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婵
新课标理念指出,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经历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要运用好问题情境,为数学教学增添活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诱发思考的主动性,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动力的持续发展。例如,教平均分这一内容,我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用多媒体出示学生最喜爱的美猴王分桃的情境导入新课。接着选一位同学当猴王,要猴王给自己请来的客人分桃,怎么分呢?有了这样的趣味情境,学生感知到学习的趣味性,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二、运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在问题情境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及新旧知识的联系合理地提出要学习与研究的内容。当问题情境触发学生的思维生长点时,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究欲就会被老师调动起来,从而引发思考。例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学生动手把12个圆片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3个小朋友、4个小朋友时,发现都没有余数。而如果把12个圆片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发现分不完了,会剩下一些,想再重新分一次也行不通了。如果把这平均分的过程用算式的形式写出來应该怎样写?怎样写出来可以使人一看就知道这个算式是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呢?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发现要将这个算式与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区分开来。他们马上就想到了原来的除法算式,意识到有余数的除法只是除法算式的一种。教师趁机引导学生:在算式中把余数呈现出来,我们可以用6个小点点表示有余,再把余的数写在它的后面,这样使人一看就清楚明了。
余数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这个问题是本课着重要研究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画图的形式把9个桃子分别平均分给2个、3个、4个、5个、6个、7个、8个、9个小朋友,思考:如果用算式的形式把这个过程写出来,你发现了余数会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余数比除数小。在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主动思考。这样经过探究的过程不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三、借助问题情境,培养推理能力
数学是讲究推理的,小学生虽然不要求严格推理,但还是要求说理。那么,运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说理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例如,在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学生通过对算式的比较,发现了余数比除数小。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呢?把9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为什么不能余3个,或者4个呢?学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得出:如果余3个,还可以给每个小朋友再分一次,再分一次时就是余1。如果余数比除数大时,我们可以再分,直到余数比除数小为止。余4个也是同样的道理,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在说理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能力。
(作者单位:邵阳市资江学校)
湖南教育·下2018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