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文
在过去,一个家里的所有风光,所有的过去,所有的经历,都在一个框子里框着了,那是一个家最简单、最直接的履历。那个框子就是相框,是用木头做成的,镶上一块儿玻璃,便把家里所有的照片,所有的荣光都放进去了。比如,谁家有出门的,到过哪些地方;谁家有当兵的,在军营里的照片;孩子们上学的毕业照,工作后的工作照……一个家里所有美好的风景,都在那个框子里了。相框是我小时候特有的风景,那时家家户户的正堂屋里,都会有相框,就在一进屋的北墙上挂着,相框里有大大小小的照片。客人一脚迈进屋,首先就会被那个相框所吸引,在相框下久久驻足,在照片间一番神游。有时还会问这家主人,某张照片的来历。主人当然也会来了兴趣,站在照片前,跟你说某张照片是哪一年,在哪里照的,当时是个什么情形……客人就如置身于博物馆里,听解说员在说一些文物的前尘往事。
于是,相框就成了一个家的独特的简介,到别人家里先看相框,也成了那时人的一种习惯。如果到一个家里,这家连个相框都没有,便让人觉得这个家里没有一点向人诉说的地方。我小时候,每到一家,也是先看人家家里的相框。
那些年里,我还从相框里看到不少风景,天安门、泰山、山海关、青岛栈桥……都是先从那些照片里了解到这些风景,以后才从书上知道的,那时候我梦想着,也能到这些地方去照张相。到姨家去走亲戚,就看到她家相框里有张特别大的照片,是个西装革履的人,脸上有股英俊之气。姨家的人介绍说,那是他们家上几辈的人,到日本留过学,好像还做过官。只是年代有些久远了,只留下这张照片。
算起来,那个人应该算民国人物了,或许跟孙中山、黄兴这些人有过交往也说不定。我每看相框,都要多看那张照片几眼。我每年到姨家去,都会看到相框里又添了新照片,可中间那张大照片,却一直都没变。这是他们家最大的荣耀,到现在子孙中还没有能超过他的。
我记得,家有两个相框,分别在北屋北面墙上的两边挂着。我父亲年轻时当过兵,后来又到外面上班,留下的照片特别多,那两个相框里排列得满满的,不管谁来我家,都会先在相框前大饱眼福一番。我觉得,那是件很荣耀的事。每年,总会产生几张新照片的,但相框不能随时拆开,要等到过年。年前的几天,父亲炸完了菜,扫完了房子,挂上了年画,再把墙上的相框取下来,扫去上面的尘土。相框后面是一块纤维板,用几个小钉子固定着,等把相框拆开,一张张照片便露了出来。拿出一年来新添的几张照片,谋划着放在什么位置,又应该去掉哪几张老照片。
经过一番谋划排列,终于把照片定好了位置。然后再把相框重新装起来,这相框又要在墙上挂一年了。每年更新一次照片,就等于在家的履历里又写进去了一笔,填进了一抹亮丽的风景。那些年里,我和哥哥姐姐小时候的照片,哥哥姐姐的小学、初中毕业照,还有哥哥种植蘑菇,姐姐学缝纫……那些照片,都不断地被添加在里面。而父亲年轻时的照片,和他那些老战友们的照片,越来越少了。
那个大相框里,在記录着我们的成长,记录着我们家的变化。等我渐渐长大,也不知什么时候,家家户户逐渐没了相框这道风景,都挂上了四扇屏,那相框就没处放了,干脆放在某个角落里。因为照片越来越多了,那个框子已经盛不下一个家的履历了。再说照相也普及了,随便到哪里都能照一些照片来,便不像以前那么珍重了。我家也是在翻盖了新房子后,相框便被放在了一边。我悄悄把那些相片收藏起来,放在一个相册里,等没事了就翻出来看。
可以后,我们又搬了次家,那个相册再也找不到了。偶尔出门一次,照几张照片来,但不知放在哪里,或是放在床头上,或是放在桌子上,只是过几天它们就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就又想起以前的相框来。随着网络的兴起,又有了放照片的地方,那些QQ空间、博客里,可以尽情地放一些照片,并且还能随时更新,比相框可方便多了。可看空间、博客里的相片,却没了以前看相框的那种神圣感,谁又能在别人相册里驻足良久呢?那时的相框,是每家向外界掀开的一本书,向外界展示的一处风景,是一个家的履历。
?6段的功力。胜负已定,梁实秋松弛了一下严肃的神情,说:“年轻人下棋,厮杀得厉害,我边看边想,若我下,就不是这样的下法。”他回头平平淡淡地对梁文骐说,“你想吃两条龙时,我就知道你会输了。”
一盘等了35年的棋,梁实秋看得心满意足,一桩心事了却。沈君山整整衣袖,对梁实秋说:“梁伯伯,今晚我回家会沐浴更衣,焚香祭告父亲。”梁实秋含笑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