1.2 班风学风不良
班级成员人数的增减并不与体育学风的良莠成正比,成员会在体育课堂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共同的对待体育课的心理倾向,一旦形成会变为一种班级约束力,影响每个成员的体育课堂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
体育是一种通过有规则的身体运动对人的“自身自然”进行改造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完善人的生物属性的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大学生正好处于从青春期末期过渡到青年期这一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生理机能等生理指标和特征均处于个人巅峰时期,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运动实践的效果具有滞后性特点,不会立竿见影,大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认识到体育和健康的重要性,部分学生也会忽略自身体质健康没有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关规定的现实。同时,“趋利避害”的本能使大部分学生不愿意通过承受身心双重负荷来实现对其“自身自然”的改造。另外,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体育教育存在不足和缺失,长期以来都认为体育或体育课就是“玩”和“应付考试拿学分”,学生具备较好体育基础的仅是少数。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大学生对于中小学阶段一直扮演“副科”角色的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学习过程中出现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课堂纪律涣散,练习数量和质量不达标、学习效果较差等情况,班级的体育学习氛围和风气自然不会理想。
作为教学双边互动的另一方,体育教师面对无法改变的班级人数规模和繁重的教学工作量,以及短时间内难以改善的体育学习风气,可能会因为性格直爽、直言快语、情绪外露、攻击性强等特点,出现情绪失控、言语失体等失范行为。为了应付教学检查和学生评价,教师也会选择安排自由活动、放养式教学等出工不出力的消极手段来应对,从而导致治学失谨、执教失职等失范行为的出現。
2.1.3 人际关系失调
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类型多样,复杂多变,具有多边性的特点,其中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最直接也最重要。
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处于18~23岁之间,心理发展正处在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阶段。随着身心的日趋成熟,大学生的成人感和独立性更加明显,对家长的和师长的盲从明显降低,对同龄人群体的依赖增强,强烈渴望社会成员对其“成人”身份的认可,从而实现“平等”地交往和对话;思维独立性、批判性大幅提升,开始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人、物、事,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判断和见解;在这一特殊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遇事掺杂感情色彩,容易偏激,考虑不全面等特点。同时,“90后”、“00后”的大学生具有不同以往学生的特点,他们是天然的电子产品使用者和网络时代的体验者,从小深受电子产品、网络智能、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容易形成鲜明的个性甚至个别出现叛逆的情况。在传统体育教学中,由于师生人际关系多维复杂、交往頻繁、肢体语言传递信息等特点形成的隐形师徒关系,仍然充满了“师道尊严”的专制色彩。当体育教师面对新一代大学生,如果习惯性地在课堂中要维护“统治者”的绝对权威,用训斥、体罚、动手等“体育的方式”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然会激发与同样是成年人的教学对象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学生势必会试图打破“被统治者”的身份和角色,对传统的师道尊严发起挑战,如出现身顺心违、不服管教、出口不逊、粗话连篇、甚至肢体冲突等情况。体育教师面对上述师生关系不协调的情况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出现语言暴力、行为暴力等言行失表的失范行为。
2.2 学校环境的影响
2.2.1 场地设备不足
从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中的数据可知,2013年我国高等院校体育场地共有49750个,场地面积为82618379m2[6],2013年我国在校大学生的人数为24680726人[7],根据上述数据可知大学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为3.34m2。这一数据达不到教育部2004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中“室外场地生均4.7m2,室内场地生均0.3m2”的要求[8],这是大部分高校都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学场地设备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安排能否顺利实施,体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能否得以实现,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和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场地设施会对体育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反之,则会对教与学双方产生负面影响。
2.2.2 活动赛事不受重视
体育活动和赛事是营造高校体育氛围和环境的主要内容,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环境是提高师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催化剂。但以田径运动会为代表的各类体育活动和赛事,尽管是面向全校上万甚至几万师生的大型活动,真正参与其中的只有人数极少的运动员和裁判员,大部分师生都在“享受体育假期”,体育赛事活动仅仅是精英主演,而没有大众参与。除了现有活动赛事偏重于传统竞技的竞赛体制、项目设置和组织形式等原因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师生参与的需求和期望外,学校体育工作的受重视程度、管理机制、开展氛围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普通高校,体育活动赛事重要性无法与《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发布的《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确定的19项学科竞赛[9]相比。体育教师除教学外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工作在这样的体育氛围环境中得不到认可和重视。
2.2.3 法规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有学校体育专门性的法律,只是部分教育、体育法律包含了学校体育的内容。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2000年以后出台了一些关于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整体来看,有关学校体育的法律法规建设是滞后的,这也是领导层和管理层不重视体育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在学校无法落地和落实,师生的体育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如不按规定开设体育课、随意停止体育课、同工不同酬等现象屡见不鲜;《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将体测成绩同评优和毕业证挂钩的规定[10]得不到有效执行;学生体育考试违纪作弊一般不会受到同其他学科考试违纪作弊一样的处理和处分;诸如此类,势必会造成其他学科教师和学生从众性地“歧视”体育课和体育教师,体育课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体育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不良的学校体育环境在现实中是客观存在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仍未得到很好的改善,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工作可能会陷入到“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中,这势必引起或是助长体育教师失范行为的发生
2.3 社会环境的影响
2.3.1 社会认同不足
尽管人们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较之以往更加全面和深入,但仍然没有把“体育教师”这一职业和身份和其他学科老师同等对待。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其意义在于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体育的历史,体育教学实现了从无到有质的突破。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学堂都由退役士兵来充当教员,由于这些人普遍缺乏专业知识技能,而且教风很差”[11]。因此,体育教师在大众心目中的不良第一印象一直影响至今,“读书少、素质不高,吊儿郎当”的印象难以被改变,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的高期望值与个别体育教师违法违纪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形成了强烈反差。体育教师在面对较低社会地位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特别是在知识被“利益化”和“工具化”当今社会,体育教师的“体力劳动”价值更是无法与其他学科教师的“脑力劳动”价值相提并论。体育教师的职业声望位居社会下层,在参与分配社会财富、政治资源、社会影响力时没有话语权。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机会公平,体育教师容易与其他利益群体发生冲突,即产生行为失范。
2.3.2 社会角色交错
在多元价值观冲击的当今社会,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身负着多种身份的责任和社会期望,高校体育教师同样如此。面对学生,教师是教育者、社会群体的代表者;面对普通大众,高校教师是未来社会人才的导师;面对同事,教师既是工作的合作同伴也是利益的竞争对手;面对领导,教师是工作任务的执行者和被评价者。而体育教师由于学科差异和专业特点,在扮演“四肢发达”强者角色的同时,又被大众和其他学科教师贴上“头脑简单”的标识,多重角色的频繁变换容易形成多重人格,身负的各种责任和压力得不到释放和疏导,使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出现问题,病态心理状态下做出的行为选择必然是非理性的。
3 改善体育环境的建议
3.1 教师
高校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体育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学习和掌握现代体育教育方法和技术,以适应新时代、新学情的需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对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构建适应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需要的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师德师风和人文素养教育与培养,提升体育教师质量。以自身过硬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赢得社会的认同。
3.2 学生
继续坚持和深入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构建系统的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切实做好学校体育工作,使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具有一定的体育基础,通过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具备较好的体育意识、方法、和习惯。
3.3 学校
完善高校体育硬件与软件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健全和落实学校体育规章制度,优化学校体育环境,为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创造有利条件,保质保量完成学校体育工作。
3.4 社会
在进一步推动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更加重视相关法规政策的落地和落实,以及体育知识信息的传播和普及,在良好的体育环境和氛围中,让社会大众重新认识体育和体育从业者,营造更好的体育生态环境。
4 结语
高校体育教师的失范行为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环境因素是其中之一,面对不同层次环境中的不良现实,高校体育教师不能视而不见或是避而不谈,更不能通过消极教学或暴力教学来应对。要消减因环境因素而造成高校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的可能性,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但最重要的是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体育教师应通过自身的努力,以专业的能力和态度赢得学生、学校、社会的认可,从而获得环境改善的机会,实现体育教学工作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73/201407/171180.html?authkey=r0har1,2014-06-11.
[6]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67/n3895927/n4119307/7153937.html,2014-12-1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3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 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s8492/s8493/201412/t20141215_181593.html,2014-12-15.
[8] 教育部辦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通知[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73/201001/80792.html,2004-08-22.
[9] 中国高等教育协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发布《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EB/OL].http://www.hie.edu.cn/announcement_12579/20171215/t20171215_993709.shtml,2017-12-15.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Z].2014-7-7.
[11]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