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璧
加强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早已是语文教学界的共识,但如何指导学生的阅读并没有明确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一线教师在指导的路上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了让学生在中学阶段亲近经典,有效地阅读符合认知规律和心智发展的优秀的中华传统经典读物,我们采用了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四导”策略。“四导”即导读、导探、导思、导用。
一、导读:在吟诵声中亲近经典
引导学生进行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激发想象力,放开手脚真正地投入文本中,在与文本一次又一次的對话过程中,学生慢慢地对文本由陌生到熟悉,由相遇到相知,由初尝到深品。至于吟诵的方式,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根据“依字行腔、依义行调”的原则即可。“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介绍说:“吟诵时自主诵读,适合古典诗词和韵律强的文章,不拘一格,用自己喜欢,能更好表达情怀的方式去‘唱读。学古典文学要多吟诵,放手去读,不必泥古,能边读边沉浸其中就好。”
二、导探:在问题探究中进行深入对话
通过设计探究问题使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1. 在引导学生阅读《龙文鞭影》时,提问:龙文鞭影的内容可以怎样划分?请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它整理出来。你最喜欢的是哪些句子,原因是什么?书中所提到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 在引导学生阅读《幼学琼林》时,提问:你如何看待作品中的“孝”?
3. 在引导学生阅读《论语》时,提问:你如何看待仁者之乐?仁者为什么能“安仁”?
随着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学生能针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引导学生品读经典给人切切实实的精神养料,从而滋养精神,使人心灵成长。
三、导思:在辩证探究中落实“立德树人”
在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时候,不能忽略作品的德育功能,但是传统经典中的思想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此类问题进行辩证地探究,完成一个去芜存菁的过程。
1. 解读《龙文鞭影》中的“阳孝尊忠”。王阳尽孝但没尽忠,王尊尽忠但没尽孝。
正方:忠孝两难全
反方:忠孝可同全
2. 解读《龙文鞭影》中的“智”,文中有成就的人大部分是聪明之人。那么,不够聪明的人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吗?
正方:聪明才能有成就
反方:平凡人也能成功
3. 解读《论语》的“仁者安仁”,仁与诱惑的选择问题。
正方:仁者能安仁是因为他没有追求
反方:仁者能安仁正因为他有追求
通过一系列辩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辩证地看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最大化地挖掘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德育功能。正确地看待忠孝,服从集体利益就是最大的尽忠与尽孝;正视人生,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取得成功,聪明者莫骄,平凡者莫馁;明白人生要有追求,但追求要符合“道”的要求,人生最大的追求就是“道”。学生在辩论的准备过程中自主查阅资料,整合资源,对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进行批判性的传承与发扬。
四、导用:在活动中建立与生活连接的桥梁
1. 让学生评价现实事例。形式有:是非题,让学生作简单的判断;探究题,让学生在充分的思考后作答;辩论题,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真知灼见。
2. 在学习中呈现。方法:进行文化作文训练。
教学实例:【唐】(孟郊)游子吟
研学活动:阅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母亲是在怎样的场景中缝衣的,把它扩写成一段话。
扩写以后,教师追问学生:你母亲有没有类似的时刻?母亲的爱仅仅体现在缝衣服的这个细节吗?还可以是干什么?你如何刻画这一细节?
教学实例:【唐】(张继)枫桥夜泊
研学活动:诗中所刻画的大部分景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如何合理修改后展现自己的愁绪?
学生结论:“乌啼”在日常中不存在,但可以换为“鸟鸣”,也可以改为“船鸣”(我校在江边,经常听到船鸣声)。我们这里没有枫树,“江枫”可以改为其他树。“渔火”可以改为“灯火”……
通过以上两个文化作文活动,学生真正地实现了古为今用。古人,尤其是诗词作品最能体现借景抒情这一特点。如果教师正为如何教学生借景抒情进行写作训练而苦恼,那么可以改造古诗的内容,这时,情和景就是那么美妙、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样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精髓,搭建传统文化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