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松刚
十年来,我跟踪拍摄了80位灾区孕妇。
对她们的跟踪拍摄,实际上是极其矛盾的触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每一个拍摄对象的背后,都隐藏着彻骨之痛。今年4月,我再一次来到四川省新北川县城,从成都驶向绵阳的快速路,我曾经走过很多次,早已经稔熟于心。
新北川是一座崭新的小县城,每一条街道都宁谧整洁,周围的蔷薇花怒放着。小县城由最顶级的建筑设计师打造,却将所有的房子都盖得大同小异。本地人有这样一个笑谈,生活了好些年的居民,有时候走着也会迷路,忽然找不到家的方向。这样的描述在我看来,是无比悲伤的。迁居于此的他们,已然失去了故乡,陌生与疏离需要漫长的岁月来浸透。
但是,我依旧要把这些影像完成,在我看来,它们不是单纯的“摄影作品”,更应该被当做一份特殊的“档案”——它不需要过多的文字描写,因为所有的故事,都汇聚在了拍摄对象的面容与身体中。借由他们的眉眼,以及姿态,我完全可以攫取到更多的信息——孕育的过程中,绝不是单纯的感动,更不是单纯的悲伤。五味杂陈的冲突,以及柔弱与坚强,却恰恰印证了生命的来之不易。这些平凡女人的身上的伟大,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相信,在快门按动的瞬间,就已经完最生动的表达。当然,我理所应当庄严地、小心翼翼地去对待她们。我知道悲伤的起点在哪里,但却不知道悲伤的终点在哪里。也许我还会继续这样记录下去,而我坚信这份特殊的“档案”,会越来越“温暖”。
2009年4月3日,北川县曲山镇安子坪村板房区,36岁杨秀华再次怀孕8个多月。“5·12”大地震中,她7岁的女儿在曲山小学遇难。
十年前的这场巨大灾难,成了泯灭不掉的伤。“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我就奔赴到救灾现场。实际上,我们都低估了这场灾难毁灭程度,之后所发生的,以及所面临的,都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地震对环境与房屋的破坏,以及对生命的毁灭,刺痛了每个人的内心——无论是对于幸存者,救援者还是记者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
伤亡的数字不断被刷新,我看到了周遭同伴变得越发狰狞的样子,直愣愣的眼睛里布满了恐怖的血丝,就像一面面镜子也照见了我的模样。视频、照片、文字等各种形式的新闻报道,如撕碎的纸片铺天盖地涌向公众视野。我有将近20天的时间都在救灾前线,从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德阳、北川、安縣、江油,这样一路走下来,记录着救援与死亡、生存与重建的第一现场。有时候,我一天要行走60里山路,还会遇到滑坡和泥石流。死亡就在脚下的深渊里,土地上行走的人群目光涣散。一段时间以来,我总是不自知就泪流满面。如果真实不被相信,就会陷入到自我怀疑。
2018年4月23日,北川县曲山镇任家坪社区,杨秀华与9岁的儿子在自家土特产店铺前。
回到北京以后,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调整。在很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实际上是因为受到了某种程度的精神创伤而不自知。有时候看着电视节目,或者看着熟悉的亲朋好友,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淌。由于我手里储存着抗震救灾的第一手资料,经常要对图片进行翻阅和整理。每一次回顾都让我变得更加抑郁,那段时间睡眠也变得不大好,总是噩梦连连。这也迫使我必须要做一些调整。不得不说,这一次经历彻底转变了我的人生态度。内心渐渐地多了一些悲悯,也多了豁达与淡然。如何更好与生活对话,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课题。
2009年春节前,一次和朋友小聚,又聊起汶川地震,勾起我用镜头记录灾区孕妇的想法。我意识到,记录灾难本身虽然是重要的,但是对家园的重建才是接下来需要关注的重点。对于受灾群众而言,低层次的物质生活层面的保障实际上是最容易获得满足的,心理创伤和家庭的破碎才是最需要被弥补的。恰逢国家在地震灾区实施“再生育全程服务行动项目”,春节过后,我得到了国家人口计生委科技司的支持,开始利用周末时间去四川,在成都、绵阳、德阳等计生部门的帮助下实施着我的拍摄计划。
2009年2月,我来到都江堰开始了自己的拍摄。80个家庭的跟踪拍摄工作量巨大,但我还是选择一个个家庭进行,没让她们聚集一起,就是怕她们一起聊天时,会谈到失去的孩子,导致情绪不稳定。
我选用了哈苏和禄莱相机,这样借助门窗射进来的自然光线,就可以完成理想的影像效果。在我看来,所有刻意的布置,都会让母亲们感到敏感或不自然。每到一个家庭当中,我都不是马上就进行拍摄,而是像一个老朋友似的,和他们拉拉家常,让拍摄对象慢慢放松下来。时间久了,我和许多拍摄对象都成为了好朋友,镜头中的他们也更加自然了。
2009年,到绵竹市汉旺镇凌法村拍摄时,我见到了廖昌会。他们的新房刚刚盖起来,女儿出生了,这让廖昌会在经历灾难之后有了新希望。“我儿子非常听话,成绩又好,本来再有一年就考大学了,可是地震……”娃儿走了,她与丈夫躲在帐篷里整日以泪洗面。这期间,许多志愿者都来安慰她,她决定为这些远方的亲人做些事情。她到安置点伙食班,成为一名志愿者。在这样的融入中,她真切地感受到了温暖,使她有了重新生活下去的信心。
在拍摄过程中,我结识了什邡市湔底镇双流村计生专干方远凤。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她16岁的女儿遇难。当时,她曾经担心自己年龄大了,不能再有孩子,老了没有依靠。2008年7月30日,“再生育全程服务”项目启动后,什邡市计划生育指导站给方远凤夫妇免费体检了身体,帮她取了环,给她发放了叶酸片和福施福营养素,并随时与她交心谈心,引导她走出悲痛。同时,定期上门给她做产前检查,给予她营养、胎教等优生指导。
方远凤从失去爱女的痛苦中逐渐解脱出来。这位坚强的女性在临产当天上午,还挺着大肚子到再生育对象家里做工作。一个小生命的诞生,让方远凤焕发出新的光彩。她家已从村里搬到了什邡市城区,100多平方米的房屋装修一新。对于如何过好日子,方远凤其实有着更细致的打算。她说,选择在城区购买房子,就是考虑到今后孩子的教育。2011年5月,方远凤一家来北京时,我还在天安门前给他们一家记录下了美好的瞬间。
地震十周年之际,不少电影人、媒体人都在行动,我常常思考这其中的意义。我们都太在意于五年、十年,这样的周年节点,但又让它太过于浓墨重彩,而忽略了一些关乎事件的本质。在什邡采访的时候,我所居住的宾馆客房紧张,里面常驻一个剧组,在当地拍摄电影《一百零八》。在罗汉寺附近,为了拍摄需要,设置了很多临时帐篷,还有诸多医用设备的道具。特别有意思的一幕是,罗汉寺门前,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由于好奇心驱使,试图钻进帐篷看看,却被母亲~把拽住,远远绕着离开了。一个小动作,实际上暴露了我们对灾难的真实态度。罗汉寺里是有故事的,里面有一块纪念的石碑,上面刻着108个名字。在“5·12”汶川地震后,什邡市妇幼保健院的医护人员在这接生了108个宝宝。108这个数字多少有一点神迹般的巧合,灾难伴随着苦难,但是也伴随着新生。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了。
在什邡市妇幼保健院采访时,我还得知了这样一个消息,什邡市湔邸镇45岁的朱女士,在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的情况下,刚刚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宝宝。我原本以为,十年的拍摄即将画下圆满的句号,不曾料到,故事依旧在延续,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执着令人唏嘘,跨越十年还在尝试。实际上,是这些没有放弃希望的家庭,牵动着我不断前行。我是幸运的见证者。当然,这些对于他们来说,还是远远不够,我能做的实在少之又少。
来到北川,漫山遍野娇翠欲滴,公路的栏杆上挽着一朵朵洁白的花,撕心裂肺的蝉鸣声响彻山谷。从半山腰眺望四川省绵阳市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十年的时光并没有写下遗忘,它赋予这座残破县城的,是一片片荒芜的杂草与挥散不去的悲恸。一个个如火柴盒似的房屋,或是倾斜了被一根根石柱顶着,或是坍塌成了藕断丝连的瓦砾,曾经熙熙攘攘的生活气息似乎还藏在隐秘之处令人遐想。街道上顶着太阳彳亍而行的,都是前来吊念的游人。
离北川老县城不远的曲山镇任家坪,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旁,45岁的杨秀华一家人居住于此,还开了一家羌族特产店。沾了过往游客的光,家里的生意还挺红火,切牛肉干、称核桃,整个上午都忙碌不停。4月23日中午,杨秀华匆忙赶往学校,将9岁的儿子接回家,是为了拍一张有特殊意义的全家福。杨秀华温柔的目光时不时地落在儿子的面庞,这个男孩出生于地震后第二年5月。杨秀华说,娃娃性格太倔,有时候令她感到很苦恼。这一天,丈夫王能穿了一件红褂子,里面是一件遮不住污渍的红T恤。这件醒目的红T恤,就是2008年地震后他在废墟中寻找女儿穿的那一件,多年来他始终舍不得脱下来。
4月24日8点45分,42岁的吴清芳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完成剖腹产,生下了一个6.8斤重的女兒。产科病房里被幸福笼罩的一家人相互簇拥着,为孩子穿上了崭新的衣袜。丈夫董强小心翼翼地将女儿抱到病床前,吴清芳的身体虽然还有些虚弱,但慈爱溢于言表。对于在北川中学任教的董强来说,这个孩子的降临是给这个家庭最好的礼物,“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她能健康成长。”
如果说,遗忘是时间送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它可以抚平一切伤痛。我们也有理由选择不去遗忘,这是活着的人唯一能为死者做的事。我希望这十年的拍摄可以得到谅解。实际上,我也得到了所有拍摄对象的接纳。那一天太阳火辣,当杨秀华顶着太阳,急匆匆将儿子接回家的那一瞬间,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这些图片将以“档案”的形式,作为家园重建的一部分被留存。悲伤不会被彻底瓦解,它会藏在人性深处,提醒我们活着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