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
摘 要:家长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家庭教育才能做到“不教而教”。儿童模仿能力极强,家长的行为、待人处事的态度和观念等都能影响孩子。文章主要对《家长必读》一书中渗透的家庭教育理念进行探析,以培养品德高尚的孩子。
关键词:家庭教育;理智;素养;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78;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5-0010-01
在家长、学校的推荐下,本文作者认真地释读了《家长必读》一书中的文章,感觉受益匪浅。“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亲的手中。”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说过的这句话很有哲理,它阐述了家庭教育在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这本书看下来总体觉得里面有太多感动人的故事,有太多顽强的父母以及那些上进的孩子,和他们比起来,本文作者平常遇到的困难真的算是微不足道。由此可以看出,一本好书看下来,真的可以激励人的斗志。虽然说也许不能一下子改变什么,但是至少深深地打动了教师,使教师有了更坚定的信念,这就是一本好书所带来的影响。纵观整本书,“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父母?”这个现实问题拷问着所有的家长,特别是刚步入而立之年、孩子还小的家长。可以说,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就看大人是怎样在这张白纸上作画了。而《家长必读》这本书确实对家长和教师有所帮助。
中华民族广为流传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故事,都是歌颂伟大的母爱。翻一翻历史,看一看现实,几乎每一位伟人的身后都有一位不平凡的母亲,凡成功者的家里差不多也都有一位了不起的母亲。一个民族未来的命运,同样与伟大的母亲息息相关。如果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在孩子心中种下“我最重要”“我是妈妈的心肝宝贝”“我爱怎样就怎样”这种自私的种子,将会让孩子自食其果,养成骄傲自大、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惯。因此,年轻的母亲,只有理智地爱孩子,才是最深沉、最博大的爱。
家长要给予孩子深深的爱,而且要爱得理智。在现实生活中,要给孩子理智的爱,家长应做孩子的榜样。家长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家庭教育才能做到“不教而教”。家庭教育主要靠家长的身教,并且会潜移默化地在影响着孩子。特别是儿童,模仿能力极强,家长的行为、待人处事的态度、观念等诸多方面都影响着他们。品德高尚的家长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孩子,自私自利的家长则培养不出大公无私的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亲的每一句话,都会在孩子的心中打上烙印,母亲的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例如,教师为了培养自己女儿良好的读书习惯,每天晚上女儿睡觉之前,都会陪她读一会儿书。刚开始女儿认识的字比较少,读书慢,很快就没什么兴趣了。于是,教师就不断地读给她听。后来,女儿嫌教师读得慢,就自己读,每天都会读半小时,教师则在一旁陪着。有时,女儿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舍不得放下,就会多读几遍,这样就培养了她爱读书的好习惯。读书,不仅提高了孩子自身的修养,而且为孩子的自觉学习做出了榜样。再如,女儿不会跳绳,为了培养女儿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教师采用“我能行”这句话鼓励、教育女儿战胜困难,并教她跳绳的技巧,与她一起跳绳。当女儿有了一点的进步,教师都会及时给予表扬。现在,女儿已经能在一分钟内跳到一百多次,并且品嘗到了成功的滋味。同时,为了培养女儿的兴趣爱好,教师和爱人还经常利用假期带她去游山玩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领略大自然的美。几年来,女儿在各方面虽然只取得了微不足道的成绩,但是教师内心很充实,因为教师尽到了做母亲的职责。
家长给予孩子理智的爱,应表现在对孩子的宽容,而不是纵容。如果父母一味地迁就孩子,就会导致孩子是非不分,为所欲为。因此,家长要尊重宽容他人,让孩子也学会宽容、学会尊重,不断使自己有所改变。比如,当女儿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时(如买喜爱的书籍),教师将会尽量给予满足;当女儿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教师会用平等的方式说服她,不一味迁就,直至她接受教育。
母亲不仅要有爱心,还要给予孩子理智的爱,教育孩子学会付出爱。而亲子间爱的交流,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如当女儿知道教师生日,并在当天做了一张小小的贺卡送给教师,并说“妈,这是我自己制作的贺年卡。我祝您生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时,教师感动极了,感觉她真的长大了。而当女儿有好东西吃的时候,她也会第一个想到了教师:“妈妈,您也尝尝。”教师知道,女儿学会了分享。
有人说:“妈妈”是一本书,一本“用自己心灵和行动”书写的无字的书,这本书将伴随着孩子一天天地成长。十年的风风雨雨,十年的辛酸苦辣,它带给教师的是欣慰、是自豪,更是启迪。
总之,家长要给予孩子深深的爱,爱得有理智,就应多读《家长必读》这样的好书。同时,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一环,要让孩子健康成长,还需要家长、教师、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岳.为了孩子的未来,请做成功父母——介绍《成功父母必读》[J].少年儿童研究,2002(03).
[2]何炳章.家长们的“教学法”——《父母必读》读后随感[J].安徽教育,19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