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昂
【摘要】本文基于河南省人民政府第三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和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第三系全国农业普查招标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下持续改善人居环境问题研究”,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进行深入探讨。以农普资料为基础结合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建设中人居环境主要存在的问题并从五个方面进行解析,最后理清思路提出针对规划布局、建筑历史、基础设施、地域环境、产业发展等五方面的对策,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给出整治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一、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进展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人居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条件。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重视工业、重视城市发展”成为必然,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研究几乎可以忽略不提。80年代以后,吴良镛院士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学科,建立了人居环境科学的学术框架。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建设宜人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对农村发展的战略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
(二)国外研究综述
20世纪50年代后期,英国、德国等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村庄规划,关注村庄的环境整治。60、70年代,韩国和日本也相继开展了新村运动和村庄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并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城乡差距。这些国家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给中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范例,但由于国情不同,国外优秀经验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
二、对现状问题的分析
人居环境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统筹兼顾,求得统一。基于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五大系统理论,下面从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对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进行分析。
(一)自然系统方面
河南省虽地处中原,生物种类多、矿产资源丰富但是土地资源地域分布不均,东西部差异明显。西部土薄石厚,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长期的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此外土地利用不够节约,造成浪费。在气候方面,兼有南北之长,过渡性明显,温暖适中,但是地区差异较大,频繁的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
(二)人类系统方面
截止2016年末河南省乡村人口4909.20万人,城镇化率48.5%。从年龄结构看,全省0—14岁人口2032.31万,占21.3%,15—64岁人口6558.30万,占68.8%,65岁及以上人口941.80万,占9.9%。在一些老龄化在加速的乡村地区,由于地理、交通等问题,留守的都是中老年村民,这部分农民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受到长期生活习惯和陈旧观念的影响对村里的生态环保、环境保护意识缺乏。调研过程中,部分样本村庄村子内广泛存在着外出农民工打工族,提高经济实力后,其回乡后的首要事务就是改善居住环境,而农村居民普遍认为盖“华丽”的新房就是进行人居环境最佳的改善。并且因为攀比心理,村民们重视的往往只是与邻居相比自家所盖的房屋从外观上看是否更加气派,而忽视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更缺乏内部应有的配套设施,这种住宅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没有帮助。面对日益严峻的自然环境,村民们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解决办法。
(三)社会系统方面
河南省农民2016年人均总收入为14384元,其中经营性收入7140元,占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的49.6%,农民收入来源仍较为单一,广大农村常住户居民的消费支出中,仍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消费层面。并且,农村基层干部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观念落后,政府工作人员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弱,为村民集体服务意识薄弱,基层管理监督机制缺失,村委会环境建设资金匮乏等问题。在农村地区人居环境的整治上,基层政府往往就体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
(四)居住系统方面
河南省农村存在宅基地和土地保护矛盾的现象,农房反复拆建和质量较差的现象并存。目前部分乡村住宅基本上以户为单位建造,呈现布局零乱、选点随意、结构松散,滥占耕地,居住点散乱的问题。由于农房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设计,又缺少适宜的建设材料,大多数成为了城市转移落后材料和技术的地方。并且部分村庄没有完善的给排水系统,只有人工挖掘明沟排除雨水和生活污水,人畜排溺均采用自家土厕,居住环境较差。
(五)支撑系统方面
截止2016年末,全省集中或部分处理垃圾的村比重达到54.7%,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的村占全部村比重的31%,饮用水经过净化处理的农户比重为50%,全省使用煤气、天液化石油气的农户占64.3%。全省有体育健身场所的村比重为52.4%,有农民业余文化組织的村比重是41.3%,开展旅游服务接待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是2.7%。在项目组实地调研中,农民对希望增加文娱活动和场地方面需求比较强。同时在调研中也暴露出目前农村地区文化设施发挥作用难,福射功能差,致使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同周边城市、县城相比依然匮乏。
三、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建议
(一)优化规划布局
规划是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的“纲”,也是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步骤。想要做好村庄规划,必须通过系统的规划提高农民居住集中度,为节约土地资源、优化公共服务并改善乡村面貌创造条件。同时居住建筑的布局应根据气候、用地条件和使用要求来确定居住建筑的类型、朝向、层数、间距和组合方式。住宅设计要紧密结合各地特点,根据当地农民的经济状况、生产生活习惯,综合考虑院落和房屋的有机联系。乡村建筑材料营尽量利用当地材料,建筑风格应因地制宜采用当地形式,施工做法要考虑投资成本和工艺上的可行性,在建筑安全、节能保温、配套设施方面适当提高标准。针对河南乡村建筑来说,其重点在于完善其给排水系统、厕改系统以及采暖系统,使每家的生活环境都能达到舒适的程度。
(二)完善基础设施
大力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就要着力提高乡村基础设施水平。统筹解决农村教育、医疗、商业、服务设施的建设等问题,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在乡村居民点,首先要硬化道路系统、建设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供电系统、供水系统、供气系统、通讯、广播系统、环卫与垃圾处理系统,实现村庄的小区域集中供水、垃圾收集采用“每户分类收集-村集中-镇中转-县处理”的模式,使农村环境明显优化。其次,引导独立农户和散居农户集中建房,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降低公共设施配套的人均成本。最后,要注重治理人畜混杂居住环境,整治村容村貌。例如,河南新乡龙泉村精心打造一百多处公园式街心绿地,达到出门散步逛公园,鸟语花香享悠闲。
(三)突出地域环境特色
河南省豫东、豫南、豫西、豫北、豫中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比较大,因此在进行人居环境改善时要按照不同的区域分类指导,注重利用当地的地域环境特色。城乡融合不是城乡一样化,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使自然环境、村落布局、建筑群体和建筑形式都成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多数村庄的景观美化都喜欢在村口的村标上动脑筋,其实村庄景观的美化不一定非要体现在村标建的多好看,也不需要体现在村内的住宅建的多豪华,更不需要体现在艺术性的高端新颖,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美好记忆。例如:结合当地民族民居的传统文化特色、符合当地实际经济条件,利用房屋的外墙或屋顶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协调统一的乡村色调。利用村内道路两侧、房屋屋顶、房屋口头及房屋间间隙,种植同类品种颜色的灌木或花巧,形成亮丽统一的风景。
(四)尊重建筑历史文化价值
具有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的村庄,是历史见证的实物形态。对始建年代久远、保存较好、具有一定建筑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祠堂、庙宇、牌坊等公共建筑物,当地政府需要对其进行保护。同时也要注重对村落空间格局及周边环境要素,环境氛围的保护。对村庄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巷,要考虑将道路铺装、空间尺度、建筑形式、建筑小品及细部装饰按照当地风貌保存和修复。
(五)加强特色产业开发
在整治人居环境的過程中,为村庄经济发展提供发展特色产业的指导,提高村庄自身造血功能,对长期的、规范的促进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以县城和乡镇为核心的经济实力弱、发展滞后的周边农村,要以解决农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从改善村容村貌等入手,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构建健全、发达的流通服务网络,结合地域资源优势促进农民增收。洛阳平乐村通过深厚的民俗文化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以牡丹画产业发展为龙头,扩大乡村旅游产业规模,不仅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也增加了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