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打火机引出的判徒

2018-06-09 03:41
奇闻怪事 2018年1期
关键词:克格勃朱迪联邦调查局

他曾以学生身份到美国西部进 修,不小心掉人联邦调查局精心设 下的圈套,堕落为克格勃叛徒。两年 后,他被派回美国工作,继续不遗余 力地出卖苏联机密情报,因为丢失 一只间谍打火机而招致克格勃的怀 疑。1986年,他因为被大名鼎鼎的 美国间谍埃姆斯出卖而被捕判刑15 年,20世纪90年代初却侥幸被时 任总统叶利钦特赦,后来移居美国。 他就是原克格勃中校鲍里斯·尼古 拉耶维奇·尤任。

一步步掉入陷阱

尤任,1947年出生在莫斯科。 1975年,他从专门的情报培训班毕 业后,成为一名克格勃下级军官,后 被派到美国伯克利大学进修6个 月。在伯克利大学进修期间,他进人 了联邦调查局的视线。联邦调查局 特工对这名苏联情报军官的招募工 作做了很久,而且非常仔细。通过详 细了解他的社会关系、习惯和爱好、 优点和缺点等情况,为他勾画出一 幅精准的心理肖像,认为尤任的性 格特质中存在某些东西,非常符合 美国反间谍部门的胃口和设想。在 此基础上,美国人制订了一个多步 骤的行动计划。

年轻漂亮的女特工朱迪·史蒂 文森奉命接近尤任。她以同情南美 左翼恐怖分子的面目出现在尤任面 前。尤任很快便被她迷住了,此后, 她经常到他那里做客。

过了一段时间,朱迪把自己的“弟弟”莱利·沃特森介绍给了尤任, 实际上此人是联邦调查局的特工。 这也是招募尤任的一個重要步骤。 有了这些铺垫,招募行动进入最后 阶段。有一天,朱迪突然泪流满面地 来到尤任住处,说有几个联邦调查 局的特工闯进她家搜查,搜走了尤 任送给她的“纪念品”,还有他们一 起参加活动拍的照片。现在,她被指 控参与恐怖活动,是帮助俄罗斯人 与恐怖分子建立联系的帮凶。为了 证实自己的话,她还拿出一张街头 小报,上面刊登着有关这件事的报 道,末了朱迪歇斯底里地问尤任怎 么办?朱迪离开后,尤任感到极度恐 慌。经过一番考虑,他来到苏联驻旧 金山领事馆,向安全部门的军官汇 报了刚才发生的一切。对方告诉他 不要惊慌,这很可能是一种挑衅行 为。

第二天,莱利·沃特森来找尤任 说,朱迪生病住院了。他们乘车来到 医院,发现朱迪躺在病床上,脸色苍 白憔悴,各种医疗器械和橡胶管在 她身上插着。看见尤任,她又说联邦 调查局对她的指控非常严重,请尤 任本人务必到联邦调查局去解释一 下,她没有任何过错。架不住“姐弟” 两人的一再劝说,尤任来到了联邦 调查局说明情况。谈话气氛十分好。 尤任向一个叫约翰的联邦调查局特 工解释说,朱迪的事只是个误会,她 是无辜的。

过了一段时间,约翰打电话建 议尤任再来局里一趟,核实朱迪案 中的一些细节。谈话气氛依旧十分 和谐,但说着说着话题就扩大了,转 向了另一个问题。原来尤任的妻子 要来美国探亲,他想去迎接,家人在 一起好好待几天,但手头有些拮据, 他想知道是否可以在大学里获得点 资助,这事有前例可循。约翰拍了拍 尤任的肩膀,打包票说这事包在他 身上。再次见面时,约翰高兴地对尤 任说:“您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并递 给他一个装有500美元的信封。尤 任愣了几秒钟,觉得事情不会这么 简单,因此好久没有吱声。但这个诱 惑力实在太大了,尤任最后笑了笑, 把信封收下了。夫妇俩度过了幸福 愉快的一周时间,送走妻子后,尤任 去向资助他的大学领导表示感谢, 对方一脸惊讶地问道:“什么500美 元?”尤任此时才恍然大悟,明白自 己已经上了联邦调查局的钩。

约翰把和尤任的会晤安排在一 家旅馆。他们向他出示了他从联邦 调查局特工手里拿钱的照片,还点 出了他的真实工作单位、军衔和到 美国的目的。招募工作按照美国人 的周密计划顺利进行。尤任交代了 进修生中的所有同行和他所认识的 旧金山克格勃情报站的情报人员, 还介绍了克格勃的组织结构和领导 人等情况。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们对 此感到非常满意。尤任已经彻底钻 进了美国人设下的圈套。这一年是 1976年。

疯狂作案不收手

由于尤任在美国的进修任务即 将结束,联邦调查局决定向他提供6 个月进修工作总结所需的材料,为 他将来的升职创造条件。尤任根据 这些材料,向上司报告说,在美国进 修期间,他为苏联情报部门与一系 列有影响力的美国人建立了有用的 联系,比如认识了被辞退的中情局 工作人员;有幸与前美国参议员认 识并可以在非正式场合见面;他还 能够得到非秘密的、但十分必要的 政治性情报。约翰告诉他:“凭着这 份报告,你再过半年就可来美国 了。”果不其然,回国工作两年后,尤 任于1978年被克格勃派到旧金山 情报站工作,掩护身份是塔斯社驻 旧金山记者。头几个星期,联邦调查 局没有派来人和他恢复联系,但不 久后,正当尤任悠闲地散步时,一辆 车突然停在他身边,驾驶员正是约 翰!

在美国的5年时间内,尤任自 觉自愿地为美国人工作。美国人这 样解释他继续从事间谍工作的原 因:“他在克格勃里的待遇还不错, 可是他被认为是个出身卑微的乡巴 佬。在克格勃内部,升迁并不取决于 你工作的好坏,而是取决于你有什 么样的关系。尤任没有什么后台,虽 然被派回旧金山时,他已经是克格 勃的一名中校,但是他仍认为,这只 不过是克格勃为了显示内部所有的 工作人员都能得到公平待遇的一个 假招式而已。”为此,他泄露了驻美 情报站的全体成员,经常向联邦调 查局报告情报站准备实施的秘密行 动、苏联人发展的一些可靠的情报 关系、针对美国政治情报工作的当 前计划和战略打算。他告诉中情局 克格勃有一个由最优秀军官组成的 代号为“北方”的组织,专门负责在 世界各地收买美国和加拿大人为他 们做间谍。他指出挪威外交部里有 个克格勃高级间谍。挪威警方顺着 这条线索于1984年在奥斯陆机场 逮捕了阿尔讷特列霍特并判处其20 年徒刑,当时他正提着装有66份机 密文件的手提箱,准备前往维也纳 与克格勃人员会面。尤任和美国人 每次进行例行会面时,对方都会给 他一叠苏联人的照片,让他指认里 面有谁与苏联情报部门有关系,他 便一五一十地全部奉告。联邦调查 局要求他把旧金山领事馆和情报站 的房间拍照下来。到了星期六那天, 他带着一架能够照全景的相机去了 领事馆,把除贴了封条的房间之外 的所有房间拍了个遍,就连四面全 是镜子的中央大厅都收人了镜头, 回去后把胶卷交给了约翰。有一次 见面时,约翰把照片拿给他看,中央 大厅的镜子里有他正在拍照的身 影。美国人笑着说:“鲍里斯,我们已 经有足够的材料毁坏你的声誉,而 你还要替我们送这样的材料。”

丢失间碟打火机引发怀疑

1981年,一个中情局特工飞到 旧金山,给尤任带来一架间谍专用 微型照相机。相机呈筒状,伪装成打 火机的样子,镜头装在火石对面,只 有一个10分硬币大小,特制胶卷每 个可以照90张照片,用完一卷再换 一卷新的。尤任有抽烟的习惯,所以 有个打火机并不会引起任何怀疑。 但几个月后,有一次他在领事馆办 事时不慎把它弄丢了,一名钳工拾 起打火机后按了几下,发现打不出 火来,就随手扔在钳工台上。几天 后,他准备用打火机里面的零件,就 把它拆了,一看是个微型相机,于是 立即向领事馆里负责安全工作的克 格勃军官做了汇报。胶卷取出后显 了影,幸运的是胶卷是空白的。如果 胶卷里拍摄了文件,那么根据文件 内容很快就能判断出打火机的主 人。盡管如此,由于尤任和领事馆一 名政治官员伊戈尔·萨姆森诺夫都 抽烟,他们立刻成为克格勃的主要 怀疑对象。

尤任发现打火机丢失之后,拼 命地回忆到底掉在了哪里。他与约 翰紧急会面,一起分析研究如何 应对这一紧急情况。约翰后来 说:“那天晚上,我帮他在他的车 里找,希望打火机是掉在座位之 间了。我们几乎把那辆车给拆 了,可是没有找到。”后来,尤任 隐约觉得曾在同行谢苗诺夫那里 待了半个小时,打火机会不会丢在 那里了呢?

于是约翰他们找来一名女特 工,让她编造了一个借口来到谢苗 诺夫的住宅,坐在前不久尤任坐过 的沙发上。两人谈话时,女特工先寻 找机会检查了沙发上下有没有丢失 的打火机,没有找到。临走时,她似 乎是不小心把包掉到了地上,捡包 时她故意把包打开,让里面的东西 撒了一地,谢苗诺夫见状帮她一起 把东西都收拾好。眼见一无所获,女 特工悻悻地走了。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联邦调查局为了转移克格勃对 尤任的怀疑视线,开始向他提供更 有价值的情报,还允许他从美国的 政治精英中建立新的情报来源,这 些人很有发展前途,对苏联克格勃 来说十分重要。但此时,尤任的任期 马上就要结束了。

考虑到自己的安全,尤任坚决 拒绝回到莫斯科后继续为美国人工 作。美国人没有勉强他,因为合作之 初就约定好了,只让他在国外开展 工作,不想让他冒险。但在尤任回国 前,联邦调查局仍然安排他认识了 中情局特工科林兹。在此后几次会 面时,科林兹都劝说他回到苏联后 继续为中情局工作,但尤任只同意 偶尔给中情局发个平安信号,比如 在一个约定的地点用粉笔做个记 号,此外,坚决不在苏联与中情局的 人见面,也决不用密投方式进行联 系。

1982年,尤任卸任回到莫斯科 克格勃总部对外情报机关工作。克 格勃对他的怀疑仍未消除,但是因 为没有抓到他叛变的真凭实据,也 没有对他采取什么行动。

1985年春天,在中情局负责对 苏联和东欧国家反间谍工作的奥尔 德里奇·埃姆斯主动向克格勃投诚, 供出了尤任是美国人安插在克格勃 里的“鼹鼠”这一事实,从而导致尤 任1986年被捕。反间谍部门经过精 心分析和跟踪调查,找到了足够对 尤任提起刑事诉讼的证据,最后判 处其有期徒刑15年。但这个家伙相 当走运。1992年2月,时任俄罗斯 总统叶利钦颁布命令,赦免了根据 刑法第64条“叛国罪”在不同时期 被判处不同刑期的10个国家叛徒, 其中就包括尤任。

猜你喜欢
克格勃朱迪联邦调查局
爱的请求
疯狂动物城
柴可夫斯基都招了
聪明反被聪明误
克格勃“预防警告”工作机制及其影响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