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艳艳
记 者:有人说新高考将推动高校由“被动接人”向“主动选人”转变,您怎么理解这句话?
藏 强:仔细阅读高考招生综合改革方案,我们发现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扩大了教育的选择性,学生和高校自主选择权增强。对于学生来说,学生的选择权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科专长、专业志向、职业倾向,自主选择选考科目,为将来进入自己理想的高校和专业打下基础;对于高校来说,高校可以根据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要求,选择招收什么样的人才,能招收到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高考改革更加有利于高校的选才。
高考招生需要测评和选拔相结合。新高考改革前,测评主要是由各地方考试院来完成,高校制定和实施选拔标准,实际上就是高校按高考成绩录取学生,自主性极其有限。这就是“被动接人”。
新高考改革后,采取“两依据一参考”,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可,不再唯分数论。虽然测评仍由考试院负责和组织,但是由于评价的多元化,高校得到更多招生自主权。高校从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出发,可以研究自己的招生标准和招生方法。高校根据专业特点先提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才能报考,对要招什么样的人,我们有了自己的定义。这便是“主动选人”。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根本问题,借助新高考改革契机,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要求,抓好招生工作是我们不可懈怠的责任。
记 者:高校在学生高一时需要公布三年后的招生专业选考要求。学生的专业选择问题前置,而高一的学生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这会加大学生报考选择难度和压力,对于这些问题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藏 强:高考是人生的第一次定位,高中学生要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才能掌握自己、掌握未来。因此,把职业生涯规划及早地引入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习和未来就业的关系,这是未来教育面临的重要内容。
新高考改革对于高校来说,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录取批次的改革。改革后取消了一本二本三本分批次录取模式,采取的是平行志愿投档模式。
比如浙江是“专业+院校”志愿填报模式,学生可以选择多达80个志愿,也就是说最极端的情况,如果学生只想就读某一个专业,那么就可以选择符合他报考的80个学校填报。而上海是“专业组+院校”志愿填报模式,一个院校专业组即为一个独立的志愿。学生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填报本科志愿,本科普通批次设置24个平行志愿,每个院校专业组志愿内设4个专业志愿。
废除了以校为本的梯次投档方式,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并给予多次选择机会,避免学生为了读某所学校而不得不服从专业调配的现象。学生可以在多所被录取的学校中选择自己最心仪的学校。当然在填报志愿之前,需要了解高校。
对学生来说,有选择权,要学会选择。不只是简单地选择文理,还要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就业等进行选择。同时学生要学会竞争,选择科目时除了爱好和特长,还要考虑将来从事的职业。择业前置,需要学生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报考的压力是没有的,对学生来说压力在于如何择业,学生在高一高二时就应该对自己要选择的专业以及对应的大学有了解。了解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对于职业特征强的专业,如教师、医生等,学生可能只需要考虑自己是否喜欢来确定是否报考,但对于其他如化工、材料等学科就需要学生深入了解,了解当今社会主要行业的职业特点。
对高校来说,一方面我们根据教育部要求,对专业的选科要求提前三年公布;另一方面我们的招生宣传也在前移,学生可以登录我们高校网站、参加高校的学校开放日,甚至是到高校来游学了解。如我们高校网站有本科、研究生、博士的专业介绍,招生章程、录取计划、往年录取分数。有很多学生除了关注本科的专业设置,还会关注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的专业设置,他们会关注学科的持续发展。网站上可以找到我们相应的师资队伍、科研成果的介绍。学生还可以在我们的网站上找到首都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其中有详细的学生就业数据可供参考。
所以我们建议学生,先确定未来的就业方向,即自己学业完成后,将要从事什么樣的工作。然后根据这一目标,结合专业与职业的对应关系分析,确定自己的专业范围。再根据自己选择的专业范围,确定对应的学校范围,即看哪些学校在我们所定的专业上有竞争优势,如此就可以大致确定了学校和专业范围。接着根据各高校专业的选科要求,确定自己在高考中的选考科目范围。最后在上面确定的选考科目范围中看哪些科目自己有学习优势,确定最终的选考科目。
记 者:新高考采用了分科选考,学生在报考志愿时更多关注的是学校的专业、需要选考的科目,这样会不会加剧校内专业间生源的质量差距?高校在招生和学科的发展上会采取怎样的措施?
藏 强:上面我们提到了两种志愿填报模式,不管是哪种模式都打破了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投档的传统方式,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概念不复存在。
新高考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同一所高校中,专业发展实力和影响力并不均衡,由于不再区分录取批次,新高考改革会使同一高校的不同专业分数线差异扩大,从我校2016年和2017年的录取数据已可看出这样的趋势。
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专业甚至可能会无法满额录取,由于学生直接按照专业录取,所以不存在调剂的情况,无法将学生分流至冷门专业。高校的压力凸显在了学科的建设上,特别是专业报考模式下,学校无法对学生进行调剂,高校用热门专业拉动冷门专业的优势不在,而就业跟学科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对就业的考虑也是他们选择专业的一个关注点。
以往学校之间的生源竞争,将变成校内专业、不同学校类似专业之间的竞争,专业的不平衡性将会加大。这也将推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改革,提高差异化竞争实力,同时,高校作为一个整体要在生源市场上立足,院系之间必然要形成合力,招生与培养、管理将会高度联动。而且大学要了解和招揽最优质生源,必须与中学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除了上面曾说到的专业、学科宣讲及职业规划提前进入中学阶段外,大学课程适当前移也是可行的。
新高考改革方案也鼓励我们高校办出独具特色的、高水平的专业。我想一定会出现一些整体实力不是全国一流的高校,但其中的某些专业却是全国一流,从而吸引更多的高端学生报考这些优势专业,打破少数高校对学优生的垄断,同时可以打破省内少数优势高中对国内一流高校的垄断,为欠发达地区高中的优秀学子上一流高校提供更多的机遇。
能选择是公平,会选择是能力。既然是改革,就意味着把很多固有的方面推倒重建。在选择中重新定义自我、找到自身定位。新高考意味着高校根据自身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前确定本校选考科目,并制定学生学考成绩要求、综合素质评价项目要求。希望我们一起努力,让教育走向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