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勇
[关键词]新闻采访;手段;技巧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进行新闻报道的前期重要工序,收集到的素材是否齐全、是否具有新闻性,直接影响到新闻稿件的质量。因此,依据不同的采访对象,采取不同的采访手段,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作者结合自身二十多年的新闻工作经历,总结了当面对不同采访对象时,所能使用的采访手段及技巧。
一、良好沟通是采访工作的重要前提
央视著名主持人王志说过,“记者的眼光是职业的眼光……会第一时间发现受众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前期采访中,记者能够看到新闻的亮点,对于新闻后期处理至关重要。作为采访对象,既然同意接受采访,就说明有交流、倾诉的欲望,希望别人倾听、认同、理解,这就需要记者学会倾听,而且在采访过程中细心观察,对采访对象的讲述及时给予赞赏、安慰、激励,形成良好的交流,创造良好的谈话氛围。
2008年9月,神舟七号飞船即将升空,笔者接到了赴齐齐哈尔市依安县采访航天员刘伯明家属的任务,当时国内外数十家媒体云集,一场同题竞争随之展开。为了获得更多的新闻素材,我进行了大量的“背书”,并联系到在哈尔滨工作的刘伯明哥哥。神舟飞船“飞天”的前一天,我们同车从哈市前往依安县。正是有了此行,笔者在车上了解到刘伯明的成长经历,并在途中独家跟随刘兄购买喜糖,打算在“飞天”成功那一刻现场分发的细节。
由于有了前期的良好交流,筆者到了刘家后,有幸坐上了刘家的餐桌(是现场唯一的媒体人),与刘父一起喝大碴粥,并聊到深夜,以一位父亲的视角,了解到当刘伯明即将执行光荣任务时,其家人高兴、光荣,同时也有些许担心的心境。
第二天,当这些细节独家见诸在《哈尔滨日报》时,被多家媒体转发,收到良好效果。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与采访对象的良好沟通。
二、细心倾听,寻找最佳的新闻点
记者在采访的前期,一般要对采访对象的性格、专业领域和人生经历进行了解,这样,在采访中才能获得对方心理上的认同,记者才能走到当事人的心灵深处,寻找到最佳的新闻点。
2015年秋,一位母亲打来求助电话,想为患白血病的儿子小嘉森筹集医药费用。虽然此类情况并不少见,但这位母亲的执着,还是触动笔者,前往这个家庭去看一看。苦、穷、难……起初的采访并没有什么特别,没有调动笔者的采访激情。但笔者并没有放弃,继续倾听着这位母亲眼含泪水的絮叨。直到她说出“儿子为了不拖累我们,都不想活了”时,让笔者神经一动。再一盘问,原来母亲偷看了儿子的日记,上面记录着9岁的儿子面对久病不愈、家中债台高筑、父母整天艰难度日的情况下,有了打算离开人世的念头。
瞬间到来的新闻点让笔者“兴奋”不已,第二天,《9岁小嘉森的死亡日记》一稿见报,引来众多市民的关注,一周之内就捐款近10万元,实现了小嘉森到天津市确诊、开展进一步治疗的愿望。在采访中学会倾听,并适当调整与采访对象的交流方向,收获记者需要的内容,这是一名记者在采访中,最起码的职业技能。无论对方身份如何,都需要多理解采访对象。偶尔采访“跑题”,沟通对方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增进双方感情。只有对方完全放松防备后,才能一吐心境,记者本人才能完成采访任务。
三、采访工作有技巧,更多细节需注意
(一)充分“背书”,做到有的放矢
只有充分了解采访对象的个性、经历,才能根据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强的问题,双方才能达到和谐的交流场。比如与环卫工谈每天的辛苦、与的士司机谈每天的收入,遇到科技人员,最好以“学生”的身份,去“请教”专业问题……以此拉近彼此距离,增加采访的成功率。而这一切需要事先对采访对象进行了解,做好资料收集与其他采访准备工作,是一次成功采访必不可少的过程,也是重要的采访技巧之一。
(二)融入角色,营造和谐气氛
良好的采访环境可以提供给记者与采访对象一个好的沟通氛围。采访环境的良好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的人际沟通能力。这就要求记者采用合适的方式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期间要融入对方角色,也就是俗话说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方面的问题主要会出现在弱势群体上。因此,我们在与其交流时,一定要放下身段,比如向农民了解种植知识、向的哥谈路况和驾车……从而达到信任和好感,随之我们便会收获一切想知道的新闻细节。必要时可以以情动人,将心比心。
(三)谈话有技巧,内容自有取舍
在社会新闻的采访中,记者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因此,和采访对象交谈时,要广泛交流,付出同情心,切忌直接提问要害,触痛采访对象的伤处。要善于变换提问方式,多多揣摩对方的思想、情绪、顾虑等。可以充分发挥,进行迂回“聊天”,但具体内容在内心中进行取舍。
在无数次采访中,笔者都在漫无边际的聊天中,收获到更多、更好的新闻线索,从而使一次采访收获更多的稿件。这期间,记者要对采访对象的谈话表现得十分感兴趣,配合对方,将有用的话题,坚持介绍完,并不时地夸奖、称赞、感谢对方。采访的过程不怕长,只要对记者有用、是想知道的内容,就可以多听听、多记记,总有好处。
采访是一门艺术,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沟通过程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眼神……因此,把握节奏、控制情绪、适当启发、揣摩心理,都十分重要。而这一切,都需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多多实践,才能运用自如,从中受益。有人说“记者应是杂家”,这话说的是每天不同的采访,记者都要拿出相应的专业知识来面对,如果只是采访对象一方在说,则失去了交流场,会让对方说着没有劲头,讲得没了兴趣。
一代名记者穆青被人尊称为“人民的记者”,许多人向他讨教采访技巧,他总说:“有感情,没技巧。”也就是说,当我们情感所至,一定金石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