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晓凌=点评
外面的世界再无奈,
我还留着一扇窗。
即使有子弹射进来,
我望出,以微笑的目光。
在叙利亚大马士革东郊杜马镇,一名男孩从自家窗户探出头来。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禁化武组织)21日进入叙利亚杜马镇就据称发生的“化武袭击”事件展开调查。新华社发(胡马姆·阿里摄)
点评:人还在,家还在,房子还在,还有什么理由不开心?
在约旦河西岸的死海岸边,水位线后退的痕迹清晰可见。死海,全球海拔最低湖泊,大自然赐予神奇浮力,促成“死海不死”神奇,再加丰富矿物质,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然而,水位每年平均下降大约1.2米,水面缩减超过三分之一,6500多个天坑散落各处,现实致使“死海将死”俨然成为一种预言。管理不善、过度开发、气候变化、水源不足,诸多因素令死海前景堪忧。伴随着死海的萎缩,拯救死海的行动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当中。 新华社记者郭昱摄
点评:从空中俯瞰死海的年轮。
这是在西班牙马德里西贝莱斯广场拍摄的夜景。10日,马德里迎来一场降雨。雨后的城市夜景别有一番风味。 新华社记者郭求达摄
点评:长时间曝光的美妙是个提醒:我们不能仅仅生活在此刻。
在美国华盛顿国会山,记者拍摄前来出席听证会的脸书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中)。美国社交媒体平台脸书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10日出席听证会,就用户数据泄露事件接受国会质询。 新华社发(沈霆摄)
点评:在哈佛的宿舍里,想不到今天的种种。走了这么久,你变了没有?
在波兰华沙军人公墓,波兰总统杜达参加斯摩棱斯克空难遇难者悼念活动。波兰政府10日举行活动,纪念斯摩棱斯克空难事故8周年。2010年4月10日,波兰时任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在赴俄罗斯参加“卡廷”事件70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乘专机在俄西部城市斯摩棱斯克附近坠毁,包括总统夫妇与波众多高官在内的96人全部遇难。 新华社发(亚普·阿林摄)
点评:悼念是一种表达尚未遗忘,并从过去汲取力量的仪式。
在希腊雅典以北约86公里处的里措纳难民营,儿童在秋千上玩耍。欧盟委员会主管移民、内部事务与公民事务的委员阿夫拉奠普洛斯12日在视察雅典附近一座难民营时表示,欧盟将继续帮助希腊、意大利等处于难民问题前沿的国家。 新华社发(马里奥斯·罗洛斯摄)
点评:孩子眼里没有苦难,只有未来。
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一只德文帝王猫参加“选美”比赛。为期两天的猫咪“选美”大赛14日在罗马尼亚展览中心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250余个品种的宠物猫参加比赛。
新华社发(克里斯泰尔摄)
点评:“这么多人,是要为我选铲屎官吗?我得好好挑挑。”
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2018年全球信息安全产业RSA大会上,与会者从一幅海报旁走过。2018年全球信息安全产业RSA大会16日在美国旧金山市开幕。RSA大会被视为全球信息安全领域的风向标,今年大会的主题是“现在很重要”,共吸引了约500家世界各地的信息安全产品供应商和四万多名业界人士参会。 新华社记者吴晓凌摄
点评:在网络年代,确保隐私的权利太艰难。无数老大哥在看着你。
读者在美国洛杉矶的“最后一家书店”看书。“最后一家书店”位于美国洛杉矶市中心,不仅售卖新书,还回收出售二手书。书店名为“最后一家书店”,意在鼓励人们阅读纸质书籍。 新华社记者李颖摄
点评:从成本考虑,纸质书籍还会存在下去。书的大部分价值在于内容,而不是纸张。
在澳大利亚卡南德拉,热气球选手们在清晨试飞。南半球深秋时节,素有“热气球之都”美誉的澳洲东部小镇卡南德拉迎来一年一度的国际热气球挑战赛。 新华社记者白雪飞摄
点评:科学原理让气球飞在空中,艺术与想象让旅程更美丽。
韩国总统文在寅(左二)和朝鲜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右二)在板门店举行会晤。新华社发(韩朝首脑会晤媒体报道团供图)
点评:都是母语,无需翻译。
在加拿太多伦多,一名佩戴了一枝红玫瑰的警员在悼念活动中执勤。加拿大多伦多29日举行“坚强多伦多”活动,悼念4月23日汽车冲撞行人事件中的遇难者。 新华社发(邹峥摄)
点评:现实与期望,枪与玫瑰,哪个更有力量?
在圣迭戈美墨边境墙美国一侧,美国工人在修补边境墙上的破洞。日前,数百名中美洲人到达墨西哥边境城市蒂华纳,准备向美国政府申请避难。美国政府在边境墙美国一侧“严阵以待”。 新华社记者黄恒摄点评:墙既挡住别人,也拦住自己。
在韩國釜山甘川文化村,一名游客在小王子雕像旁留影。形成于1950年代的釜山甘川洞曾是当地的贫民区,后来在韩国“村落艺术项目”的推动下,该地在保留建筑结构和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将阶梯式的住宅漆成了色彩斑斓、具有童话风格的房屋,并在小巷中增添了精美的壁画和生动的雕塑。如今的甘川文化村是釜山的知名文化景点。 新华社记者王婧嫱摄
点评:人生两大使命:勇敢面对世界,温柔被你驯服。
在加沙地带边境地区,巴勒斯坦人躲避以色列士兵发射的催泪瓦斯。巴勒斯坦人4日在多地举行抗议以色列占领的示威活动。以军发射子弹或催泪瓦斯驱散示威者。据巴方统计,当天的冲突导致千余名巴勒斯坦人受伤。 新华社发
点评:当抗议和示威成为生活的日常。该如何孕育能带来真正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