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为何难变绿

2018-06-07 09:05杨凯奇
南方周末 2018-06-07
关键词:南方周末供应商小米

在环保组织长达四年的质疑中,小米除了一条微博回复,始终保持沉默。小米赴港IPO前夕,环保组织再度发布报告,称小米涉嫌披露违规。

“公众在小米供应链污染中有多重身份,既是消费者,还是污染的受害者,也可能是小米股票未来的持有者。”

南方周末记者 杨凯奇

发自深圳

南方周末实习生 罗逸爵

34摄氏度的午后,在2018年5月的最后一天,七千多名“米粉”聚集在深圳大运中心,等待属于他们的盛大节日——小米新品发布会。

毫无意外,数据亮眼: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发布会上表示,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在中国区销量同比增长了41.8%,和小米8的跑分一样,“甩同行一条街”。

乘着业绩的东风,小米已于2018年5月初赴港递交招股书,预计将募集百亿美元,被资本市场评价为继阿里巴巴之后最为人瞩目的一次IPO。

但一份由环保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绿色江南公众环境关注中心(以下简称绿色江南)于5月22日公布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却直指“性价比之王”小米背后的隐忧:小米的数家“疑似供应商”存在环境违规问题,小米涉嫌披露违规。

IPE主任马军称,报告已提交至港交所,并已经收到了港交所回复。“回复里表示,港交所已对报告指出的小米集团问题备案,并开始审阅有关资料,有结果会做出反馈”。

有米粉认为,这份报告“有点奇怪”,环境违规的供应商不仅仅为小米代工,还有其他客户,剑指小米是“趁着小米IPO前故意搞事情”。

其实,环保组织对供应链的调查并非只针对小米一家,已有其他手机品牌积极推动供应商的整改;这也不是环保组织和小米的第一次过招,但在环保组织长达四年的质疑中,除了一条微博回复,小米始终保持沉默。

截至发稿,南方周末记者尚未得到小米公司回应。

隐形的污染

听到“米粉”的说法,马军有些感慨,“当年就曾为供应链污染苹果是否有责任和‘果粉争论过,现在又要面对‘米粉的质疑”。他认为,不同于此前外卖餐盒堆积、共享单车废弃在公众眼前造成的“显性影响”,供应链的污染是隐性的,其严重性常常不为社会了解。

生产通讯用柔性线路板(手机屏幕的一个元器件)的台湾企业“毅嘉电子”被认为是小米的疑似供应商,对其在苏州高新区设立的工厂的调查,在报告中占据主要篇幅。

从2015年开始,绿色江南主任方应君和其团队就盯上了毅嘉电子苏州工厂,“这家企业屡屡环境违规,去年年底和今年3月份都因为超标排放水污染物被苏州环保局处罚,相当恶劣。另外,我们了解到它是小米的疑似供应商。”方应君有些义愤填膺。

2018年5月12日下午,绿色江南的工作人员乘一艘小船,在工厂围墙外的河道进行水质取样时发现,在河岸围墙的水面处,有一根管道从毅嘉电子污水处理站区域的石墙伸出,正在向河道排水。方应君敏感意识到,“可能是偷排”。

水样交第三方检测机构分析,结果显示水样品中铜含量超标195倍,pH值检测为酸性。

随着报告的出炉,“环保部门对此非常重视,生态环境部华东督查局、江苏省环保厅、苏州高新区环保局,都介入对毅嘉苏州的调查中。此外还有当地的公安局。”方应君介绍说。

截至6月1日,绿色江南从环保部门处了解到,毅嘉苏州工厂的电镀车间其镀槽内有下沉,出现较大裂纹,“镀铜废水渗透到地下,量很大,从环保部门现场开挖抽取的地下水检测总铜是严重超标的,基本符合我们的检测结果。”方应君称,“目前C栋电镀车间已经停产。”

6月1日,在台湾桃园市的毅嘉电子新闻发言人蔡沛成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电话采访。他表示,“毅嘉苏州厂不存在偷排”,污染物超标的原因是“管线老化出现遗漏”。“目前确实有停机检查的措施。我们已经在制定整改计划,报苏州当局评估。”

不止是毅嘉电子,报告还指出了4家小米疑似供应商:深圳市深超光电(疑似屏幕面板供应商)、厦门通达集团(疑似外壳供应商)、昆山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疑似外观件供应商)和问泰集团(疑似ODM制造商),这些企业近年来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环境违规行为。

根据港交所《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管理供应链的环境及社会风险政策”这项指标属于“一般披露”,股票发行企业有责任做到“不遵守就解释”。

小米的招股说明书如是描述:“我们聘用外包合作伙伴组装自主研发的硬件产品,且依赖合作伙伴供应生态链硬件产品成品。我们不经营任何生产或组装设施,仅营运部分关键仓库及委聘第三方运输产品。因此,我们并无面临重大健康、安全或环境风险。”

环保组织认为,小米的供应链可能存在环境风险,且部分供应商屡屡超标排污,环境风险较高。但根据搜索,小米没有在年报、招股说明书中等其他公开渠道披露或做出解释。

是否影响小米上市,说法不一

一名不愿具名的IPO律师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对企业供应链的环境表现,港交所会有几点考虑因素,“首先是看出现问题的是不是核心供应商,其次看造成的污染有多大,能不能或是否已经得到整改。”

卷入到小米涉嫌披露违约的风波中,蔡沛成表示无奈:“我们不是小米的直接供应商。”

蔡介绍,毅嘉生产柔性线路板,其直接客户是手机屏幕厂,再经过组装厂,才轮到位于链条终端的小米。“而且就我们了解的情况,柔性线路板的终端大客户还不是小米。”他也不认为苏州厂电镀车间的关停可能会对下游供应链造成重大影响,“可以调度别的生产线”。

可见,虽然报告称毅嘉电子污水超标严重,且多年来屡屡违规,存在较高的环境风险,但由于毅嘉电子处于小米供应链“上游的上游”,恐难以被指认为小米核心供应商。

港交所对上市公司供应链环境风险的披露规定于2015年修订,约束力能有几成,在业内仍众说纷纭。

在一名国信证券分析师看来,小米此次IPO的三家保荐人——中信里昂证券、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会对小米进行尽职调查,“他们会对小米列出一个清单,清单上的问题没有解决是不会发布招股说明书的。常识来说,如果(供应链环境风险)问题很大,是不会遗漏的。”

亦有分析人士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供应商环境违规并不影响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目前交易所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并没有传统相关事项要求那样严格。

不过,咨询机构“商道纵横”创始人郭沛源认为,这条披露的规定在修订之前,港交所做了一轮投资人征询,“说明投资人还是很重视这个规则,欧美的投资者比国内更重视企业社会责任这一块。”郭沛源说。他认为规则既已成文,就会得到有力的执行。

目前尚未有企业因供应商污染影响在港上市公司的案例。郭沛源解释,这是因为《指引》的修订在2017年报开始体现,但只要披露一般性信息,2018年才要求披露有关环境的关键绩效指标。因而这一规矩产生的效果今年才能看到。

南方周末记者已向港交所发送采访申请,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应。

据FT中文网报道,指数提供商MSCI估计,在接下来5年里,ESG(环境、社会及管治)标准可能会影响管理着全球总资产65%的投资者。

在A股,环境表现也是上市公司要考核的指标,但只针对企业自身而非其供应链。马军认为港交所要求IPO企业披露“管理供应链的环境和社会风险政策”是一个重要进步,“意味着IPO企业缺失供应链环境管理,不只关乎企业社会责任,而且是直接违反了上市的规定。”

早在博士论文中,郭沛源就总结了环境事件后上市公司的股价变化:V形——股价跌下来,又上去;L形——严重下跌,短期难以恢复,但L形的案例凤毛麟角。

随着近年来环境规制强度的加大和执法力度的加强,情况正在改变。2018年发表的《环保处罚事件对“两高”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分析》论文显示:在环保处罚公示当日,股价大幅下跌,带来显著为负的异常收益率,最多的下跌了7.72%。从事件日后的第二天开始,这种负面影响不再显著,但其造成的股价下跌是短时间内无法恢复的。在市值损失方面,67家上市公司平均损失了约2.85亿元市值,最多达48.5亿元。

“上市公司要向投资者负责,向投资者披露投资风险。”郭沛源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从资本市场角度看,供应商环境表现虽然不属于小米公司内部范畴,但也存在投资风险,比如有供应商因环境违规停产,不能及时交付产品,会造成供应链中断。”

2017年,跨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舍弗勒公司在网上发出求救信,称一家供应商因环保问题被关停,可能造成“中国汽车产量三百多万辆的减产”。事后虽被证明存在夸大之嫌,但亦体现出环保对供应链的影响力,以及供应链中断对产业造成的后果。

互联网公司无环境风险?

让马军和方应君都有些不忿的,是小米一直自称“互联网公司”,自身不从事制造。在2015年仅有的那次小米官方微博回应中也如是描述:“作为一家专注智能手机研发的互联网公司,并没有从事生产制造。”

小米招股说明书的那段“不经营任何生产或组装设施……因此,我们并无面临重大健康、安全或环境风险”则更像是一个“免责声明”。

“要是这样说得通,这些手机品牌就不必承担任何环境责任了。”马军认为,代工厂模式中,“品牌可以全部外包生产,但不能借此全部转嫁环境责任”,因为产品的利益和闪光点都在终端,“这个就是收益和责任严重不匹配了”。

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多名证券界人士指出,“不遵守就解释”中需要解释的对象,不仅是港交所,还应该包括公众。“公众在小米供应链污染中有多重身份,既是消费者,还是污染的受害者,也可能是小米股票未来的持有者。”郭沛源说。

有的米粉则是另外的态度。自称“半个米粉”的林芸与一些小米供应商有过接触,“这件事对未来的影响,我觉得还不一定会特别大,因为普通人很少会关注这一方面吧?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关注度才高。”林芸评价道。

在“形成完整的电子产品生态链”外,小米吸引购买者的一直是产品的高性价比。雷军就曾在公开信中写道,小米每年整体硬件业务的综合净利率不会超过5%。用大量出货换取市场占有率和现金流,一直是小米的生存策略。

旭日大数据的一篇分析中直接提出,成为小米供应商要符合两项要求:一是保证产品品质,二是接受低价格。“这是我们与小米供应链企业长期打交道得出的结论。”该分析的作者李春丽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

“小米手机为什么这么便宜?是不是用环境资源换取廉价手机?”方应君质疑道。

在马军看来,小米在供应链上一方面严控成本,一方面缺失基本的环境管理,其结果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促使、诱导供应商降低环境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低价,赢得订单。低价本身不是问题,但如果以牺牲环境和社区的利益换取低价,这就是大问题。”

另一个让环保组织不满的是,即便强调自己的互联网公司属性,其他类似的企业已经作出了改变。马军认为,在手机竞争越发激烈的当下,比拼的不应该只是拍照效果这些性能,还有供应链的环境管理。而且,当其他品牌推动供应商整改时,小米不应该只是搭其他品牌推动供应商整改的便车。

苹果公司也采取代工厂模式,2009年,苹果同样深陷一家江苏供应商“毒工厂”事件的舆论漩涡中,并遭到包括IPE在内的多家环保组织批评。

但连续四年,苹果在IPE发布的绿色供应链榜单中名列前茅。对毅嘉这样处于“上游的上游”的供应链污染,苹果也在推动,“最近的一个成功例子是,苹果已经可以利用数据,推动他们的供应商去管好危险废物处理的上游供应商。”马军说。

小米也打环保牌

马军还记得刚开始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这个概念,现在,他们已经推动了超过5000家企业做出整改或说明。其数据库里已录入267家品牌、3959家供应商的环境表现数据。

但在小米面前长达四年的碰壁让马军感受到强烈的对比,“小米少有环境承诺,也没有公布其供应链环境管理政策,这在这种大型企业里是很罕见的”。

在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压力下,绿色表现正越来越成为企业的目标甚至核心竞争力。小米于2014年推出空气净化器、2015年推出净水器,显示出了灵敏嗅觉。

这让马军感受到一丝反讽的意味。“这是基于公众的需求,只是触发了小米商业的敏感,自身对环保依然是麻痹的。”

不过,在“米粉”眼中,小米也曾打过环保牌。

让米粉李奕希印象最深的,是小米于2017年3月举办的“绿色服务月”。在活动期间,米粉们坐公交车、骑自行车出行,在全国500家小米门店贴膜可以免手工费;到门店检修手机,可以免费测血压等。对于检修手机的意义,小米商城“绿色服务月”页面解释,“我国每年约8000万部手机被淘汰,定期护理能延长手机寿命,减少污染。”

此外,小米还提倡手机回收、与环保组织共同发起“橙色跑”活动。“小米是倡导绿色环保的。”李奕希说道。

林芸觉得,小米其实有能力要求供应商“更环保一点”,但与国外厂商环保表现的差距在于发展阶段上。“国内厂商更需要把精力放在市场营销、产品竞争上,考虑到成本和利润,感觉国内没几家企业有这样的担当。”

不过,同为国内品牌的华为,已经在IPE推动下采取绿色伙伴认证、绿色采购等措施,鼓励供应商自我管理,环境表现不好的供应商还会面临退出机制。“华为在我们的推动下,绿色供应链越做越好,成为国内同类企业的标杆。”方应君说。

马军和方应君都认为,“盯上”小米其实是出于善意的目的:“我们也希望小米这样的民族品牌越做越好,小米在国内品牌里做得很大,有标志性意义。”方应君说。

在另一份环保组织的电子产品企业环境表现排行榜2017中,国产手机品牌OPPO、VIVO和小米一道,位列榜单的倒数三位。

(林芸为化名)

猜你喜欢
南方周末供应商小米
传递
呼叫中心外包供应商选择问题研究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基于供应链环境下乐山某超市供应商的选择
基于供应链环境下乐山某超市供应商的选择
懒洋洋的兔小米
小米找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