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刚
摘 要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随着社会的发展,领导干部学习读书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干部 读书
中国有一段很长的官教合一的历史。即既做官员也兼教师,承担着教化的使命。这种社会要求和传统习惯使做官的几乎全是知识分子,而官员几乎都是饱读诗书者,所以叫“读书做官论”。清灯苦读、囊萤夜读、入厕抢读成了读书的佳话。比如王安石、范仲淹、曾国藩、梁启超等都是酷爱读书的精英。新中国诞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陈毅等更是手不释卷,一生与书相伴,成为一个时代的读书典范。特别是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夜夜读书的“窑洞灯光”成了大家永久的佳话和学习的楷模。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节奏变快了,精神生活也变得无比的丰富了,国人就渐渐不爱读书了。世界读书日已走过20余年。每年读书日公布:读书最少的民族便是中华民族,人年均读书没有超过7本。作为精英阶层的干部几乎都会说工作忙、应酬多、压力大,无暇读书。于是文稿有人写,读书笔记有人抄,要读的书也可以由别人代读。干部酷爱读书的少了,倡导读书的干部也少了。由此,干部究竟要不要读书呢?成了大家没必要的疑问。
读书是干部政治生命所需,能力、事业所系。
干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领导。领,即引领,指明方向,指出路子。即就是制定好路线、方针、政策、原则、措施把握好方向和基调。导,即给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把握好全局,掌控好事情发展的态势。这样一来干部就成了一个脑力比体力重要的人物。作為干部永远也避不开谋略决策、规划、制定方针、措施等。而这一切的出台必须有足够的智慧和经验保障才不会失识和失准。那么智慧和经验从哪里来呢?只有从实践和读书中获取。而一个人的实践再丰富也无法实现博古通今、中西贯通的目的,而只有读书有望接近。于是读书就成了干部的首要和必修。
一是干部决策谋划离不开书。要谋划和决策,首先要想得出来。要想得出来,全靠个人知识的储备。谋划和决策是否正确得作番对比判断来确认,而这时依靠的只有历史、哲学和理论知识的储备可作为判断思考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想得出来,想得精准,全靠个人的知识经验,所以人们常说干部运筹帷幕、决胜千里,需心中有风云,世上有宏图。
二是领导解决问题离不开书。干群关系淡薄,固有其它原因,但有很多是干部不会处理和解决问题导致的。孤陋寡闻、和群众没有共同的语言和起码的情感交流,有的只有那点干巴巴的政策,群众一听就不受听。反过来一个知识渊博的干部博古通今、天文地理、民风民俗娴熟,和人民拉拉家常,说说心里话,有很多矛盾是可以融化的。人民还会敬佩你知识渊博。
三是读书是干部管理所需。要做干部谁也逃不脱、躲不开管理职责。管理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工作秩序所必须。没有管理一切皆乱。要管理,被管理者必须服从配合才能实现管理的目的。
靠权力管理往往是管得了皮、管不了心。往往是管得出训服,管不出自觉。而有知识、有理有据的人最容易被管理者心悦诚服地接受。管理只有被人认可,管理才会真正有效。
四是读书是干部修身立命所需。现在中央对干部提出要严以修身。修身除了参悟现实、学习英雄模范、好人好事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走进书中领略先贤们修身之道,吸取古人修身的智慧,才可以了解自己修身的层次和得失。一个人也只有修好了身,才能安身立命、康宁福寿、吉祥美满。
读书不仅是个人资本的储备,更是做人的能力表现。当干部比普通群众更需要多读书,成为一个学识丰富的人,才会赢得社会的尊重和人民的拥戴。
官德影响民德,官风引领民风。为了当好人民的公仆,干部们努力读点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