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世界最贵铁皮”的治堵逻辑

2018-06-07 09:03
南方周末 2018-06-07
关键词:新币新元买车

为了这张拥车证,杨黎明花了5.8万新币(约合人民币27.8万元)。私家车的拥车证最高曾卖到9.6万新币(约合人民币46万元),高过车价。

2017年,新加坡私家车约为50.2万辆,仅比10年前增加了不到5万辆。2018年2月开始,除了货车和巴士,新加坡的汽车总量将实现“零增长”。

可避雨遮阳的“有盖走廊”被纳入交通系统,连接地铁站和住宅,以鼓励人们乘坐地铁或巴士的意愿。2018年,有盖走廊长度将超过200公里。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姚登林

每天早晚高峰时段,快速公路,司机可以将油门踩到64km/h;即便在中央商务区,也能流畅地跑上近30km/h。

这里是新加坡,世界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国家。不到7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约为北京朝阳区面积的2/3),生活了560多万人。

据荷兰导航设备制造商TomTom统计,在2016年世界城市交通拥堵指数排名中,新加坡仅排在第55位,优于北京(10)、洛杉矶(12)、伦敦(25)、巴黎(35)和香港(44)等众多国际性大都市。

新加坡交通管理部门——陆路交通管理局在网站首页写道:“We Keep your world moving(我们确保您的世界畅通无阻)”。新加坡到底有什么秘诀,保证了整个国家交通系统运行顺畅?

买车贵,贵在“拥车证”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作的杨黎明去年花了12万新币(约合人民币57.5万元,1新币约合人民币4.8元),换了一辆新车。不是因为嫌弃车老旧了,“我的刹车还很好”,而是“拥车证”到期了。

拥车证相当于中国的车牌。1990年,新加坡政府推出车辆配额系统,规定注册新车必须首先标得拥车证,且每张拥车证只能对应一辆车。为了抑制投机,成功竞标的拥车证不可转让。

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和大多数新加坡人一样,杨黎明给出了一个可以接受的价格区间,委托车行竞标拥车证。

拥车证每个月拍卖两次。个人或被委托车行只要提前缴付1万新元的押金,就可以在投标当天以最低1新元的起价进行投标,随时查询最新标价或不限次更改自己的出价,只能加价,上不封顶。

竞标时间截止后,在配额总数范围内,将竞标价格从高到低依次排列,未中标的最高价格再加上1新元,就是此次拍卖的拥车证价格。

为了这张拥车证,杨黎明花了5.8万新币(约合人民币27.8万元)。作为“世界上最贵的铁皮”,私家车的拥车证最高曾卖到9.6万新币(约合人民币46万元),高过车价。

然而,“天价”拥车证的有效期仅十年。期满后,车主必须再买一张有效期为5年或10年的拥车证,否则车辆直接会被“杀掉”——视车辆状况而定,或被出口国外,或被销毁。

根据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提供的数据,2017年,当拥车证到期后,仅有五分之一的车主更新了自己的拥车证,而大多数新加坡人都会选择将旧车报废,再买一辆新车。

这样做的原因是,开着十岁以上的“老龄车”上路,代价是高昂的。选择更新自己的拥车证,车主不仅要按照拥车证到期前三个月的平均标价,再付一笔拥车证费用,而且“老龄车”每长一岁,道路税也会相应增加10%,15岁或更老的车辆,还将面临着增长高达50%的道路税。

杨黎明表示,他甚至不考虑把刚买的新车开满十年,而是会像卖给他第一辆车的二手车主那样,开了几年新车后就二手卖掉。

在新加坡江苏会工作的顾海文有着同样的想法。他说,最初拥车证还不那么贵的时候,很多车主过几年也会卖掉旧车,买一张新的拥车证,因为“享受开新车的感觉”,还可以回收一部分资金——不仅来自卖车,拥车证也可按比例折现。

为了鼓励车主提前注销拥车证,新加坡政府出台了一些退税政策。假如杨黎明在5年之内注销车辆,那么他可拿回买车时所缴纳的75%附加注册费的一部分——按照他花了12万新币买车、开了近五年计算,可拿回将近4.6万新币(约合人民币22万元)。

“所以跟世界其他地方相比,在新加坡买车贵,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拥车证。”顾海文向南方周末表示。

“杀一辆,进一辆”

除了买车和拥车证的花费,新加坡车主每个月在养车上的开支也不小。

杨黎明算了一笔账,路税、油费、道路拥堵费、停车费、保险费加上车贷等,一个月下来光在车上就要花费2000新币左右,约合人民币9600元,超过家庭收入的八分之一。

为了治理交通拥堵,从1975年起,新加坡开始征收拥堵费,是世界上最早收取道路拥堵费的国家。

杨黎明每个月大约有一半的时间开车上班,碰到ERP时,除了实在有事,他通常“会绕开”。但他每个月依然要为拥堵费花上100新元左右,“这还是很普通很基本的使用”。

ERP(Electric Road Pricing)是新加坡的电子道路收费系统,基于“使用才付费”的原则,车主在高峰期通过收费闸门使用限定路段被要求付费。

拥堵费以0.5新元起价,结合车流量,价格每半小时调整一次,拥堵严重时,普通家用车仅进入一次就需要支付5元新币(约合人民币24元)。而车型不同,要支付的拥堵费可能会更高。

车主需在随车卡槽里插上现金卡,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半,当车辆通过ERP闸门时,根据实时价格自动扣费;周日或公众假期免费。

没能进行成功扣费将面临罚款。顾海文有次忘记充值,刚过ERP,手机消息就提示罚款10新元。也就是说,本来单次1新元的拥堵费,顾海文付了11新元。

新加坡城市交通国际院长罗兆广2017年11月在第七届公交都市发展论坛(深圳)上讲到,过去40年新加坡发展天翻地覆,但如今进入市区的车辆比40年前更少,可见拥堵收费系统的威力。

随着科技发展,新加坡正在打造第二代拥堵收费系统。到2020年,新加坡的拥堵收费系统将不再依赖收费闸门,而是通过云计算或GPS定位,根据车的行驶距离来确定拥堵费的价格。

总量控制与高昂成本之下,截至2017年,新加坡全国机动车总数不超过96.2万辆,其中私家车仅比10年前增加了不到5万辆,约为50.2万辆,相当于每11个新加坡人中仅有1人拥有私家车。

然而,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2017年10月宣布,从2018年2月开始,除了货车和巴士,新加坡的汽车总量将实现“零增长”,用杨黎明的话来说就是“杀一辆,进一辆”,即报废一辆车,增加一辆车。

其实,早在2009年,新加坡就开始逐渐降低机动车的年增加率,从最初3.5%的年增长率降至如今的零增长。新加坡目前已有12%的国土面积用于道路建设,陆路交通管理局认为这已达到上限,继续建设道路将加剧土地资源紧张,并影响土地的其他用途。

但是杨黎明和顾海文并没有觉得,近些年来路变堵了,他们认为“车辆零增长”不是政府对道路拥堵后的被动反应,而是政府对道路拥堵和车辆控制的长期规划和提前预防。

“车辆零增长”在今年2月开始执行后,拥车证配额随之减少,但拥车证的价格却不涨反降,普通家用车拥车证的月平均成交价已从1月份的4.2万新元(约合人民币20.2万元)降至5月份的3.8万新元(约合人民币18.2万元)。

顾海文认为这是经济下行的结果,“就业好,工资高,买车的兴趣自然就大”。作为新加坡经济的晴雨表,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后,拥车证曾一度跌至2新元,不到10块人民币。

有盖走廊也是交通系统

杨黎明和顾海文均向南方周末表示,作为普通中产阶级家庭,买车主要是为了小孩,家里有辆车,接送孩子上下学、上补习班会省时间。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下雨时不好打车,有私家车出去办理业务也更方便。

杨黎明说,新加坡的公共交通非常方便,没有刚需的话完全不用买车。

早在1996年,新加坡就提出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公共交通系统”。新加坡政府认为公共交通必须作为公众出行的首选,而不只是其中的一个选项。而私人交通,“必须为享受畅通、无拥堵的出行付费”。

新加坡目前轨道交通全长208公里,5条地铁线和3条轻轨线交错纵横,每天运送乘客超过300万人次。

到2030年,新加坡的轨道长度将延长至360公里左右,将超过东京和香港,与伦敦和纽约相当,届时每10户家庭有8户步行不到10分钟就可到达地铁站或轻轨站。

作为“轨道交通的补充”,在新加坡,巴士数量逐年增加,2017年已有将近1.9万辆,比10年前增加了约33%。

为鼓励人们乘坐公共交通,新加坡政府一直对公共交通给予补贴。2005年,公共交通的花费占家庭收入的3.2%,而到了2017年,已经降到1.9%。

在新加坡工作将近4年,2017年年底刚回国的李瑞告诉南方周末,在新加坡错开高峰期乘车还有“早鸟票”折扣,下次乘车时会返还一部分金额。

李瑞当时租住了一间“组屋”——由政府承建的公共房屋。李瑞说,组屋集中分布,巴士通常会绕组屋一圈,因此从小区任何一个地点出发,到达公交站走路都不会超过3分钟。

新加坡炎热多雨,陆路交通管理局认为若能“把地铁开到家门口”,把地铁站和住宅之间的“缺口”连接起来,将有效增强人们步行到邻近的地铁站或巴士站的意愿。

新加坡因此把可避雨遮阳的“有盖走廊”纳作交通系统的一部分,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2018年,有盖走廊长度将超过200公里。此外,全岛自行车道将于2030年增建至700公里。

越来越多的新加坡人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公共交通已占了总机动出行的67%,到2030年预计将达到75%。2017年,公共交通日均乘车人次达762.5万,比2016年增加40多万人次,相比10年前,增幅超过40%。

城市规划方面,新加坡建设了多个区域中心,工作、住宅和服务区域抱团聚集,从源头上降低了人们出行需求和距离。

新加坡基础建设统筹部长兼交通部长许文远称,新加坡地铁网络平均每个月延长1公里,随着公交网络越来越四通八达,人们越来越不需要拥车。他期待收回更多公路车道和停车场空间,改为社区及绿化用途。

新加坡地少人多,新加坡政府在建国之初就考虑到,绝不能让新加坡变成一个“大型停车场”。正是高价拥车证、拥堵费弹性收取机制以及完善便捷的公共交通,造就了一个“流动”的新加坡。

猜你喜欢
新币新元买车
“重新探索新加坡”消费券期限延长
换新币
外币的兑换
漫画哲理
打车
《买车》等
买房买车记(外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