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教师何为

2018-06-06 10:14黄建初
今日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认知结构青年教师经验

黄建初

光明学校的刘校长在校本研修中启动了中年教师展示课,我工作室的学生倪老师也在此列。我应邀出席她的展示课。倪老师是一位教龄20年的中年教师,任教数学课,曾经担任过学校教改实验班的教学,很有经验。她也曾把教改实验转化成一项研究来实施,取得了教学与研究的双丰收。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3年前我听过她的课,这次听课也想看看她的进步。

倪老师上了一节7年级“因式分解”复习课,是随教学进度而开课。同办公室的老师对她说,复习课不好上。我知道作为公开课,一般不会选复习课上。我觉得倪老师以随堂课做展示,这是有自信的表现。这种富有挑战的展示课,体现的是一位成熟教师的精神风貌。

虽然没有人挑明中年教师的课是给青年教师做示范,没有人说中年教师也需要以挑战来获取成长,但是我体会到了刘校长此举的用心。

倪老师的课,教学目标明确合理——“能选择正确的方法分解因式;能熟练地运用因式分解的四种方法解题”;教学流程清晰可操作:“复习导入——激发兴趣;大显身手——归纳总结;学以致用——拓展提高;小结反思——自我评价;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从课堂教学中,我看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方法,倪老师会在学生解答了题目后,追问一句“你用了什么方法?”在学生掌握了四种解题方法后,倪老师还出示了需要用两种方法解题的题目,还不忘提醒学生加以注意。尤其值得肯定的是,除了教会书上的四种方法以外,倪老师还总结了第五种方法“求同取一法”。这一切无不显示出中年教师的实践智慧。

学生有作业单做题。教完了作业单的习题后,倪老师请“全部做对的同学举手”,以此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这看似是一个教学技术问题,其实不然,技术的深处隐藏着教师的观念,体现的是教师是否眼中有人!因为我见到的“开火车”的课比比皆是,所以我观课很在意教师教学技术背后的理念。何为“开火车”?好些课,只为学生配合教师把教案上完,目中无人。不追问、不检查到底有多少学生跟上了上课的节奏,教师在“独白”,学生也在“独白”,真正的交流其实没有发生。

课后,我和倪老师进行了探讨,在充分肯定了优点后,就课堂中我看到的一些现象谈了我的想法。我们进行了充分而坦诚的交流。我提出,为什么不在检查了学生有没有做对全部题目以后,把没有全做对的学生请起,说一说自己哪一道题目没有做对?现在听了其他同学的回答以后,有没有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所在?自己思考的过程是怎样的?也让做对题目的同学说一说思考的过程是怎样的?

倪老师认为课上没有充裕的时间。我说,后面有一个解题接龙的环节,用了16道题目,在我看来其中一半以上的题目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这从前面的教学和学生答题情况可见),可不可以减少三分之二题目,只选择几道富有挑战性的习题,以达到拓展提高的要求?

倪老师说,对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我会在中午时加以辅导。我敬佩老师的精神,但不赞同这种方法。如果能够在课中解决那些没有全对的学生的问题,不是更好吗?

由此我想到,很多问题不是老师的技能方法问题,而是对教学的认识和理念问题。尤其是人到中年的教师,经验足以应对课堂教学,理念还有提升空间。

和倪老师一样的中年教师是我们的主力军,他们有任教多年的经验,知道什么课该怎样上,知道学生在学习中易“犯的错”,重点难点的把握比较准。对学生能够循循善诱,教学态度亲切和蔼。这些从实战中习得的经验对教学至关重要,也是中年教师比青年教师高出一筹的宝藏秘诀。好多经验是显性的,可以通过言说施教给后继者,好多经验是隐性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是教育的难处。

如今的赛课评选、职称评定,本意是希望成为促进教师成長的“加油站”,但由于种种原因,加上活动组织的简单化,评审环节的粗糙,往往因打击了某些教师而影响到更多的中年教师,常常有中年教师感叹“我真想早点退休了”,暴露出的问题需要我们深思。

职业倦怠是导致教师不读书不思考的表象,不读书不思考引发了更多的倦怠,互为因果使中年教师过早步入了甘于原状不思进取的状态。其实中年教师有更好的条件,孩子大了上了大学,已经没有青年教师照顾孩子的“陪读”重担了;中年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以此为基础好好总结提炼,写一点教育随笔,给后继者留一点“实践智慧”功德无量。在教育研究的路上感悟到教育的深层含义,以保持激情和冲动,于己、于学生都是福祉。

如何让中年教师有一个华丽的转身?我想到了两点。

一是需要引导中年教师自我角色的新定位,不断挑战能力边缘,放弃“人到站”无所作为的思想。

让中年教师在展示课中大显身手,为青年教师树立榜样,同时也在公开课展示中好好总结自己的经验,此举对中年教师的角色新定位有益处。同时,我们需要让中年教师走出自己的狭小空间,与更多的优秀教师交流,从榜样中吸取精神追求,把自己的“到站下车”变成“上车前行”,走得更远。在名利荣誉难以激发中年教师新定位的今天,让他们在教育学生的路上获得人生感悟,获得快乐幸福的体验也许是不错的举措。

二是认知结构的扩展。用学习来构建自己的新认知结构。中年教师有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教育内容在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变,我们时时面临着新的变数,学习是唯一的不变。放下学习,放下读书,教师的认知结构处于停顿状态,对教育的理解不变,新的教改难以有向上向前的发展。如果中年以后,只囿于自己的经验而拒绝改变,认为教育就是这样的,那么教改就不会真正发生。

我在带工作室学员教师的过程中,一些中年学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分析取得成绩的原因,与他们能够挑战自己的能力边缘,对自我角色的重新定位拓展了向上发展的空间有关,与他们能够通过学习来重构对教育的认知有关,这个新的认知结构的拓展,使他们对教育教学用了新的视角来观察,有了新的话语可言说,也丰富了教育实践的新策略。

教师有自己的“教育学”,他的教学受制于“个人教育学”的支配。个人教育学与个人的认知结构密切相关,转变教学需要先转变思想认识。

角色新定位是认知结构拓展的前提——我要改变所以我要学习;认知结构拓展也会反作用于角色定位——我认为教育还可以这样做所以我会去做,从而实现中年教师的有为。

中年教师是教育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这一代人的精神风貌是后来者的榜样,中年教师队伍是教育的宝贵财富,看不到这股力量的潜在作用,我们的教育事业会走得慢,甚至走弯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青年教师的培养时,其实发挥中年教师的作用,以中年教师的实践智慧培养青年教师,也是一条可行之路。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猜你喜欢
认知结构青年教师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