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九、十月,羽坛格外忙碌,大大小小的比赛一个接着一个,当今世界上的大腕新星们四处奔波,基本的生活节奏是打不完的比赛跑不完的路。
当然,因为这些比赛级别很高,来的又都是炙手可热的大牌,所以关注度一直很高。每天比赛还未全部结束,网上就可以看到各种相关信息,让人感觉足不出户便可知羽坛大小事了。不过,这期间并不是所有的赛事都如前面提到的那些如此受关注。比如在合肥举行的全国团体锦标赛,以及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亚残运。
先说全国团体锦标赛吧。这个比赛按照常规说法,应该是每年国内羽坛最重要的赛事,很早以前曾经有规定,国家队的队员即使其他国内比赛可以不打,但全国团体锦标赛一律回省参战。但近年来这一规定基本形同虚设,原因很简单,国家队的比赛任务太重,加上世界羽联又推出高水平选手强制参赛的规定,国家队连必须参加的国际比赛都忙不赢,根本无暇顾及国内的团体锦标赛。
国手不来,全国团体锦标赛自然星光暗淡,没啥叫的出名字的球星,赛前的推广也不是太给力,所以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比赛,关注度更无从提起了。今年去了一趟合肥全国团体锦标赛的现场,第一感觉就是满眼认识的球员不多,除了柴飚、田厚威、孙瑜等几个从国家队退下来的老将,其余大多是一张张陌生的年轻面孔。和球员比起来,反倒是各队的教练更为人熟知一些,比如江苏队的刘永、李昱,湖北队的韩晶娜等。七天的比赛,除了决赛当天赛场进行了精心布置,灯光、出场环节等颇有国际比赛的味道,现场也终于来了一些真正意义上的观众。其余大多数时候,偌大的体育馆内,除场上比赛的球员,在场外观战的主要是各队的教练、候场的球员以及工作人员等,几乎没有观众。
除了赛场冷清,国手的缺席还对各队的排位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影响。一句话,国手越多的球队,成绩越不理想。比如湖北女队,去年全运会时,她们曾是女團亚军,但今年的全国团体锦标赛他们居然掉级了;再比如北京男队,去年全运会时他们勇夺男团冠军时何等风光,到了今年的团体锦标赛时他们居然险些掉级。
缺少观众,又无法真正体现各队的真实水平,这样的团体锦标赛确实有些尴尬。如何改变,让国手回归似乎是最简单的,但现实情况又无法做到,团体锦标赛的改革似乎成了一个难解的结。当然,作为主办方和承办方,为了提升比赛的影响力想了很多办法,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加强赛事包装等等,但这些都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所以效果平平。该怎么办?确实值得已经走在实体化改革道路上的中国羽协深思。
再来说说亚残运。其实,每四年一届的亚运会之后,都会举办亚残运。同样是四年一届,同样是综合性运动会,参赛的主力是残疾人运动员,但与亚运会时的万众瞩目形成的鲜明对比,亚残运没有太多人关注。
今年的亚残运,中国残疾人羽毛球队夺得7金4银5铜,位列奖牌榜首位。赛后,身为总教练的董炯发文感慨优异成绩取得之不易。与中国残疾人羽毛球队共同奋斗了的近十年的他,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呼吁社会给予这些残疾人运动员更多的关爱与支持,希望更多像他一样的专业运动员可以尽己所能帮助残疾人运动员。
正如董炯所说的,让健全人运动员参与到这项事业当中,小至与特殊人群合影、互动,大至投身到这个领域,每一个行动都是对特殊人群的鼓舞。从运动中,残疾人运动员可以收获内心的自信,进一步改变社会对他们的看法,这些都是大于成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