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美
【摘 要】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给予单纯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3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患者眼压改善情况与视力显著改善率均显著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浅前房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55%(1/18),对照组术后发生浅前房1例,脉络膜脱离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3/12),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较好,且安全性高,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青光眼;单纯小梁切除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5-03--01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该病的危害较大,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引起视力减退,甚至失明,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干扰。保守治疗青光眼的效果不佳,因此目前临床上提倡青光眼患者应尽早接受手术治疗。本研究旨在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优劣势,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现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例(60眼)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试验类型为回顾性分析试验,试验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8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7例;患者的年龄在45~68岁,平均年龄为(56.12±3.20)岁;青光眼分型: 闭角型青光眼6例, 开角型青光眼12例;术前平均眼压(41.26±3.05)mmHg。对照组12例,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5例;患者的年龄在45~68岁,平均年龄为(41.06±3.11)岁;青光眼分型: 闭角型青光眼6例, 开角型青光眼6例; 术前平均眼压(41.27±3.34) mm Hg。两组患者的术前眼压、青光眼分型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患者采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具体操作如下:将悬吊线缝入角膜上缘约1mm的透明角膜板层处,向下牵引眼球,如果发生巩膜内出血情况,应立即给予灼烧止血,术后取走结膜瓣和巩膜瓣间的丝裂霉素棉片,冲洗结膜瓣和巩膜瓣后行虹膜周切手术,缝线结口后恢复前房,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及典必殊滴眼液。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步骤与观察组基本相同,术中不需放置丝裂霉素C棉片。两组术后均给予常规护理,均采用适量的抗生素积极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 术后3个月分别对患者的视力改善情况和眼压改善情况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疗效指标包括术后眼压与视力改善情况(患者视力提高1-3行为显著改善),常见并发症包括脉络膜脱离、浅前房、术后感染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使用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患者眼压改善情况与视力显著改善率均显著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发生浅前房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55%(1/18),对照组术后发生浅前房1例,脉络膜脱离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3/12),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青光眼是临床上常见的眼部疾病,也是造成患者致盲的重要原因[1]。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快速发展,青光眼的临床发病率也呈逐年升高趋势,青光眼会引起眼压持续性升高,从而对患者的视力水平产生影响,导致视野变小、视力减退、视神经萎缩等症状。对于青光眼患者而言,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且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可能会引起视力减退等症状[2]。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的常用方法,该法能有效且快速的降低患者的眼内压,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术后容易引起眼压失控、低眼压、浅前房、滤过口闭塞等相关并发症。近年来,有学者在传统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改良,从而形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通过采用丝裂霉素C与巩膜瓣缝线的联合来减少术后并发症。术中通过采用丝裂霉素C来抑制成纤维细胞快速增殖,从而预防非功能性滤泡出现,提升手术成功率,利用巩膜瓣缝线调整增加外流量,更好的控制患者的眼内压。总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避免应用抗代谢药物,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术切口的愈合速度,显著降低了手术相关并发症,具有较好的临床安全性和可靠性[3]。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当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术中通过使用丝裂霉素C可有效避免切口瘢痕过程出现,但若,丝裂霉素c使用不当会造成脉络膜脱离和结膜瓣不愈合,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应慎重控制丝裂霉素C使用量。另外手术过程中应注意调节防水外流量及速率,以免术后出现浅前房等并发症[4]。
本研究发现,术后3个月对患者的视力改善情况和眼压改善情况进行随访发现,观察组患者眼压改善情况与视力显著改善率均显著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上述结果充分提示对青光眼患者采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视力水平,降低患者的眼内压,有助于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国内学者赵树伦同样在相关报道中指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更好,可有效降低浅前房发生率,降低眼内压,与本研究结果相近[5]。
另外,本研究通過在术后统计两组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现,观察组术后发生浅前房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55%(1/18),对照组术后发生浅前房1例,脉络膜脱离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3/12),差异显著(P<0.05),提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安全性较高,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保证青光眼患者的手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原有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改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光眼的疾病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术后眼部血流状态,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视力水平,同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具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适于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本研究不足:由于本研究未对患者的长期疗效进行随访,因此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常规小梁切除术的远期疗效及远期并发症均未进行有效统计,加之本研究的入组病例较少,且多为老年患者,而本研究为对老年患者的基础合并症进行排除,因此试验结果可能缺乏一定的可信性,本研究将在今后扩大样本量,逐渐完善试验方案,为临床治疗青光眼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郭晓龙.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临床研究, 2013, 26(4):385-386.
朱嘉丽.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9):14-15.
张胜利, 金巍峰.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分析[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 17(9):145-146.
杜丽华.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临床疗效[J]. 中国实用医药, 2017, 12(3):89-90.
赵树伦.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探析[J]. 临床医学工程, 2017, 24(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