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振鑫
日前,菏泽市牡丹区创建“中国曲艺之乡”成功,成为拥有这一文化品牌的第55个成员,实现了山东省“中国曲艺之乡”零的突破。菏泽市牡丹区古称曹州,是有名的“曲艺窝子”,素来享有“书山曲海”的美誉,能够获得“中国曲艺之乡”的荣誉自然和当地政府重视曲艺、发展曲艺的举措相关,而山东省曲艺家协会的大力推动乃至率先在全国设立“山东曲艺之乡”的助力亦是功不可没。这项可载入山东曲艺发展史册的大喜事,不仅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一经发酵便产生了对全省曲艺事业的引领效应,带动了全省曲艺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热情,引发了我省各地对创建“曲艺之乡 ”文化品牌的高度关注。据悉,继菏泽牡丹区之后,济宁市任城区已获得“山东曲艺之乡”的授牌,创建“中国曲艺之乡”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之中,其他相关地市的创建工作亦是“正在进行时”。
山东省是曲艺大省,历史悠久,种类众多,孕育产生了山东快书、山东大鼓、山东琴书、山东落子、莺歌柳书、渔鼓、道情、山东八角鼓等三十多个曲种,传入的相声、快板书、河南坠子等曲种亦得到了很好发展,涌现出贾凫西、白妞、黑妞、谢大玉、杨立德、郭文秋、孙镇业、唐爱国等一代代曲艺名家。山东快书《武松传》等山东曲艺精品,为传扬山东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国人民喜闻乐见。济南的大观园、大明湖、南岗子一带以及青岛劈柴院、烟台小舞台、济宁小土山、潍坊白浪河沙滩等地曾是历史上重要的曲艺码头,有些亦是享誉全国。滨州惠民县胡集镇形成的“胡集书会”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两大曲艺集会之一,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面对前人留下的如此丰厚曲艺资源,我们理应将其发扬光大。创建“曲艺之乡”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抓手。俗话说“锅里有了,碗里才能有”,“曲艺之乡”建设不仅要“自善其身”,更要适应当前区域文化发展趋势,找准位置、发挥优势、融入区域文化建设的大格局。只有借力各地区域文化建设的强力优势,才能进而做大做强“曲艺之乡”品牌、推动曲艺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具体讲:一是要结合我省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背景,“借力”区域文化建设大格局,用足用好区域文化建设中相关曲艺的政策,激发曲艺艺术活力,更好地服务于区域文化建设;二是要发挥曲艺文化载体的功能作用,当好区域文化建设的宣传员;三是要借势区域文化经济,壮大曲艺产业,扩展市场空间。
一、融入区域文化建设,激发曲艺艺术活力
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导的“中国曲艺之乡”是为了“发展繁荣曲艺事业,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鼓励地方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曲艺事业的支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而设立的,“山东曲艺之乡”的设立亦是繁荣发展我省曲艺的强化措施,是发挥激励机制作用对工作达标者授予相应荣誉称号的奖励。
曲艺是区域文化的有机组成,也是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曲藝之乡”区域文化优势的突出显像,菏泽市牡丹区创建“曲艺之乡”的成功是这一文化优势彰显的证明,亦是当地政府及社会各界支持的结果。“曲艺之乡”的曲艺优势自然值得大力彰显,亦可作为促进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得到充分重视。从文化学角度分析,区域文化各组成部分的良性互动是实现区域文化整体发展的必然,“曲艺之乡”建设也需要曲艺与区域文化的“你来我往”才能增光“曲艺之乡”品牌。曲艺人才的培养、作品的推出、观众的普及是曲艺之乡建设的重要任务,亦是融入区域文化建设、激发曲艺艺术活力的根本。目前,我省区域文化建设中,作为展示工作成绩或促进工作全面提升的抓手,各地争创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文明城市等已蔚成风气,且会举地方之全力为之。还有,各地为实现相关人群高度关注直至参与为最终目标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区域文化建设,往往依靠挖掘地方文化历史内涵、发扬历史文化传统、借力当地自然资源及文化资源来打造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的演艺、小吃一条街、历史景观建筑群、旅游景点等文化品牌项目,力求突出“天下独一份”的区域文化特点吸引游客的纷至沓来。如聊城的水上古城、台儿庄古城项目皆属此例。
基于上述,“曲艺之乡”在创建成功后,应该发挥曲艺艺术优势,创作、演出相关作品融入于区域文化建设的大格局,在助力区域文化发展的同时壮大自身。
激发曲艺艺术活力,重要的是培养人才、创作作品以及观众的培养。目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弘扬,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对曲艺的扶持。而且,中国曲协大力推进曲艺学科建设,教育部门相关素质教育政策纷纷出台,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设立十分普遍。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中,“曲艺表演”在“表演艺术”中赫然在目。山东省《关于申报2016年“3+2”“3+4”职业教育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的通知》(鲁教高处函〔2016〕3号)中,曲艺表演专业榜上有名,本科专业代码130302,参考对应本科专业名称:戏剧学。而且,我省济南艺校曲艺专业招生业已常态化。值得深入探讨的是,面对如此种种有利曲艺发展的生态环境因素,曲艺如何与之发生相互作用,才能产生共同发展的理想结局。现在,我省中小学曲艺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各级各类曲艺进校园活动蓬勃发展。上述活动对于培养曲艺新生力量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但囿于历史原因及现存客观因素确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当前曲艺教学及曲艺进校园活动中,某些传统作品的灰色文化成分从价值观的引领、童真童趣的培养都不适合儿童演出、欣赏,有待改进。虽然,菏泽牡丹区、济宁任城区在快板教学中做出了结合三字经、百家姓等传统文化内容的探索,但是该做法在体现曲艺生动活泼特点方面有待考量。由此,目前急需适合儿童特点的曲艺节目来助力曲艺学校教育的开展。从曲艺融入区域文化的角度,推出以地方文化为素材、引导孩子“爱家乡、赞家乡”的作品尤为必要。当然,结合学生现有语文教材及传统文化内容编创合适曲艺节目也是不错的选择。二是曲艺教学缺乏规范化的指导,大力培养曲艺教学人才、积极编写适合儿童特点的地方曲种教材非常紧迫。如若不然,曲艺学校教育的生命力将不能得到保证。上述设想,不仅是曲艺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为曲艺高等教育积攒了爆发的实力。从现实看,各级曲艺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或其他优秀曲艺艺人的文化作用应得到足够重视,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演出场次,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水平,增强他们的社会影响力,给予他们及社会对曲艺的信心与力量,尤为必要。同时,也要引导他们抛弃“等、靠、要”的思想,激励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创演表现区域发展成就、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内容的作品,以此体现曲艺在区域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之,“曲艺之乡”建设不是孤立的“单兵作战”,融入区域文化建设的大格局才会赢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基层艺人才能的有效发挥,不仅会固化他们对曲艺阵地的坚守,还会为潜在的从业者树立示范效应而扩大曲艺队伍。如此,曲艺人才、创作、观众的良性循环,将彻底激活曲艺的艺术活力,在助力区域文化建设中使得“曲艺之乡”品牌更加熠熠生辉。
二、强化文化载体作用,当好区域文化名片
习总书记在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友人们推介北京文化时提到了“相声”,曾令曲艺界同仁为之鼓舞和骄傲。细细品味,相声彰显的地域性特征已经使其成为北京区域文化的符号,具有了代表北京区域文化的水平和实力,应是被习总书记推介的原因所在。山东曲艺源远流长,宋金时期的曲艺活动就已经较为活跃,各个曲种都是汲取齐鲁文化的滋养而生成发展起来的,大多采用山东各地的方言、音乐为表现手段,使其地域性艺术特征尤为突出,因而很多曲种都是在称谓前冠以“山东”的定语,如山东快书、山东大鼓、山东琴书等。山东曲艺的表现手法、内容饱含着齐鲁地域文化元素,是各地区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某种程度上,山东曲艺是齐鲁文化的代表,是山东省的一张金光闪闪的文化名片。在曲艺之乡的建设进程中应强化曲艺的区域文化载体作用,不仅要在作品内容中体现“家乡美”的重要,而且要从形式上保持地域文化特色,为“传播家乡美名”作出贡献。
曲艺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产生、发展都浸淫于区域文化的润泽,已然和区域文化形成了“鱼水”的关系。因此,曲艺必须把服务本乡本土人民的文化需求当成第一要务,才是发展的源头活水,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齐鲁文化博大精深,东夷文化、龙山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呈现出不同精彩,滋养了山东人勤劳严谨、崇礼尚德、热情好客的性格;塑造了山东人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与之同行的山东方言铿锵有力、幽默风趣、富有美感,极为适合曲艺的表现。朴实活泼的民间音乐素材,加速了山东曲艺丰富化、唯美化的发展进程。齐鲁大地英才辈出,古有圣贤孔子流芳百世,今有时代英豪撼天动地,山东省十七地市各有数不尽的英才辈出,为曲藝创作提供了采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资源。现今齐鲁大地,日新月异已经无法形容发展之快,即使瞬息万变亦不过分。面对如此丰厚的文化资源,曲艺有责任、有义务用优秀的作品来弘扬齐鲁文化的优良传统,讴歌伟大的时代盛景,“说唱”人民“谁不说咱家乡好”的热情。“言说百姓身边事、感兴趣的事”本是曲艺的传统,创作相应齐鲁文化素材的曲艺作品不仅是艺术规律使然,也契合了人们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心理,值得实践。重要的是,曲艺发挥了文化载体功能,从“讲好家乡故事,传播家乡美名”的战略高度融入了区域文化建设的滚滚洪流。
曲艺满足了本乡本土人民的艺术需求,且在人才、作品质量达到相应高度的“精品力作”才具有扩展性传播的资本,“一般化”的曲艺作品无法承担拓展传播区域文化的重任。目前,曲艺为适应当代观众的探索性创新,符合艺术规律并和观众实现接轨的改革自然值得肯定,但忽视曲艺特点、只为取悦观众的做法即使赢得了暂时的喝彩也理应抛弃。特别是从曲艺之乡建设的角度,曲艺的传统特点、地域性特色绝不能丢,某些大搞人海战术、把曲艺视同大歌舞表演的所谓创新,严重背离了曲艺形式“大道至简”的哲学内涵,偏离了曲艺以听觉为主以视觉为辅的审美本质,足不可取。有的地方曲种,为了所谓扩大传播区域而急功近利的使用标准普通话,使其失去了地域性特征的宝贵标签,也就脱离了区域文化的“怀抱”,更弱化了传播区域文化的功能作用。
我们弘扬曲艺传统,应该是学习前辈艺术家们严谨务实、锐意进取的艺术态度,学习他们对曲艺严格要求“品质”,而不是机械的模仿。通过改良来适应生态环境的变化、观众审美需求的提高,但是改良要依据曲艺发展规律、不能脱离曲艺审美特征。那些把曲艺改的不再是曲艺、严重衰减曲艺审美特征的改革肯定是失败的。实践中,一定要规避类似南方曲种把方言代之以标准普通话的传播误区,这不仅会丢掉该曲种令观众为之神魂颠倒的“味”, 出现唱词与音乐“不配套”的现象,而且删除了“方言”这一代表区域文化的符号,就等于放弃了区域文化的“拥抱”。山东地域特色是山东曲艺的最可贵之处,在以后的发展中必须得到保留,这不仅是文化自信的问题,也是曲艺本质特点、传播区域文化的不可或缺。某些确需扩大传播区域、满足异地观众听懂需要的节目,在台词中去掉生僻难懂的地方词汇、在影响交流的关键字音上靠拢普通话即可,从而实现保留区域风格特征、传播区域文化的目标。山西大同数来宝面对当地观众时使用方言,在给外地观众演出时使用带有“地方味”的普通话,在保留曲艺“味”与扩大传播范围之间做到了兼顾,值得我省曲艺同仁研究学习。
一言蔽之,曲艺要做好区域文化的名片就要强化载体作用,要在内容方面注重“讲好家乡故事,传扬家乡美名”的同时,把深厚的区域文化元素蕴藏在艺术表现形式之中,借以立体化的展现各自“曲艺之乡”的艺术特色。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曲艺生态观考量,曲艺也不可能变成普通话的“大同世界”,艺术无特不立的特点也不允许“千人一面”的雷同,每个曲种各具特色才能体现山东曲艺的艺术魅力和存在价值。
三、借力区域文化经济,谋求曲艺市场利好
市场是曲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尽管现在曲艺演出获得经济效益的渠道已经多元化,不再单纯依赖票房的收入,但仍然存在买方与卖方的分别,曲艺作为卖方还是要从各种形式的买方获得经济回报。面对当今现代媒体与姊妹艺术的竞争,曲艺需要借力发展区域文化经济的政策优势、环境优势谋求市场的广阔空间。
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发展区域文化经济都是促进当地经济的需要。区域文化经济包括了扩展传统演艺产业链的产品开发生产,依据当地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发展广告、设计会展、出版印刷等的文化创意产业,集中在济南、青岛等大城市的网络、影视等高科技产业。曲艺属于扩展传统演艺产业链的产品开发生产范畴,获取经济利益构成大体可分为政府投资、演出收入、相关曲艺文化产品的开发销售及其他经营性收入。不管是国营团体还是体制外的曲艺从业者,获得政府资金投入的渠道一是创作新剧目获得主管部门的立项,再就是争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的演出场次。而对于新剧目的支持,地方政府更看重艺术化展现区域文化的作品,那些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联文艺创作扶持资助项目等专项支持的新创曲目,自然更容易得到地方主管部门的青睐,获得资金的追加,因为这不仅是创作者的荣誉更是地方的工作业绩。之于演出场次的增加,曲艺不仅要依靠地方政府的投入,还要积极参与到艺术市场的竞争中,根据相应需要创作生产相关地方发展、行业宣传、旅游景点延展产业链的曲艺作品,应是市场扩展的有效措施。如菏泽的牡丹旅游,以此为素材进行创作不仅传播了菏泽牡丹文化、满足了游客的需求,而且会更加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要强调的是,曲艺生存在文化系统之中,不可能脱离文化系统内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子系统的相互作用,表演创作包含相关内容的作品是曲艺对其他文化作用的正常行为,关键是要彰显曲艺艺术特色、杜绝直白的宣传,追求钱钟书先生所言“如盐在水,有味无色”的艺术境界,找到艺术与宣传之间的平衡点。
在我省各地争相发展旅游产业的背景下,演艺产品是挖掘文化内涵、扩展产业链、吸引游客、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已经演变成某些景点展现历史内涵、文化特色的有机组成。比如,景阳冈、台儿庄、狮子楼等景区都有相应地方曲种的演出。对于更为广阔的此类市场,无论是景点主题作品的创作排演,还是烘托节日气氛的演出,曲艺都应该占有先机乃至成为旅游景点的常客。因为曲艺本属于区域文化的组成、是区域文化的载体,是最能和旅游景点相得益彰、互为匹配的演艺形式,展现历史文化内涵的景点更是如此。此外,“曲艺之乡”的曲艺文化底蕴较为丰厚,大可利用曲种形式、相关作品中代表区域文化的知名人物及器皿开发旅游纪念品,借助旅游市场进行销售。还有,浙江金华地区文化经纪人利用当地的民风民俗挖掘曲艺演出市场,在民俗仪式与曲艺演出之间寻找到了契合点,为曲艺发展探寻到了一条新的道路,值得借鉴。
综上所述,创建“曲艺之乡”的成功只是阶段性的胜利,实现“曲艺之乡”建设的长效性、可持续性,必须使其融入区域文化建设,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建设、丰富区域文化内涵、传播区域文化,与区域文化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形成二者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我们期望有更多地市加入到“曲艺之乡”创建的队伍并获得成功,以期形成“鲶鱼效应”全面推动我省曲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这是山东省曲艺家协会设立“山东曲艺之乡”及推动“中国曲艺之乡”创建的初衷所在,也是山东曲艺同仁的共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