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年,拼力重建

2018-06-07 05:15陈显玲
南都周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北川红梅汶川

陈显玲

10年,我们从未忘记汶川大地震,从未忘记那场灾难带来的创伤。

2008年,震后一周,南都周刊出版了汶川地震特刊《救》。海量信息中,我们梳理编制了最全面的救援手册,人心恐慌中,我们说出“活着是一种偶然,从5月12日开始,我们的生存都是劫后余生”。

2008年底,震后半年,南都周刊推出封面报道《重返北川》,记录半年如半生,我们看到北川的苦,我们看到北川的希望,我们在记录中接受教诲,爱不能忘,苦难也不容忘。

2009年,地震一周年,南都周刊发出寻人启事,刊发《地震名人这一年》,寻找地震时期在媒体中频繁出现的熟悉面孔,寻找数字背后的音容笑貌、悲欢离合,寻找大灾之下,生命的价值。

2018年,汶川大地震10周年,南都周刊再次用记录对抗遗忘,触摸那些浸着疼痛的生长,白描那些缓缓绽放的笑容,我们为那些依旧残缺家庭的人们心疼,也为那些艰难重建的人生喝彩,看过埋藏在人心中的力量,也就看懂了他们拼力重建的十年。

重建被摧毁的建筑,重建残缺失独的家庭,重建曾被伤痛笼罩的心理,重建被震得支离破碎的人生……

房屋易建 骨肉難圆

川西北破碎大地上,最先重建起来的是建筑。

辽宁摄影师田卫涛的电脑里,封存着震后都江堰灾区残垣断壁的废墟。当时道路阻断,他乘坐直升机,拍下了那些被摧毁的城市和村落。

十年后,他再次入川,找准当年的高度、角度和景别,他为那些重建后的城市和村庄,以及重新开始的生活,拍下了一张张或欣慰或震撼的照片。

十年前的残墙碎瓦,如今长成繁华的小镇;十年前的山河移位,如今又成涅槃成景。

房子的修建给了家一个现实的支撑空间,增丁添口,补全失却的伤痛遗憾,震后的人们,咬牙撑过最痛的年月。

46岁的祝俊生,41岁的叶红梅,都江堰城的一对普通夫妻,地震中痛失爱女祝星雨,震后,他们是6000多对有生育意愿的父母之一。三年时间,六十公里路,叶红梅用掉两次免费的体外受孕生育机会,结果却是失败,又失败。

希望从绝望的缝隙里萌芽,祝俊生终于打着电话四处报喜,叶红梅怀上了。

心理遗伤 仍未痊愈

有的专家说,震后的心理重建至少需要10年,有的专家则说,20年也未必足够。

10年之后,再次走近大地震的亲历者,走近当年的志愿者,救援战士和医护人员,只要静静倾听,仍能听到那些隐隐余震,在无数暗夜,攫住他们,拖回那些惨烈不忍回忆的现场。

北川长大的羌族姑娘章佳,震后六年都活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的折磨中,几乎没有睡过完整一夜,曾经她的愿望就是一天能睡一两个小时,可她怎么也找不到地震经历往复循环的暂停键……

映秀小学幸存者汤星玉,是班级活下来的11位同学之一。地震中髋关节受伤,她再也无法长高,10年也抹不掉记忆里废墟下的细微感受,小伙伴的坟墓前,沉默八年的汤星玉泪流不止,最近两年才开口诉说,却从不提自己的难事……

汶川灾后明星儿童廖岑、王晰,花两三个小时配合镜头,拍出仿佛走出阴霾的笑容,可在写给逝去妈妈的信里,廖岑坦言回答不上记者关于未来的询问,他问妈妈说,我可以告诉他们,我还活在过去吗?

10年很长,长到地震遗址的缝隙里,鲜活嫩绿的植被已是十度荣枯;长到截肢的孩子,已是忍痛磨掉了十次新长的骨茬;长到新生的孩子,也读到了小学,走进了异地而建的教室……

10年很短,短到记忆里的坍塌和埋葬仿佛只在昨日,短到三张影像叠加,就能讲完一个成长的故事;短到我们不敢说,补好了所有的漏洞……

10年,我们从未忘记汶川大地震。

猜你喜欢
北川红梅汶川
黑鹳落处是北川
曲奏汶川情花开时代梦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记(上篇)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Behaviourism in English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天使的爱情
汶川樱桃熟了
完形填空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