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昆格人的婚姻习俗

2018-06-08 10:21李鸾
东方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习俗婚姻

李鸾

摘要:昆格人在我国的人数不到两千人,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布朗语支,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养镇昆格村委会的纳回帕、纳板、曼蚌汤等7个村民小组,共338户1656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后,昆格人归属为布朗族。住房为干栏式,有自己的服饰。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文化传承主要靠言传身教,在文化交融中至今尚保存着自己独有的婚姻习俗。昆格人推崇男女双方自由恋爱、从夫居。

关键词:昆格人;婚姻;习俗

1、昆格人简介

有关昆格人的记录,最早见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组织的民族调查识别的报告。相传,昆格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从我国内地一个叫做“纳库里”的地方经昆明方向迁徙而来。在迁徙过程中,大部分人渡过澜沧江到了泰国,小部分人肚子饿了在昆格山下的深涧里捉蟹充饥而耽搁了赶路。吃饱肚子后,查看前方族人砍芭蕉树留下的记号时,发现被砍的芭蕉树已经长出一尺多长,认为肯定追不上族人了,便留了下来。傣族因此称之为“空格” ,即“遗留的人”之意。昆格人自称“忽”人,后来,“忽”人也称自己为“昆格”。

昆格人以农业为主,依山而居,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纯朴生活。他们有自己的木匠,妇女会织美观而结实的布毯和背包,信仰自然鬼神,有本族的祭师世袭主持卜吉日和过新年的仪式。

如今,已修通前往昆格村委会的水泥路,村民出行大都靠摩托车或手扶拖拉机,村民的社交生活相对封闭。或许正是这一原因使村民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的保留与传承,当然,婚姻习俗也不例外,从结婚前到结婚后都有自己的独特习俗。

2、婚前

结婚前的一段时间男方的父亲、女方家的舅舅以及长辈、村中头人一同前往女方家与其父亲商量结婚的日期,当然,男方家还会准备一些烟、酒、肉等带到女方家,而女方家则会杀一头猪以招待来者。根据昆格人的习俗,新人结婚的日期不能在任何一家人的生日当天结婚。若本寨中有人去世,新人不能在近期结婚,如遇此情况,则将婚期延后,若结婚当天遇寨中有人去世婚礼也将延迟。确定好婚期后,男方父亲还会就礼金一事征求女方父亲的意见。待结婚前两天的晚上,男方的舅舅会带上礼金、银子、肉、烟、酒等上女方家与其舅舅“算日子”,即就近日是否有不吉利的事情发生交换双方信息,如一切顺利,则婚礼如期举办,不然,则另择吉日。

结婚前两天,新人的亲戚和村民会前来帮忙筹办婚宴,众人各有分工,上山砍柴的一队,找野菜的一队,进城购置物资的一队,装扮场地的一队。应该注意的是,出行的人、装柴火的车、车上的木头、装野菜的筐都应是双数。此外,婚礼当天的桌子也应考虑双数。更讲究的主人家还会将婚礼当天的菜品数量准备为双数。总之,昆格人在很多情况下都会优先考虑“双数”。

结婚的前一天会杀猪宰牛、杀鸡宰鱼用以储备烤、炒、炖、凉拌等各种大菜。若新郎和新娘分处于两个寨子,路途遥远,晚上,新郎和伴郎会在新娘家睡一晚。晚餐期间,若家中坐有长辈的桌子上的菜冷了,新郎应在火塘将菜热好了再端上桌。

3、举行婚礼

婚礼当天,新娘身着本民族传统服装,盛装出席。由于本民族男子服装太厚实、颜色太素等原因,现新郎都会选择西装。早上,新郎的舅舅会带上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剁肉和些许米饭到新娘家做仪式,大意为保佑一对新人白头偕老,健康长寿。新娘会给新郎送上亲手缝制的挎包,将挎包和新郎之前送聘礼的银子放在一起做过仪式后,新郎把银子放入挎包内并挎上挎包将其带到自己家中,银子代表新郎,挎包代表新娘,寓意新娘的灵魂也随新郎一起嫁到了新郎家。

临近中午时分,新郎和新娘、亲友团(此次人数最好控制在7-8个女性,太多和太少都会引起旁人各种议论)一同从新娘家出发至新郎家。新娘的父母当天会在家招待客人。待下午新娘快吃好饭后,新郎家会派传话者到新娘家邀请新娘的各位兄弟姐妹前去新郎家与新娘道不舍,传话者可以与新娘的兄弟姐妹们一起返回,亦可留在新娘家与各位来客把酒言欢。新娘的舅舅和亲友团吃好下午饭后便可返回自己家中,但伴娘则应等到晚上新娘的小姑子将新娘带上的陪嫁床褥铺理好后再返回自己家中。

婚礼当天,新娘会带着嫁妆(被褥,摩托车,镰刀等劳动工具)一同前往新郎家。此外,新娘还要从自己家中带一铺板凳到新郎家。这铺板凳上一般会拴上一根线以区别与其它板凳。新娘到新郎家后只能坐自己带的这铺,以防沾染不吉利的东西。旁人也不能坐新娘带的那铺板凳,为免病痛等污秽传染给新娘。新娘当天不能带其它多的东西,就连自己的衣物也只能带一两套,其它东西可以在结婚后慢慢取回。

新娘来到新郎家后,在楼梯下端等候。先上楼的是新郎,新郎上楼将新娘送的挎包放到婚房之后,新郎的妹妹在楼梯上端连叫新娘三声,新娘不必作答,等小姑连叫三声之后方可上楼。小姑接过新娘的板凳放到火塘旁边,新娘见状将板凳抬开放到进门的桌子内侧入坐。新娘上楼后,伴郎、伴娘以及亲友团才可上楼。伴娘紧挨着新娘入坐,送亲者们依次围着新娘而坐。菜上齐后,新娘和伴娘会手拉手,前往屋内的“上桌”找新郎的舅舅帮忙栓线。新娘和伴娘依次蹲在舅舅的板凳旁,舅舅为新娘和伴娘各自的左、右手分别栓一根线。伴郎也会找新娘的舅舅帮忙栓线,左右手各一根,不同的是新郎手上不用栓线。拴线前,需先将一对整只煮熟的鸡的屁股和鸡冠部位敬献给祖先。新娘和伴娘拴好线回席之后该桌众人方可用餐。新娘、伴娘以及亲友团一旦入席便不可在屋内随意走动,更不可下楼,否则会被人认为不懂礼物,但新郎和伴郎可上下楼帮忙招呼客人。新娘用餐期间,新郎会上楼与新娘商量一起去给每一桌来客们敬酒。敬酒完后,新娘应回席。当然,新郎的亲朋好友也会前来给新娘用餐这桌敬酒,以示欢迎。他们的敬酒方式是将一个杯子倒满,一人喝完后再将这一个杯子给下一位受邀者,依次敬酒。被敬酒之人将满满一杯酒喝完是一种礼貌。

新娘和亲友团用完餐后,会到该寨中距离新郎家较近的亲戚家休息。晚饭后亲友团方可回家,新娘和伴娘只可在屋内待留,天黑后便要进入内室。睡觉前,小姑会用新娘带来的被褥铺床,并给新娘洗脚,以欢迎新人。

4、婚后

婚后的连续三天早上,新娘须亲自蒸饭给家人吃,做菜可由他人代劳,通自来水前,这三天家中所用的水也是新娘一个人用竹筒挑回来的。结婚后的第一天,新郎的父母会请新娘的父母前来共餐聊天。

婚后的第一天新娘可同新郎一起回娘家取自己的衣物,但晚上要赶回新郎家过夜。如新娘三天后回娘家,便可在娘家过夜。但遇第二天新郎所在寨子有人去世,新娘则最好隔一两天再回娘家。

5、结语

文化变迁是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族群文化的改变。文化变迁的原因有:社会内部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文化变迁的过程有对传统的粹取与摈弃,也有对外来文化的批判与吸收。

昆格人过去不与其他民族通婚,只在民族內部通婚,但本家族中人不能通婚。如今也渐渐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

参考文献:

[1]贾敏.空格人游走在“边缘”的部落[J].时代金融,2005(6).

[2]蒋光友、时建.昆格人使用现状调查[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3]刘刚.从空格人服饰所见西双版纳的文化多样性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阙疑——由西双版纳的事例说起[J].

[4]刘刚.云南空格人调查[J].民族研究,2003(2).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

[5]刘刚.云南昆格人调查——以曼坝约村空格人为例[J].民族研究,2003(2).

[6]李志雄.西双版纳“特殊人”[J].人文中国,2008.

[7]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宗教志[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习俗婚姻
婚姻稳定的秘诀
觉乃藏入赘婚姻中的两性关系
对婚姻的忠诚
幸福的婚姻是什么样的
门当户对的婚姻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