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并非那么“容易受伤”

2018-06-06 10:14沈丽新
今日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室友宿舍情绪

沈丽新

有个朋友曾经跟我描述她跟孩子之间的一段互动。

孩子从幼儿园放学后回家,告诉妈妈:“妈妈,今天吃午饭的时候我把汤碗打翻了。”妈妈开口就问:“老师有没有凶你?”孩子想了想回答:“A老师没说什么,B老师瞪了我一眼。”这个妈妈就有些难受,觉得自己孩子的小心灵受到了B老师的伤害。

她的孩子是个很乖巧的小男孩,但总觉得有些过于腼腆。在过于腼腆的背后,会发射出一种不自信的气息:我还不够好,我不容易令身边的大人、小朋友喜欢我……这种气息,令成年人心疼,也有可能令他身边霸道跋扈的小朋友对他无所顾忌。这种气息,不可能是天生的,而是源于妈妈一次次觉得自己的孩子“没被善待”“被人欺负”和“受伤了”,并从妈妈这端传递到孩子那端。孩子年幼,无力抗拒,只能被动接纳,并渐渐成为他人格的一部分。

如果是我,我第一句话会问:“宝宝,你有没有被汤烫到?”然后我会去检查他的身体,看看有无烫伤痕迹,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第一时间在意的是他当时的处境和他的身体——而不是别人对他的态度。孩子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在意,也就能够充分感受到妈妈的爱,他才会有更多的安全感,才会更自信。我朋友那样问孩子,孩子太年幼,他们大多数时间会去努力回应妈妈的提问。B老师有没有瞪孩子一眼,都值得推敲,很可能并不是事实。而且,这样问,容易让孩子心理更脆弱,更在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今天孩子的回答让妈妈觉得“我的孩子受伤了”,而妈妈的这种情绪会立刻迁移到孩子那里。他会真觉得B老师对他不友善,有可能导致从此看到B老师就退缩。

我的朋友很难过。她是个善于自省的人,她觉得我的分析是对的,甚至觉得孩子在人前的退缩的确与自己有关。

也许,世间有一种受伤,叫作“妈妈觉得你受伤了”。孩子的心灵其实本没有受伤,或者伤得没那么严重,但因为家长的消极情绪与不恰当的强化,让孩子无意识地去迎合家长的感受,从而真正“被受伤”。家长可以、也应该试着去淡化孩子的“受伤的感觉”,孩子才可能有力量对抗离开父母后的各种所谓的“伤害”。

小女辰辰,在高三那年为了更静心学习,新学期初的时候申请调换到二人间的宿舍——之前两年住的是四人间。因为是选课制,新室友跟辰辰只是同一年级,并无相同课程,且不属于同一个中方课程行政班,之前两年互不相识。新学期刚开学的时候,辰辰每个周末回来会跟我提到新室友种种奇怪的、让她不舒服的言行,甚至对她的恶言恶语。我总是开导她:“别往心里去。”“你要同情她,她不会正确表达自己。”“对比她,你这么通情达理,就是老天爷对你最好的奖赏。”“她对你不礼貌,你生气就会被她伤害到;你在心里一次次宽恕她,她就伤害不到你。”“她对父母、对老师的各种偏执看法,会让她自己有更多烦恼。”

渐渐地,辰辰回家提起室友的频率减少许多。偶尔提起,倒像是讲述无关紧要的一个人的闲话而已。辰辰自己情绪波澜不惊,我却听得暗暗心惊肉跳。有些言论与行为实在可怕——比如,随身带着刀。我总觉得那个孩子需要看心理医生或者精神科医生,我也为此向辰辰的班主任反映过那个孩子平时的言行,希望学校能够更多关注她,以确保她的自身安全和辰辰的人身安全。

真有一夜吓到我。

当时已经深夜快12点,辰辰给我发微信,让我第二天早上打她电话,确保她平安无事。她说:如果我不接电话,我有可能会出事。在惊吓之余,我打电话给她,她不接,只用微信告诉我室友恐吓她。鉴于这个室友平时诸多极其偏激的、出格的言论,我的确无法镇静。于是,我联系到那一楼层的生活老师,拜托生活老师把辰辰从宿舍带离,当夜借宿生活老师的房间。

当德育主任与生活老师去宿舍带走辰辰的时候,那姑娘毫不畏惧,居然开口要两个老师“滚出去”。辰辰倒是心平气和跟着老师们“滚”出了宿舍,带走了第二天要穿的衣物、洗漱用品及电脑,在随后跟我的电话交流中情绪也很平静。第二天,辰辰正常去上课,同时在课间去德育处申请调换宿舍。整个过程里,她并没有半点委屈、难受的状态。

而在这一天中午,辰辰刚在德育处确认好新宿舍,生活老师给辰辰打电话,告知:室友趁生活老师去吃饭的时候,把辰辰所有的东西都扔到了走廊里,包括床上用品。听闻这个消息,身为母亲的我,第一时间也有些紧张。辰辰这么大的姑娘了,自己的东西被人当垃圾一样扔出宿舍,会不会感觉很难堪啊?辰辰还有轻微的洁癖,她会不会心里很难受啊?……

我问辰辰:“你需要我来学校一次吗?”从我工作的单位到她学校,需要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一个半小时,路途并不近。

辰辰淡定地阻止我:“妈妈,你不用特意过来。我没事,整件事我没有错。她这么扔我的东西,不是出我的丑,而是她自己丢脸。我们没必要跟她争执。她也不可能道歉,强迫来的道歉也没有意思。你不是一直让我同情她吗?我觉得她是很可怜,这么大了这样不懂事、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我没有必要跟她纠缠。而且,如果不是她这么折腾,我不会有机会和某某人做室友(调整新宿舍后的新室友,辰辰一直很喜欢)……”

辰辰的班主任和生活老师都跟我电话联系,告诉我:“你的孩子情绪很稳定,很淡定。”而我在此同时,也一再称赞辰辰:“你能够这样理性,我觉得很了不起。比妈妈17岁的时候成熟、大气多了!”

如果我这个母亲觉得孩子在这次事件中很受伤,并放任这种情绪蔓延到孩子那里,那么后续也许没完没了:我们这边的家长,要求找对方孩子的班主任、找学校领导、找对方家长,要求道歉;而对方家长有可能会要求各种取证,来证明他们家孩子真的恐吓过辰辰。恐怕最后彼此都会精疲力竭,浪费的是大家的精力,消耗的是我们自己对生活的好心情。

在不触及人身安全的情况下,有些“伤害”大概还是跟你如何去看待有关。你觉得被伤害了,那就是个深深的伤口;你的内心世界足够有力量,那就只是浅浅一道小划痕,毫不痛楚。

辰辰在應对此次事件时的那种力量,不可能在“妈妈一直觉得你被他人伤害到”的熏陶中滋生出来。我一直不够智慧,辰辰也并非学业出众的孩子,但我仍然为那一刻的辰辰骄傲,为自己曾经给过她那种力量而骄傲。

当孩子感觉被他人伤害的时候,父母最好保持客观的评述,不要过分地卷入孩子的情绪,而是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自我认知力量,让孩子渐渐有能力去理解甚至同情他人的脆弱。如果孩子自己并没有感觉受伤的时候,父母绝对不要去诱导孩子感觉到“某人伤害了我,爸爸妈妈很心疼”,这只能让孩子在精神上越来越羸弱。

事实上,我们真的可以相信:孩子不是有些父母以为的那么脆弱,事实上,他们并非父母以为的那样“容易受伤”。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中国而教”首批培训师,多个教育媒体专栏作者

猜你喜欢
室友宿舍情绪
热得快炸了
猪一样的室友
还有梦
学校到底是谁的
作品四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一个都跑不掉
考前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