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与庄肃:庄子的"谐"与"庄"关系初探

2018-06-11 01:49唐凌爽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2期
关键词:幽默庄子

唐凌爽

摘 要:庄子是我国幽默文学的鼻祖,其主要著作《庄子》是其幽默散文风格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对文本的剖析,总结庄子散文中体现的幽默特点及表现手法,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庄子幽默文风的成因以及文章背后所隐藏的庄肃,这种庄肃不仅仅体现在庄子对隐晦大道的言说,还体现在庄子旷达幽默的人生观和对世人的慈悲关怀之中。

关键词:庄子;幽默;庄肃

“幽默”一词是上个世纪30年代由林语堂先生从“humour”音译而来。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幽默只有在人的智慧得到啟迪,面对外在问题从容不迫、行有余力之后才会出现;同样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只有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出现幽默文学。我国的幽默文学出现时间较早,《诗经?褰裳》中:“子不我思,岂无他人”之语,便是幽默在我国最早的体现,而在此之后,庄子以“第一等头脑”作幽默之文章,由此庄子被称为“中国幽默之祖”。庄子的幽默是“亦庄亦谐”的,幽默为表象,而庄肃则是目的,二者互为表里,以幽默风趣、不尽不实之言体现理性的反思。

《文心雕龙?诸子》中言及庄子则称“庄周述道以翱翔”,说明庄子的散文除了手法修辞多彩出众之外,还有富有极强的幽默个性,巧用言辞以辩雕万物,对此,《庄子?天下》中有一段被认为是对庄子的学术乃至一生的总结:

“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说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奇见之也。以天下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该段提出了庄子幽默构建方法——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使人见奇;以及庄子使用的最多的三种表现形式——寓言、重言和卮言,这两者都是庄子对幽默之运用的最好体现。

所谓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实际上指的便是在庄子之幽默中所表现出来的“虚构”这一最为突出的构建要素。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在《古典新义?庄子》中提及想象与谐趣的关系:“谐趣和想象打成一片,设想愈奇幻,趣味愈滑稽,结果便愈能发人深省——这就是庄子的寓言。 ”无独有偶,西方美学家在对幽默产生基础作分析时指出突然性、意外性、惊奇性是引人发笑必不可少的前提,而笑则是幽默的基础。就庄子散文而言,其所虚构的人、物和故事多表现为一种喜剧性的新奇,运用虚构的方法通过对奇特怪异的艺术形象和荒诞玄虚的奇闻趣事的勾画,以达到意外和出奇的效果。

《庄子》中新奇怪诞的艺术形象层出不穷,特别是在人物的命名上,庄子更是直接运用许多道家思想中的抽象概念为人物命名,如“混沌”一词原本指淳朴自然没有分别的大道的状态,而在庄子的笔下摇身一变成为中央之帝,这位帝王无七窍以视听食息,浑然一个大肉球!庄子以抽象概念化人物形象,充满了滑稽怪诡之想象,加重了喜剧性和惊奇性,既隐喻了高深玄妙的道家思想,又不失幽默风趣,使人在会心一笑间回味无穷。庄子对虚构的运用不只体现在艺术形象的命名上,更表现于对奇闻趣事的描述中。明代罗勉评价道:“《庄子》为书,虽恢诡诵怪,佚宕于‘六经外,譬犹天地日月,固有常经常道,而风云开阖,神鬼变幻,要自不可阴。古今文士,每每奇之。 ”庄子通过对这些奇闻趣事的描述,利用对话者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达到喜剧性的升华,以揭露社会现象的丑恶、反映道的思想。。

庄子的幽默有其自己的特点与体系,是一种有目的、个性化的虚构,“谐趣”不离虚构,虚构不离 “三言”便是其体系化的表现。所谓“三言”即《庄子?天下》中所提的寓言、重言、卮言三种“谐”的具体形式,庄子以此阐述“道”的存在。

寓言和重言在是幽默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寓言即假托外物来论述自己的思想和理论,这寓言大多行虚构之事,假借不存在或者原本不能说话的事物,行滑稽怪诞之事,言讽刺反常之语。而重言则是借托历史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之嘴,说一些他们原本不会说之话,如庄子常常借孔子之口论述道家的观点。

三言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理解的便是卮言,其原意为无心之言,《庄子?寓言》中给卮言的解释十分不明确:“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就是说无心之言每天都会说,合乎于自然的边际,因此发挥,因而终年。好像卮言便是完全合乎于自然的一种语言,但是什么样的语言又是合乎自然的呢?好在庄子于解释之后附加了卮言的例子:“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曰言无言。言无言,终生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由此则可看出,所谓卮言即自反之言,顺着这样的语言所推演,事物皆可回归到他的反面。《道德经》有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由此观之,卮言不仅仅符合于自然的边际,还是道的反映,正是循道而反的说话方式。卮言也因其自反的特点而变得十分幽默,同时因卮言又往往是宏观雄论,因而庄肃无谑,从这个方面看来,卮言亦是“谐”与“庄”统一的表现。

我们应该看到,庄子的散文作品更重要的是服务于他对道家思想阐述,对道的感悟与体认。道是无限性的故而不能为有限的语言所描述,又因为道的超形象性而不能被对象化、物化;可是庄子作书立言,开门授徒的目的便是言道之不可说,传播大道之妙。这里也因此形成了一个悖论:道既不可说又必须诉诸于言论。既然语言的区分功能与道的不可言说争锋相对,庄子处于矛盾之中又如何得以两全?庄子很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明白所谓的语言的束缚亦是逻辑的束缚,规范的语言形成区分,那么无规范不符合逻辑的语言自然也就取消了这一束缚的存在。故此庄子以“谐”相抗衡,走向了常语的反面,以求解除对道的拘执,以达到本真之言,当然,卮言也完成了庄子的使命,通过不断的自反最终达到返璞归真,和以天倪。

世人多说庄子追求逍遥游的精神境界,不为世事所累,不被人事牵连,活的自是潇洒。然而诚如林语堂先生对幽默的评价一般:“因谓幽默是温厚的,超脱而同时加入悲天悯人之念”。庄子的幽默并非一味地辛辣与讽刺,在他尖酸刻薄的笔调背后是悲天悯人的情怀,逍遥于世外的庄子对这个黑白颠倒、是非不明、本末倒置世界的抨击,为使人提供了一种解脱以寻求大道的方法——游世养心。《庄子?在宥》中说云将两遇鸿蒙,请教化育万物之道,鸿蒙仅以“养心”二字回答,这个回答不仅仅是对云将说的更是对世人的慈悲,物本自化,唯有养心,才能达到物我两忘、混而为一的境界。我们暂且不论“游世”二字是否消极出世,庄子对世人的叮咛与关心却是跃然纸上了。

庄子的庄肃,隐藏于幽默之后,唯有透过“谐”之滑稽怪诞、吊诡无妨才可看到庄子自在逍遥之后对人间的殷切教诲。

参考文献:

[1]《林语堂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2](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下),北京:中华书局,2010,第 1098—1099 页

[3]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2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第228页 《南华真经循本》释题

[4]思履主编:《庄子全书》,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6,第349页 同上,第349-350页

[5]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 163 页

[6]《林语堂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

猜你喜欢
幽默庄子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幽默”教学法
从合作原则看言语幽默
《庄子说》(二十)
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百万英镑》的创作艺术
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要素”
《庄子说》(十八)
美国导演昆汀电影的幽默元素分析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