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克里普克的语言哲学思想

2018-06-06 05:27左思特
卷宗 2018年7期
关键词:摹状专名尼克松

摘 要:索尔·克里普克(Saul Kripke)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在语义学上,其对之前罗素等人的传统指称理论发起了巨大挑战,以可能世界理论与本质主义为基础,构建起了自己的一套因果指称理论。本文尝试对克里普克的语言哲学理论思想进行简要的描述与分析,并提出笔者对其的一点疑问。

关键词:指称理论,可能世界

一、克里普克对摹状词理论的批判——因果指称理论与本质主义

在谈论克里普克是如何批判摹状词理论之前,我们需要介绍罗素发展传统的语义理论而形成的摹状词理论(Description Theory)。陈嘉映先生在其著作《语言哲学》中将其翻译为特称描述语理论,更明显体现了这一理论所处理的问题。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对某些语句做出改写,把包含特称描述语的乃至包含一般概念作为主词的句子改写成一个命题函式,以揭示其真正的逻辑结构,而其中如果包含着专名,我们总是可以用某个相应的摹状词去替换这个专名。比如说“金山不存在”就改写为“没有一个x,这个x既是金子做的,又是山”,这样既可以保证的确不存在“金山”“法国国王”这种实体对象,又可以确保它们仍然是有意义的。之后维特根斯坦也对摹状词理论有所发展,他认为名称的指称的确不是由一个摹状词决定的,它是由一簇摹状词决定的。而克里普克为批判这一理论提出了可能世界理论,之所以要介绍可能世界理论,是因为在后面的讨论中我们会发现,克里普克对摹状词理论的批判以及构建自己的指称理论时,可能世界理论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对克里普克的可能世界理论的了解是必要的。

克里普克在模态逻辑发展史上第一个明确使用了“可能世界”一词,克里普克的这个“可能世界”并不是彼岸世界或遥远星球这样的物理实体,而是现实世界中的反事实情形,“可能世界是被规定的,而不是通过高倍望远镜被发现的”。也就是说,现实对象属性的加或减都会导致可能世界的构成,比如说尼克松是1970年的美国总统,那么就存在一个可能世界在1970年尼克松不是美国总统。基于这一可能世界理论,克里普克对摹状词理论进行了批判。

根据上文我们分析一下摹状词理论,摹状词理论认为任何名称都既有含义又有指称,其中含义表达为一个或一簇摹状词,这个名称与这些摹状词有定义性关系,而指称是由含义所决定的。克里普克则认为,既然摹状词与名称有定义性关系,那么摹状词构成的含义应该表达相关对象的必然属性,但摹状词往往做不到这一点。比如说在可能世界中鲁迅并没有弃医从文,因而并没有创作出《狂人日记》,那么“《狂人日记》的作者”这一摹状词就并不能表达“鲁迅”的含义。克里普克认为本来摹状词就不能与名称对换,比如“尼克松”这一专名就有“1970年的美国总统”这一摹状词,而尼克松没有在1970年当上美国总统,这是在可能世界中完全有可能发生的,而替换后,“1970年的美国总统没有在1970年当上美国总统”就是明显的矛盾语句了,这其中的问题就在于尽管70年的美国总统可能不是尼克松,但“尼克松”却不可能不是“尼克松”,“70年的美国总统”也不可能不是“70年的美国总统”。

基于这一点批判,克里普克提出了自己的因果指称理论,他把专名、自然类术语—自然物质或生物种类的名词、摹状词统称为指示词,再把专名和自然类术语两者与摹状词区分出来,他认为专名和自然类术语在可能世界中仍然指称的是同一对象,“亚里士多德”在每个可能世界都是用来指称亚里士多德其人,“水”在所有的可能世界都是指称水这一自然种类,而这一点是摹状词所不能做到的,于是他就把这两者称为严格指示词,摹状词则属于非严格指示词。需要强调的是,在指称理论方面克里普克并没有自信提出一个取而代之的理论,而只是提出了一个他认为比摹状词理论更好的描述“举行一个最初的命名仪式,在这里,对象可能以实指的方式来命名,或者这个名称的指称也可以通过某个摹状词来决定,此时听说了这个名称的人往往会带着与传播这个名称的人相同的指称来使用这个名称”,即指称的确定决定于社会现实的因果链条。

那么这一命名的因果链条其源头在哪呢?对于这一问题,克里普克选择用本质主义去解释。“无色”“无味”等等摹状词是不能决定水之为水的,“凶猛肉食性的猫科动物”是不能决定虎之为虎的,那么是什么决定的呢,克里普克说,是H2O这一分子式决定水之为水的,是某串独特的遗传密码决定虎之为虎的。克里普克认为对象都存在一个必然属性,即该对象不可或缺的属性,这一本质属性存在何处呢,克里普克寻求于自然科学的帮助,即个体的来源构成或其内在结构原理。这就是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

二、对可能世界与本质主义的一点疑问

依照克里普克对严格性指示词的解释,其在任何可能世界指代的对象都是唯一的,比如“尼克松”在任何可能世界指的都是尼克松其人,但父母给其取名叫“尼克松”、其他人叫其“尼克松”这些都是偶然的,也就是说存在可能世界尼克松不叫“尼克松”。对于这一点当然可以轻易给出解释说,对于严格指示词来说,在任何可能世界,这东西必然是这东西,但这样解释的话指称理论就失去了其意义,指称理论是为了给事物命名,而这样一来克里普克的指称理论与指称并没有关系。

上面的疑问可以说是语义词意在各个可能世界中如何保持其同一性,毕竟不只是“尼克松”,“总统”,“美国”等等语义指称都可以发生变化,也许在某一可能世界中的“尼克松1970在中国乞讨”与如今“尼克松1970在美国当总统”是同一意思,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语义词意在可能世界中会变化,那事物也是如此,事物在何种程度变化却仍是同一事物呢?这是很难区分的。假使某人的父母得了精神病精神状况大变,该人仍然对父母正常相待,因为他认为他父母还是他父母,那如果他父母变成了青蛙并且行为举止越发像一只真正的青蛙呢?人可以容貌大变还依然是原来的人,但一把椅子变成了桌子的样子它还是椅子吗?

对于事物变化的疑问,本质主义无疑是很好的解答,但其本身也存在不少疑问。蒯因对于对象都有必然属性这一点就有异议,他提出了“数学家骑车人悖论”,对于数学家来说,推理能力是必然属性,有两条腿不是,而对于骑车人来说有两条腿是必然属性,推理能力不是,那么对于这个骑车的数学家而言哪个是必要属性呢?其次,克里普克在寻求本质中对自然科学过于倚重也是有其问题的,物质结构内还有结构,我们凭什么说是H2O而不是氢和氧的亚原子结构决定了水的指称呢?过去我们因為自然科学的限制把重水(H2O2)与水混为一谈,后来随着科学进步把两者区分了,以后我们会不会再发现水这一指称中还存在其他的指称呢?克里普克把传统的本质属性的本体论嫁接到科学方法上,这一尝试有待商榷。

参考文献

[1],[7],[8]陈嘉映.《语言哲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3],[5]克里普克 《命名与必然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刘叶涛.《克里普克的语言哲学》 《外语学刊》07年第2期

[4]葛欢欢.《论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的指称理论》 《哲学百家》08年第4期

[6]余多星 王曾福 《克里普克本质主义思想述评》 《哲学百家》10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左思特,1996年10月,男,湖南长沙人, 本科在读, 哲学

猜你喜欢
摹状专名尼克松
名义摹状词理论及其反驳与辩护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名的确定与保护
浅析唐奈兰关于对限定摹状词的两种用法
1976:尼克松为何给江青“差评”
尼克松曾担心来华要磕头
专名问题的语言哲学、语用学考察
限定摹状词的指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