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703队 伊宁835000)
阿克吐别克铜银矿区域上位于库松木切克铜、铅、锌、金、银多金属成矿带。出露的古老基底是中上元古界的碳酸盐岩及硅质岩建造。其上不整合的是震旦纪冰水沉积;早古生代连续沉积了一套含磷的黑色页岩、硅泥质岩及灰岩、碎屑岩建造,其环境可能为大陆边缘的封闭或半封闭盆地;晚石炭世及其以后转为陆相火山喷发沉积。岩浆活动以华力西中期花岗岩为主,次有晚元古代早期侵入岩-细粒辉长岩(图1)。
图1 阿克吐别克铜银矿区域地质简图
区内主要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开尔塔斯群(Qnkr)、中元古界蓟县系库松木契克群(Jxks)、上泥盆统托斯库尔他乌组(D3t)、上石炭统东图津河群(C2dn)、下石炭统阿恰勒河组(C1a)及第四系(Q3-4)。
区内岩浆岩较发育,从时间、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反映了岩浆活动较为频繁而强烈。其中,晚元古代早期具有较弱的岩浆侵入活动,主要岩浆侵入活动活跃在华力西中期。
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北西西向区域性断裂、褶皱构成了基本的构造格架,并有北东、北西及近东西向构造相伴出现,规模较小。在长期地质活动中,早期断裂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开尔塔斯群(Qnkr)。
区内断裂为库松木切克河大断裂的次级断裂构造,对区内铜多金属矿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元古代晚期侵入的辉长岩(ν23)及古生代侵入的花岗闪长岩体(γδ42b)。辉长岩脉呈北西向展布,成条带状,分布于整个矿区。花岗闪长岩体为华力西中期侵入的中酸性岩体,走向北西,分布于辉长岩脉中,无明显穿插关系。
阿克吐别克铜矿发现两条矿化带,Ⅰ号矿化带长约400 m,宽2~3 m,圈出两条矿体,其中Ⅰ-1号铜银矿体长103 m,宽1.5~4 m,铜平均品位5.5%,最高可达6.7%,银平均品位165 g/t,最高可达236 g/t。Ⅰ-2号铜银矿体长85 m,宽2~3 m,铜平均品位3.1%,最高可达5.1%,银平均品位92 g/t,最高可达139 g/t(图2);Ⅱ号矿化带长约1.3 km,宽4~5 m,圈定一条矿体,矿体长70 m,宽1.5~2 m,铜平均品位0.77%,最高可达0.8%,银平均品位51 g/t,最高可达56 g/t(图3)。
图2 阿克吐别克铜银矿Ⅰ号矿化带地质简图
图3 阿克吐别克铜银矿Ⅱ号矿化带地质简图1.西域组松散砂砾;2.条带状灰岩;3.矽卡岩化带;4.铜银矿体;5.孔雀石矿化.
矿石中的金属矿物有斑铜矿、黝铜矿、辉铜矿、孔雀石、蓝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等。铜以金属硫化物形式存在,主要的含铜矿物有斑铜矿,其次为黝铜矿、辉铜矿等,一般以不规则状集合体或不均匀浸染状分布于脉石矿物的颗粒之间及裂隙空间中,极少量包于脉石矿物的颗粒中。
阿克吐别克铜多金属矿虽受大的沉积层位控制,但不属于沉积型矿床,也不属于层控型。其形成首先是由沉积作用形成了矿源层,而此后受到构造改造和岩浆热液的双重作用,使沉积中的成矿物质活化、迁移,发生矽卡岩化蚀变。构造作用产生断裂、裂隙等储矿空间,而成矿则是以充填交代方式进行,是典型的后生矿床。因此,该矿床属于热液交代矽卡岩型矿床。本区铜矿化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决定性的因素是构造和热液活动。两者为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富集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机制和运输通道。即,构造和热液活动的强弱,决定了本区铜矿化的规模和强度。地表强烈的矽卡岩化带,并伴有硅化、黄铜矿、黄铁矿、辉铜矿、孔雀石化等,是其重要的直接找矿标志。
[1]阿克吐别克铜银矿普查报告[R].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703队,2017,3.
[2]刘克华王振海 艾君,等.野外矿产勘查找矿技术手册[M].地质出版社,2011.02.
[3]张连昌,夏斌,牛贺才,等.新疆晚古生代大陆边缘成矿系统与成矿带初步探讨[J].岩石学报,2006,22(5):1387-1398.
[4]肖序常,汤耀庆.新疆北部及其邻区大地构造[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