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君生 赵学声
【曲头】
正月十五闹元宵,
观赏花灯人群如潮。
灯如繁星—— 辉煌闪耀,
多彩多姿争奇夺艳真美妙。
精工巧制难画描,
火树银花如仙境,
男女老少欢天喜地把灯瞧。
【太平年】
元宵灯节,始自西汉王朝,
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不薄。
汉武帝刘彻是明君有道,
他有位宠臣叫东方朔智谋高。
有一年的腊月,大雪飘飘,
东方朔奉旨去折梅花枝条。
走进御花园吓了他一跳,
见一宫女在井台哭嚎啕。
东方朔走近前,细问根苗,
宫女说:“在皇宫为婢名叫元宵。
进宫数载受奴役束手束脚,
思念双亲,我受尽煎熬。
我想逃生,无有明路一条,
还不如投井死,免得心焦。”
东方朔顿生怜悯也把泪掉,
叫姑娘免悲伤,我保你见爹娘,
给你搭一座会亲桥!
【南城调】
为救元宵姑娘,
东方朔心生计巧,
乔装成算命先生在街头占卜把卦摇。
在城中心摆摊,招来的人不少,
人人争着求签说他法术高。
不料想抽的卦签甚是蹊跷,
全是正月十五遭火焚大祸难逃。
一时之间,长安城全乱了套,
大家伙纷纷求问消灾有什么高招。
东方朔答道:“火神爷是祸根强盗,
正月十五傍晚时火神把长安烧。
我这有一张红帖,上写偈语一条,
万岁爷看到偈语方能把灾消。”
众人忙将红帖往皇宫交报,
汉武帝急慌忙闪目仔细瞧。
(白)偈语写的是“长安在劫,火焚帝阙,正月十五,焰红宵夜!”
【梆子佛】
汉武帝阅罢心急躁,
忙宣召东方朔快上朝,
东方朔呀,上殿一看红帖把头摇。
他假意思忖开言道:
“口尊万岁爷您听着,
火神爷他,爱吃汤圆不用嚼。
我听说宫女元宵手藝好,
她做的汤圆是美味佳肴,
万岁爷呀!多做汤圆上供把灾消。
【金钱莲花落】
您传旨京都百姓家家都把花灯造,
文武百官全城百姓人人要把汤圆包。
为防止有人偷懒不愿干,
花灯上要把姓名标。
正月十五全城红灯高挂放鞭炮,
万岁爷您御驾亲往观灯我保镖。
四邻五县的百姓进城观灯要有赏,
城里的人要穿红戴绿讲时髦。
那时节长安城红彤彤一片光闪耀,(甩板)
就好像火海一般遍地烧。(过板)
火神爷一看火光照,
会以为长安全城被火烧。
万岁爷您按我的主意布置好,
定能够除险避祸把灾消。”
汉武帝听罢把拇指翘,
东方朔的妙计实在高。
忙传旨请东方先生来指导,
全面照办这奇妙高招,不差分毫。
【怯快书】
转眼正月十五到,
长安城张灯结彩锣鼓敲。
元宵女的父母和妹妹也把城进,
看灯展忽见一盏宫灯上写着元宵。
小妹妹惊喜万分高声叫,
元宵女一回头见父母小妹正把灯瞧。
他们全家在此见了面,
悲喜交加乐陶陶。
这一晚长安城平安无事多热闹,
汉武帝龙心大悦喜眉梢。
犒赏东方朔忠心保国谋略好,
从此把正月十五定为灯节闹元宵。
两千多年中华传统文化皆是宝,
传至今天万里神州更妖娆!
创作构想:
单弦《闹元宵》是中华传统节日传奇系列曲目中的一段,是我在山东青年作者赵学声同志原词的基础上重新修改的。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风俗流传至今有千百年的历史,饱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祖国各地流传着许多与节日有关的传说故事,记载着我们祖先非凡的智慧,充满了正能量,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确立为国家非遗民俗事项。
《闹元宵》选材于两千年前西汉王朝的历史故事。汉武帝刘彻招贤纳士,风趣自荐的东方朔进入仕途,以他的睿智和才能在神圣的宫廷中开玩笑,在嘻嘻哈哈中戳中了皇帝的痛处,用政治幽默巧立功业,举重若轻地处理了重大问题,为国为民办好事,可称有胆有识。难怪博学多才的东方朔被相声界供奉为鼻祖。《闹元宵》这个小故事描述了东方朔助人为乐、巧设机关创立元宵灯节的才智。
《闹元宵》全曲90句唱词,选用了遥条辙,安排了6个曲牌,其中的“梆子佛”唱来风趣俏皮。全曲舞台演唱用时12分钟左右,体现了鼓曲艺术短小精悍的特点。(罗君生)