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杰 冯栋磊 郭志成 冯旭富 陈光锋
摘 要:"互联网+"时代提供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机会,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常态"。教育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智力源泉必须进行相应调整,尤其是要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 创新创业
一、“互联网+”的背景
2010年前后,互联网进化到新的阶段,这时候不仅可以解决信息的互联,解决人的互联,而且能够把物互联起来,所以那时候的互联网我们把它叫成“物联网”。物联网的出现把工业与互联网完整联起来了。
到了2015年,互联网出现了一个新趋势,现在的互联网除了解决信息的互联,人的互联,物的互联,还可以把人的行为、人的活动连接起来,所以现在的互联网,学者把这定义为“对象互联网”。当你把人的行为活动连接起来的时候,可以产生难以想象的各种各样的商业模式,而这样的商业模式的空间是无限的。
二、“互联网+”时代的概况
“互联网+”主要是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网络平台,各个行业在先进技术与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实现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二者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了发展、创新与改革。互联网+使互联网的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同时也实现了对社会资源的优化与配置,在社会各个领域,以互联网为实现工具与基础设施,使社会发展具有了新形态。在新形态下,大学生创业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以此保证创业的成功。
三、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关于大学生创新素养养成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且关注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新世纪,一个在知识交流、协商、对话、互动方式基础上自我解释与行动的时代,大学生的创新发展研究仍然为学术界偏倚的焦点之一。讨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著作主要有:何伟纲2005《大学生创新思维概论》、钟秉林2008《中国大学改革与创新人才教育》、刘红梅2008《大学生创新培养研究》、李才俊2006《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等。
经过这些研究不难发现,大学生有创新的欲望,但实际经验、能力和创新的环境等仍存在较人问题,说明学生的创新知识层次和学校创新结构仍不完善.具体分析原因如下:
(一)普遍缺少科学精神
通过对人学生科研训练状况进行调查,发现有84%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从事科研实践,但是其中真正有过科研体验经历的学生不到20%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热情相对较高,但大多数学生“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究其根源,还是缺少包括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求真精神、实证精神、批判精神、开放精神等诸多方而在内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安排。往往过多注重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过多采用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缺少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忽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体参与作用和个性化培养,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安排。往往过多注重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过多采用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缺少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忽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体参与作用和个性化培养,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缺乏自主创新实践的客观条件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参与面,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自主创新实践过程中有的受实验条件限制,有的缺乏资金支持,有的缺乏优秀教师指导,有缺乏跨学科交流平台,缺乏企业和社会对接、支持,造成成果束之高阁。
(四)缺乏自主创新长效激励机制
目前许多高校一方面生师比例失调,另一方面教师的业绩考核导向偏重与科研业绩挂钩而与人才培养环节脱离,特别在评职、晋级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使得很多教师都不愿花费主要精力去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针对学生的相关激励政策不具体、不完善,造成学生没有体会到参与自主创新活动的益处;在成果孵化方面,更是缺乏社会各方面有利政策的支持和引导,造成取得的成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素养的提高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心理品质
首先,改革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应以自主性学习为主,教师解惑为辅。学生自主性学习即通过教师指导来实现,教师由讲转向导,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人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过引导、点拨的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创新能力。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其次,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大学生应该主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适当增加实践环节,丰富实践内容。一方面要坚持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实现多侧面、多领域锻炼;另一方面要强调实践的创新性,提高实践的层次,每一次实践不能只简单地重复过去,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过去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才能有所创新。同时,人学生还应注意提高对每次实践活动的利用率,注重在群体实践活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完善大学生创新知识结构
首先,建立与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以创新教育普及与提高结合为宗旨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按照启蒙教育”、“体验教育”、“实践教育”三个层次,整合课程体系和实践活动,加强创新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建设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特色的优势课程、训练和竞赛项目其次,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创造学、创新思维训练和创造方法基础等启蒙课程;鼓励几级学院开展适合本学院、本学科特点的创新教育实践;加强对学生自主创新研究方法的有效指导,鼓励学生在学习。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首先,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示范作用。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与高校教师的创造性人格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的创造性品质不仅使自己的生活获得成功,而且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富有创造性,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人格的大学生。教师可以以良好的创造性人格如自主性、独立性、开放性以及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等全面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消除人格障碍,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全的创造性人格。其次,完善有利于人学生自主创新素养培养的科研训练体系。建立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新素养培养为核心的科研训练体系是有效提高人学生自主创新素养的关键将科研训练体系与培养方案有机结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可以实现师生教、学、研能力的相互提高和相互促进二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应依照基本训练为基础、自主创新素养提高为重点、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的原则,打造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式的科研训练体系。
此外,应当建立有利于人学生自主创新素养培养的激励机制包括指导教师激励措施和学生学分奖励与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从教师的角度分析,教师指导各级各类训练项目并顺利通过结题验收,应当给予指导教师一定工作量补助同时将指导工作业绩纳入教师岗位职责及考核办法之中,并在职务晋升、评优时予以考虑;对于指导项目并验收取得优秀等级的指导教师,除计入业绩积分外并进行物质奖励。从学生学分奖励与灵活的学籍管理角度分析,学生主持并完成各类训练计划项目可以获得奖励学分,同时获得奖励的学分可以冲抵同类学科相同学分的课程的学分;对在项目研究中表现突出、成果明显的学生,在年度综合测评巾按有关规定进行加分;对于特别优秀且成长性较好的创新项目,学校根据团队工作实际情况和团队中请在学籍管理方面将给予更加灵活的管理措施,以保障项目运行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刘红梅 大学生创新培养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15-30
[2]王烨捷 大学生创业,政府再添把火【EB/OL】(22009-03-05)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3/05cotent_2566526.htm
[3]薛雷.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研究--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视角【J】 经济视角(上旬刊)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