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佳
一百五十多年来,中山大学医学院几经变迁,但在中山二路,有一座鲜艳的“红楼”永远矗立。红楼正门两侧的廊柱上,镌刻着1927年时任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题撰的“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楹联。在这里,走出了谢志光、梁伯强、钟世藩等享誉中外的医学巨匠,他们鞠躬尽瘁,以身垂范;也走来了新时代的医学教育事业建设者,他们恪守雅训,孜孜以求。
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临床医学教师团队充分发挥黄大年式“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和“心中有大我,志诚报国”的爱国情怀,以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与责任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创新临床医学精英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医学教育事业做出了创造性的成绩。
至诚至善,以德育为先
肖海鹏教授是中山大学副校长,也是中山一院临床医学教师团队的负责人。
“今天就由我来做代表给你们介绍吧!”刚到会客室,他就亲切地与我们攀谈起来。
“我们特别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因为培养的是医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医德才能更好地端正学风。比如老一辈里,有专注血吸虫防治的陈心陶,有破解麻风病的秦光煜,他们两位都是中山医学院的‘八大金刚之一。还有‘一代宗师柯麟老院长,他主持合并了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医学院和光华医学院,奠定了中兴之基,‘柯麟精神也是我们的医魂,鼓舞我们砥砺前行。我们现在的临床医学教师团队里,也有一大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品德高尚、淡泊名利的人才。比如带病坚守在一线教学岗位的王子莲教授、带领学生训练的临床技能竞赛教官组长王劲松教授、远赴广西等偏远地区提供医疗帮扶的蒋小云教授……他们朴实求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肖海鹏教授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在入学教育中开展默哀活动,使学生懂得尊重,知道敬畏生命;学习院歌院史,开展追思会;听老教授口述历史,感受八大一级教授的光辉形象;做好医学生毕业表彰大会及结业典礼等等,这些方式都可以很好的深入德育培养。文化建设上,我们建造了柯麟楼,弘扬柯麟老一辈医学革命家‘崇上医德,端正学风的精神。”肖海鹏继续说道,“为了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团队实行一对一的导师制,对学生负责;我也主编了《伦理学》教材,开设伦理学课程,使学生在接触临终病人、器官捐赠者等人的过程中将医德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以此深入开展伦理道德教育。”
筚路蓝缕,实施“三早教育”改革
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筚路蓝缕的过程。为切实解决医学生动手能力差,临床技能薄弱的实际问题,早在1998年,王庭槐教授就在部分班级试点开展病区观摩教学。2004年,在秉承“三基三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严格要求、严密方法、严肃态度)教育传统精神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三早教育”,即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比如在军训教育期间,学生即可通过简单的培训掌握心肺复苏技术。肖海鹏教授说道:“2010年左右,我调任教务处,通过这个平台给学生开具赴家乡医院预见习之类的介绍信和临床实践鉴定表,鼓励学生在寒假的时候多去接触病人病症。见习活动开展之前还会召开动员大会,邀请相关教师分享见习经验,鼓励学生多了解醫生、群众和医疗现状,加深对生命的理解,从而开拓学科视野,培养敬业精神;学生也可以向学校申请去中山附属医院的见习机会。”在实习期间,团队还组织开展模拟教学,探索“模拟”与“真实”相结合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借助临床技能中心丰富的模拟教学设施,利用标准化病人(SP)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BL),强化学生的临床技能和问题意识,充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沟通能力。自新生入学教育到实习实训,中山一院临床医学教师团队始终将全方位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严把学生质量关
“学者非必为仕”,而有些教师在评上教授职称后就很少甚至从未出现在学生课堂里,忙于各类行政事务的应酬或是赶着争项目、出成果。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其中特别指出:“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和师德考核,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我国作为教育大国,本科生教学质量已然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时代性的问题。
在中山一院临床医学教师团队里,有太多的名师名家和教授,都长期坚持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年轻医生也跟着教授进课堂。有些教授还常年承担五年制、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理论授课任务,他们都有丰富的授课经验。为了培养一批青年教师队伍,团队还经常组织青年教师双语授课大赛和临床技能教学大赛,激发教师教学热情,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团队还开展柯麟学社教学研讨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本科教学交流研讨平台,形成了教与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好氛围。教学是大学三大基本职能之一,不管是“国家杰青”、“千人计划”专家或是“长江学者”,作为高校教师,其本职工作还是教书育人。
在学生的考核评价方面,肖海鹏教授率先引进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方法,规范医学本科生的“三段考”(实习资格考、实习转科考、毕业综合考),并对毕业考试进行改革,使其与我国及欧美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接轨。多重考核评价方式,可以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估学生的临床能力。正是由于丰富和扎实的训练,中山大学医科毕业生连续八年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稳居全国前三。2011-2014年,中山大学实习代表队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中连续四年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创下“四连冠”,目前仍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的最佳成绩,在中山大学教学史上留下了里程碑式的意义。
“请进来,送出去”,努力培养年轻教师
“只有好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作为医学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不具备科研能力的教学就是低水平的教学。”肖海鹏强调,为了做好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山一院临床医学教师团队坚持贯彻“请进来,送出去”的战略。
团队将“临床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与规范化培养机制”作为切入点,引进国际知名医学教育机构——欧洲医学教育联盟(AMEE),设计了进阶式医学教育技能的系列课程,为临床教学师资的培养提供与国际接轨的规范化培养模式。”肖海鹏如是说。除此之外,团队还借助欧洲医学教育联盟及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等国际平台,和哈佛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卡尔加里大学等著名学府合作,邀请国际知名教育专家来院讲学。
为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中山一院还组织年轻外科医生参加香港—爱丁堡外科学院的培训与考试,学习爱丁堡模式的优秀经验,并应用到本科教学改革当中;甚至不惜花费重金选送教师到芝加哥学习,全面培养他们的教育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在晋升考核中,也优先注重在教育领域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团队还自发推动成立了系列基础专科医院(基础外科学院、基础妇产科学院、神经科学基础学院、急诊与灾难培训学院、超声医学院、骨科医师学院),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宽广、更优质的平台,规范临床培训。
用行动诠释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不是飘在天空的浮云,风吹则散,而是扎根泥土,是坚定的脚步;爱岗敬业也不是河畔鲜艳的红花,雨来即落,而是踏踏实实的信念和坚守。医病医身、救人救世,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也在一次次的实践行动中慢慢培养和沉淀。
汶川大地震时,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救灾前线,并组织相关人员在震后回访当地居民,长期开展送医送药的义诊及慰问活动;团队抽出骨干力量,建立国家首批“组团式”医疗队(全国仅3家),远赴新疆、西藏、非洲等地提供医疗服务与普及医学教育。团队派出国家巡回医疗队17支,组织帮扶队伍83批,将先进医疗技术和优秀经验带到祖国边疆并倾囊相授,足迹遍布全国。团队还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志愿者应急医疗队,积极推动送医送药到边远地区的扶贫活动,如开展“爱幼护心”项目救治贫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等。在这些实际行动中,学生逐渐了解基层医疗情况,体悟黄大年式的爱国奋斗精神,感悟到他们作为医学生救死扶伤的社会服务意识和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